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是10月3日,小长假的第三天,朋友圈摄影大赛已经过去了一半,不知大家收获如何?有时候,在匆忙的行旅中,要留下一点感受和印象,没那么容易。
很多朋友,在旅游的的时候总是迫不及待地发个“九宫格”,一边抱怨路上的颠簸劳累,一边又发美美的自拍,就差句“真香”。
有时候我会想,如果古人也有黄金周,那么他们的旅游,大抵只能是省内游。但是他们的心境,也许会更闲适。
在长假过了一半的时候,不如我们一起来聊聊古人的旅游和现代人旅游的区别吧。
随着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现代交通方式的演变进化,和古人相比,现代人的出游无疑更为高效和便捷。如现在从东莞到武汉,在虎门的高铁站乘坐高铁,全程下来不到半天。但在交通极为不便的古代,一个人要想从一地前往遥远的另一地,除了步行之外,可依靠的交通工具便只剩下畜力车和舟船了。
显而易见的是,古人旅游时有很大一部分时间花在了旅途的颠簸中,明代旅行家徐霞客一生游了32年,行迹所及也不过当时的十多个省。
而现在,只要有个七天假期,谁不盘算着去一个长线旅游呢?对于东莞这样的旅游输出大市来说更是如此——经济状况好一点的朋友就去去欧澳美加,或是去非洲领略大草原的异域风光;而手头比较紧的人,去东南亚各国玩玩问题不大,再不行就报名去去华东、华北、东北等地吧。
人们之所以能够如此简便地出游,除了交通的进步外,自然还得益于现代旅游业的发展。现代旅游业将旅行社、交通、景点、酒店等变成一个链条,而游客则在这一链条内游走。虽然出游的成本更低了,但对于旅游的观念似乎也被这个产业所异化了。当旅游被当作一个商品出售,游客作为消费者,似乎是在消费旅游,但很多时候又被旅游所消费。

市民在旅行社报名的时候,工作人员会很耐心地向你介绍线路的情况,并拿出漂亮的图片来诱使你报名。看着图片,你可能会想象自己在名山大川、古寨花海之间的浪漫景象。事实上,很多时候你会坐在拥挤的旅游大巴上,和一群陌生的人在一起,被当地的导游带着在各个人满为患的景区之间流窜。假如导游是个男的,你可能还会被迫听一些无聊的有色笑话。而当你想在某个地方多待一会的时候,却发现导游正一只脚搭在车门边上,正大声催你上车:“大家别掉队了,现在我们去一个水晶基地看看,买不买都行!”
但这就是旅游吗?不妨让我们回到古代看看。
从中国古代的社会阶层结构来看,被土地所束缚的农民是不可能出门远游的,平民出游,一般多在节日。如元宵赏灯、清明踏青、端午竞舟、重阳登高等,多是前往近郊而已。在古代,能够出门远游的除了帝王贵族外便是文人墨客了。文人士大夫阶层出门多是“宦游”,即做官前为入仕奔波各地,做官后异地为官,迁转不定。但在辗转中,他们有一颗闲适的心,不乏游山玩水的雅兴,还能在陌生的山水之间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古代的文人骚客,出游时不会找旅行社打听有哪些线路景点多、价钱平,最多是经过某个地方,觉得还比较有感觉,便吟诵几句而已,谁知道以后却成了热门的旅游胜地呢?像李白、杜甫、苏轼这样的古代文人游客,自己不去景点,却创造了不少景点,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现代的游客显然不太可能达到古代文人的高度,但学习一下古人,在出游的时候带着一颗闲适的心还是可以的——要知道,不是到了景点才是去过旅游,在旅游过程中所获得的体验才是最重要的。
多年前笔者求学东北时,在某年的长假曾随好友回家,来到了辽宁省绥中县的一个大山沟里。当地自然并非名胜,但恰逢农民栽种的梨树开花,成片的雪白梨花给人一种千朵万朵压枝低的感觉。在山间小路行走,怡然自得,不时能听到几声鸡鸣犬吠。
遥想当时,在陌生的山沟里信步游走,笔者多少有点古人闲游的体验。同样的体验,笔者多年后在东莞泗安岛的林间漫游时,也有所感。
那种体验或许可以用杜牧的一句诗概括:“景物登临闲始见,愿为闲客此闲行。”
【记者】龚名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