震撼!西南这所粮食红色驿站,竟藏着三水辉煌的农耕历史

水韵西南
+ 订阅

在西南街道三达路立交桥下,向南沿着一条沥青小路走数百米,会看到一个大门紧锁的大院。这里是三水国家粮食储备库,十多个建于上世纪90年代的平房仓连成两排。建筑已略显残旧,两排平房仓的中间,是一条将要被青草遮盖的铁路。

这就像是一位大隐隐于市的隐士,满肩的勋章却鲜为人知。新中国成立以来,三水一直是产粮大县,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社会流传着一对对联“三水流三水,盛产水稻水泥与魔水”,堪称三水的城市名片。随着时代发展,盛产水稻的胜景不再,但是稻香四溢的岁月,早已成为弥久益醇的佳酿。

循香而至,日前,记者敲开了这个大院的大门。在这里,有粮食工作者数十年如一日对国家粮食安全卫士岗位的坚守,更有着三水自力更生,从缺粮县跃升为全省粮食生产主要基地的一段红色往事。

“四无粮仓”,最高的荣誉勋章

走进大院,“粮食红色展览馆”——迎面看到七个鲜黄色的大字,这里将打开三水曾经辉煌的一段农耕往事。过去,这里只是一个谷粒堆积如山的平房仓,如今,它陈列着扬谷机、磨谷板、谷扒、扒粮铲等储量工具。数十年只不过一眨眼的光景,它们就从木制变成铁制,再到退出历史舞台。

这些工具,都曾是陈耀波青年时代朝夕相对的“伙伴”。陈耀波是三水国家粮食储备库党支部专职副书记,1979年,正值青春的他成为这里的一名粮食保管员。今年7月,三水在这里打造首个在国有企业的党员教育基地。他偶尔到这里来当义务讲解员,对他来说,“三水粮食人”的身份如影随形,也成为他最深沉的牵挂。

三水粮仓红色展览馆。

“每年新历7~9月夏粮入仓,那是最忙的时候。”陈耀波回忆说,一般情况下,水稻最多只能储藏3年,小麦则4~5年。

陈耀波所追忆的,是特殊年代背景下粮食工作者的一段红色往事。今年秋分,全国农民迎来首个农民丰收节。丰收的喜悦似乎随着工业文明的到来而离我们越来越远,但是,对于陈耀波等粮食工作者而言,丰收的喜悦,仍然是那个时代特有的美。

过去,三水一度享有“广东四大粮仓之一”的美誉。彼时,三水农民不但交公粮,还有大量商品粮上调国家。每到七八月份早稻收割后,农民就把晒干的谷子送到各个粮站。

陈耀波说,送公粮的场景十分壮观,当时前来西南江边仓交粮的队伍就一直排到文锋路口,有三四公里长。来自白坭、金本片区的农民,更是将粮食装满船,渡江而来。

三水粮仓红色展览馆展品杨谷机。

满谷仓稻谷的味道也让人振奋。当时,负责收粮的人要仔细查看有没有掺杂砂石、杂物,以及查验晒干的程度。粮食入仓之后并不意味着高枕无忧,还要及时进行“平粮”“翻粮”,为防止虫害、发霉,更是丝毫不得掉以轻心。

那时的工具还十分简陋,像扬谷机只能靠人力发动,“平粮”“翻粮”也只能使用原始的谷扒等工具。不过,“四无粮仓”一直是每一个粮食工作者梦寐以求的最高荣誉,所谓“四无粮仓”,是指无霉、无虫、无鼠雀、无事故。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三水从“无霉”开始,不断钻研技术,逐个予以攻破。为了查杀鼠害,还曾出动民兵连夜入仓捕杀。要是出现虫害,就得出动药熏这一“核武”。经过多年的与鼠斗、与虫斗、与霉斗,三水人总结出了一套有力的保粮措施。

根据资料记载,1956年,三水获得省粮食厅授予全省第一个保粮无霉县称号,1960年,三水获得商业部授予全国保粮无霉县称号。1964年,县粮食部门大力推广密封熏蒸技术、粮食满一仓熏蒸一仓,确保鼠虫皆灭,终于在1965年被评为保管粮食“四无”县,此后20来年一直保持着这一先进称号。

粮仓变迁中的奋斗史

“农业三水”是城市三水发展进程中不可磨灭的一个城市记忆。“粮食红色展览馆”的建设初衷,是以“旧粮仓”为基础,通过图片展览、实物展览生动地展示储粮、榨油技术的改革历程,传承储粮人艰苦奋斗的“红色革命”精神,传递“红色基因”。

可是,三水粮食人的“红色革命”精神是什么,“红色基因”又在哪儿?

答案就在这个红色粮仓里。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经济恢复时期,全国推行征收公粮、代购商品粮,粮食储量急剧增加,到了上世纪60年代中期,面对严峻的国际形势,我国开始“备荒”,加大节约用粮、增加粮食储备的力度。在这一政策主导下,上世纪60年代末,三水粮仓数量大幅增加。

这也意味着,每一名三水粮食人其实都是国家粮食安全的卫士,虽然远离战火和边疆,他们默默无闻,却为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作出重要贡献。红色粮仓所代表的是三水粮食工作者保卫国家粮食安全,为社会保供稳价的一段历史。

据悉,国内粮仓共有平房仓、浅圆仓、立筒仓、楼房仓和地下仓五种。它们形式不一,带有不同年代明显的烙印。目前,三水最常见的是浅圆仓,又被称为“砖圆仓”。

资料显示,初期的砖圆仓直径14米,高仅三四米,可以储粮300~400吨。到上世纪80年代,随着粮食增产和建筑技术的提高,砖圆仓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并加高至8米,可储粮800吨。到上世纪80年代末期,整个三水砖圆仓有60~70座,分布在各乡镇。这跟当时三水日益完善的农田水利设施与生产水平有关。

三水粮仓红色展览馆展品花生烘炒锅。

建国以前,三水水利失修,旱涝无常,粮食产量不高,三水全县稻谷年平均亩产150公斤,粮食不能自给,每年须进口大批谷米补充。像1915年的“乙卯大水”,造成永丰、清塘等46条堤围崩决,县内大部分地方一片汪洋,淹没稻田旱田31万余亩,溺死159人,米粮绝市。

上个世纪50年代开始,三水相继完善了北江大堤、樵桑联围等重要水利工程的加高加固,为粮食增收奠定了重要的保障。上世纪60年代中期,我国加大力度节约用粮、增加粮食储备,在上世纪60年代末,三水粮仓数量大幅增加。

到上个世纪70年代初期,三水大搞基本农田建设,水稻产量大幅提高。后来,每年人均上调国家商品粮居全省之冠,三水被誉为广东“四大粮仓”之一。

“三水全县90%以上农田实现了旱、涝保收,粮食产量不断提高。1988年,全县粮食总产达19.7万吨,为1949年的4.76倍,三水县从缺粮县跃升为全省粮食生产主要基地。”陈耀波自豪地说。

遥想那稻香四溢的岁月,那也是三水粮食工作者引以为荣的一段光荣岁月。1965年实行粮食征购“一定三年”后,至1988年的23年间,三水平均每年向国家交售粮食7500多万公斤。到1988年,平均每个农业劳动力上调商品粮700多公斤,为全省之冠。

来源:佛山日报今日三水

文:佛山日报记者杨立韵 

通讯员张莹莹

编辑 朱苏娇
加载全文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热门评论
快来抢沙发
    继续阅读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