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青春记⑥ |什么叫“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广州这群90后的答案不简单

南方探针
+ 订阅

小饭堂的墙上张贴着每一天午餐的食谱,一周七天的菜式各不相同,几名老人一边看报一边惬意地靠在躺椅上享受足底按摩。4日上午11点,广州京溪街社区居家养老综合服务中心的长者饭堂内,30多名老人在曼妙的音乐声中开始了他们的午餐。

推进居家养老大配餐,开办社区长者饭堂为老年人提供健康优惠餐食,一直以来是广州市着力解决老年人现实生活问题、应对老龄化人口挑战、提升老年人获得感幸福感的积极实践。

国庆期间,记者走访发现,随着952个长者饭堂在广州所有街道(镇)、社区(村)落地开花,提供单一餐饮的长者饭堂逐渐衍化出多种服务,越来越多的年轻力量加入到居家养老服务的行列中,他们分布在送餐、护理等养老服务的全流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传统在他们的心中慢慢生根、发芽。

跟着年轻人学会了“微信扫码”

面前是两肉一菜一汤,身边坐着同龄街坊,一边愉快用餐,一边拉家常,有需要时招呼社工过来帮忙。国庆假期的第四天,广州市白云区京溪街梅宾北路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里再次热闹起来,30多名老人时隔三天后再次在这间饭堂相遇。

由于国庆,为了让老人们跟家里人团聚,长者饭堂“休了三天假”。虽然有亲人的陪伴,不少老人仍然惦记着长者饭堂。“我几乎每天都会来,这边的饭菜也十分合胃口,有三天没来都不习惯。”今年74岁的崔大叔一直是这家饭堂的常客,平时一个人生活,和许多独居老人一样,此前一直发愁的一日三餐在这里得到了满足。

不用买菜、不用做饭、出门走几步路就能吃上一顿香喷喷的午餐、晚餐,而且菜式丰富、价格便宜、营养健康……2016年以来,广州市大力发展以“大配餐”服务为重点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如今已实现城乡社区全覆盖,不少羊城老人生活方式得到了巨大的改变,幸福获得感不断增强。

80多岁的马伯以前是小学老师,退休后身体一直不好,他的子女都在市中心工作,每天晚上才能回家,如今马伯每天有两餐都会在长者饭堂解决。“我能享受到这么好的政策,我很幸福,”马伯说,他退休后身体一直不太好,要忌嘴的食物有很多,有时候为了省事,午饭晚饭都一块吃,身体也越来越差,自从到长者饭堂用餐后,生活不仅规律了许多,而且通过饮食调节,身体也逐渐好起来。

“我都好久没去过菜市场了,因为每天都到这边吃饭,省事多了。”在许多老人眼里,长者饭堂不光解决了他们的吃饭问题,也改变了他们的生活方式,当中不乏“年轻元素”。

“我在这里还学会了微信,还能扫码付饭钱。”一位70多岁的老人乐呵呵的一句话,马上引得其他老人附和,大家异口同声地说,“对对对,现在出门都不带钱包了,带着个手机就搞定,多亏这些年轻人!”

第一次清理呕吐物,自己也快吐了

老人们口里的“年轻人”指的是该中心的年轻面孔,他们当中有护理员、送餐员和社工,无微不至地为前来中心的老人提供优质服务。

“看,一进门就能看到朝气蓬勃的笑脸,精神都会为之一振。”顺着马伯伯手指的方向,记者看到一个年轻人正给老人们配餐、送餐。这个国庆假期值班的年轻人叫林青武,今年27岁,除了配送餐外,他一天的工作还包括查房、对老人进行心理辅导、联系医生常规检查等等。

林青武2016年大学毕业面对这份工作时也曾犹豫过,毕竟要放弃舒适的办公环境,成天和老、弱、病打交道,“还得超级耐心、细心”,他怕做不来。但两年多下来,他已经从这家养老中心的一线护理员变成了负责人,不仅见证了这家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一点一滴,同时也收获了自己的成长。

“老人们每天不仅可以在养老中心里享受美食,更能享受各项贴心的服务,”林青武说,在两年时间里,以这家居家养服务中心为依托,居家养老的服务已经涵盖了京溪街道16个居委会,日常服务整个街道1200多名老人。在大配餐的基础上,不断进行创新探索,目前已经从提供单一餐饮,转变成了多种服务。

而他也从“别人家的孩子”走进了自己过去并不熟悉的老年群体,从畏惧到陪伴,从看到老人呕吐物的恶心反胃,到熟练地俯下身从容处理,用耐心的言语回应老人的“无理取闹”。“天凉了提醒我们加衣服,累了帮我们按摩,有时候还帮我们洗澡。”说起中心里的年轻人,今年84岁的潘奶奶总是笑容满面、赞不绝口。

据了解,由于有的老人消化并不是太好,身体机能退化,有时在中心内的公共场所会忍不住呕吐。“他们反而会宽慰我们,然后戴上手套就蹲下身来清理、拖地、消毒,一句怨言都没有,比自己的孩子都要好。”潘奶奶说。

“第一次遇到这样的情形,也是不知所措的,只有硬着头皮。空气里都弥漫着酸馊味,自己都快吐了。”林青武说,而现在遇到这样的情况,他首先想到的是安慰老人的情绪,以及检查是否有异物在老人喉咙处。

能让时间走得慢些

“我希望我们这里不是饭堂、不是医院,也不是单纯的托老所,而是真正的长者之家。”林青武说,中心有近20位“90后”的年轻人,占服务人员近六成。有的也曾想过放弃,但当老人们对他们的付出连连道谢时,他们实实在在地感到被需要。“可能是这种满足感和成就感,让我们坚持下来。”

事实上,京溪街社区居家养老综合服务中心只是广州众多长者饭堂向长者之家转变的一个缩影。截至今年4月底,全市共有长者饭堂952个,比2016年底增长4倍,共惠及150余万老人,已有不少长者饭堂提供越来越多的服务,逐渐成长为长者之家。而在这样的大家庭当中,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年轻身影,他们在工作中也与老人一样,收获了幸福感和获得感。

1998年出生的方粤瑶是广州本地人,如今是京溪街社区居家养老综合服务中心的一线护理员,也是团队里年纪最小的。方粤瑶从学校毕业后就进入了中心工作,平时主要为日托老人进行健康护理。在同事的眼中,活泼外向的她和所有90后的女孩一样喜欢各种美图软件,但她很少自拍,更多的是给中心里的爷爷奶奶们拍。

“她会给我们脸上化妆、还有很多小爱心,一下子就年轻了二三十岁。”潘奶奶笑着说,年轻人给中心老年人带来的不仅是送餐、喂饭、助浴等等,还有“年轻的心态”,“常常和他们在一起,人也好像真的能返老还童一样。”

据介绍,中心内的年轻人还给老人们办生日会、故事会,以及和他们一起做手工,然后带着他们及这些手工艺品到社区里“联谊”。通过种种活泼的方式,老人们往往也真情流露,对中心的其他老人及服务人员也从“疑”到“信”到“亲”,慢慢起了变化。“加上‘90后’与老人的孙子、孙女年龄相仿,老人们都愿意和这些年轻人‘打成一片’,整个中心就像一大家子。”京溪街有关负责人说。

▲视频:围观这群90后做的“了不起的事情”

林青武笑着说,就像古语说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现在街上看到素不相识的老人,总会想着家里有人照顾他吗?自己能为他做点什么吗?“家里人都说我对老人更有耐心了,也有更多方法和他们相处。”

转眼,林青武在中心度过第三个国庆假期。有许多人不理解年轻人为什么要来到老年人这样的“夕阳行业”,但在他看来,养老、助老本身就是一个“朝阳行业”。“虽然这条路走来不容易,但想想付出这些,能换来老人的笑颜和幸福晚年,能让时间走得慢些,多么朝阳,多么热血!。

【记者】朱红鲜

【摄影】张迪

【视频】张迪

【校对】符如瑜

编辑 陈海燕
加载全文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热门评论
快来抢沙发
    继续阅读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