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之专家风采⑦丨唐宇:让农用无人机在岭南天空翱翔

南方农村报

乡村振兴,急需发展新动能,人才和科技更是重要支撑。

在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广东一直站在中国经济发展的前列。仲恺农业工程学院,这几年也以改革的精神、创新的思路、扎实的举措,全面推进各项事业发展,呈现出蓬勃的生机和活力。尤其是各专家团队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在广东农业领域树立起一道道靓丽的风景线,为深化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很好的模板和借鉴。

为更好地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落实广东“四个走在全国前列”的要求,服务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及广东省农业科技创新发展工作,南方农村报和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党委宣传部特在 南方+乡村振兴频道开辟“仲恺专家风采”系列报道。

让我们一起走进仲恺农业工程学院这些科技“牛人”,感受他们贯彻乡村振兴战略、用科技创新引领广东农业产业的故事。

人物档案

唐宇,自动化学院副院长,硕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青年珠江学者,南粤优秀教师,广东特支计划科技创新青年拔尖人才,广东省高等学校优青,广州市珠江科技新星,广东省千百十校级优秀培养对象。

兼任世界通信协会理事会理事、南方荔枝产业研究院特聘专家等职,是《Computers and Electronics in Agriculture》、《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Biological Engineering》等国际学术期刊审稿人。科研主要集中在农业工程领域,先后主持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20余项;有关研究成果在国内外期刊及会议发表论文80余篇;申请和授权国内外专利60余件。

“选择当一名老师完全是自己的兴趣和个人爱好,觉得能够把自己所学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是一种人生乐趣和追求。”2009年,这篇题为《青春,静静地绽放在三尺讲台上》的人物报道登载于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的校报上,说这句话的人,是彼时在信息学院工作的助教唐宇。

十年磨一剑,作为仲恺教坛上的青年生力军,唐宇乐业、勤业、精业,不负厚望,先后获得青年珠江学者、南粤优秀教师等殊荣。近年来,仲恺创新体制机制,重点打造“农工结合”的科技创新团队,其中典范之一就是唐宇作为带头人的“精准农业智能装备科技创新团队”。这支科技创新团队,攻坚农用无人机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进展。

除了教学、教研任务,身为自动化学院副院长的唐宇,肩膀上又挑起了行政管理工作。三方面的工作内容他处理得井井有条,学生们依然可以轻易在实验室、在下乡调研的团队、在学院的体育场上找到唐宇的身影。就像学生们所说,他们喜欢和这个一贯摆出认真、专注面孔的老师在一起。

情系仲恺,十年如一日育桃李

今年是唐宇在仲恺农业工程学院任教的第十个年头,当年讲台上那位看起来和学生一般大的小伙子,如今脸上也给岁月写下了一抹痕迹。“黑了。”不少同事笑称。其实,这是农工高校教师的普遍特征。铜色的皮肤,代表着持重与坚毅,也代表着对“三农”教育事业的执着与眷恋。

“是仲恺培养了我,对仲恺我怀有感恩的心,在任何地方我都这么讲。”不同场合的总结会表彰会上,唐宇经常会表达对仲恺的感情。2007年唐宇还是华南理工大学硕士,未正式毕业,就来到仲恺做了一名代课老师。毕业季,恰逢仲恺广招这一专业的教师,代课一段时间,让唐宇喜欢上了仲恺的校园,喜欢上了仲恺的教学氛围。秉着一颗热爱讲坛的心,他正式成了仲恺信息学院的助教。

在信息学院,唐宇主要从事电子信息的教学及科研工作。如今他依然保留着所有的课本与教案,毛边的课本里,字里行间圈圈点点;泛黄的教案上,细密的笔记图文并茂。任教仅一年,唐宇获得校教学质量一等奖。2011年,获得校十佳青年教师。“这些认可,对于一个年轻的老师来说很重要,同时也让我认识到,工作中要多给年轻人机会。”

创新教学、精于教研,以学生为本

“反思与创新”,是唐宇领悟出来的教学之道。所谓“反思”,即以学生为本;所谓“创新”,即以学科竞赛带动教学。以学生为主体,突出学生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竞赛中学,教师在竞赛中教,这便是唐宇十年教学生涯总结的智慧结晶。

他如此说,也是如此做。任教以来,唐宇腾出大量时间,指导学生参加“挑战杯”、“全国电子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蓝桥杯”、“飞思卡尔杯”、“华为杯”和“合泰杯”等学科竞赛,成绩斐然,国家级和省级奖励就荣获45项之多。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比赛,学生们的实践能力得到了充分历练。

面对科研与教学的关系,唐宇说:“我永远要记得自己是一个老师。”在他看来,高校的科研工作最终需要服务于教学,最终指向学生专业知识的提升。“从小处来说,培养的学生能够在社会上有所作为,也是我们老师乐于看到的。”

每年,唐宇会遴选6-9名本科生进入实验室参与科研项目,会指导5-10名本科生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高教大计,本科为本。”跟随这一信念的指引,迄今为止,唐宇指导本科生(第一作者)发表学术论文6篇,指导本科生申请并授权国家专利22件,指导本科生申请并授权软件著作权14项。如今,他的学生们奔赴各个岗位,均取得了不小的成绩。

挑战科技创新,钻研岭南植保无人机

7月份的一天,自动化学院的师生们在广州从化区西塘村的柠檬果园进行了植保无人机田间喷药作业,让村民近距离观摩并了解到了植保无人机技术。唐宇是本次暑期“三下乡”活动的带队教师。

本次演示的六轴六旋翼植保无人机型号为ZHKU-06-06-01,属于仲恺自主研发的机型。负责研发植保无人机的“精准农业智能装备科技创新团队”,由校机电工程学院、自动化学院和计算机学院9位骨干教师组成,团队带头人也正是唐宇。

提到为何开启无人机研发,还得从当初下基层调研发现的小科研点说起。“农田里没有年轻人干活,多是‘386199部队’从事劳动,工作效率低;农民打农药都是背一个药箱,戴一个口罩,其实药液会吸附在身上。”唐宇说,2012年,随着无人机行业的兴起,不少农业高校都在探索无人机与农业相结合的路径,作为一所广东知名的农工特色高校,走“岭南特色”便成了题中之义。

丘陵山地占广东全省地形地貌的62%,柑橘、龙眼、荔枝等岭南特色果蔬基本种植在这样的地区,此前,几乎没有哪一家企业或高校针对丘陵山地研发植保无人机,毕竟相较于北方平原,要实现无人机在丘陵山地的稳定作业,难度实在太大。

这就为仲恺提供了契机。唐宇介绍,他们按照实现化肥农药减施增效,帮助农民解决问题,推动广东特色果蔬产业的思路,组建团队,投入到了无人机研发领域。

未来注重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曾经要请三四个劳动力花费2天工夫来喷洒农药的柠檬园,如今动用无人机作业,整个园区喷洒完农药不足半个小时,这一幕让村民啧啧称奇。除了喷洒农药,不同种类的无人机还有获取田间信息、变量施肥、授粉等功能。

唐宇与团队同事的努力下,仲恺自主研发了航拍四旋翼无人机3款、警用巡航四旋翼无人机2款、农情遥感遥测六旋翼无人机2款、植保多旋翼无人机5款。目前,这些科研成果已获中国、德国和澳大利亚等国的授权专利35件。今年,广东省副省长黄宁生、叶贞琴相继来到仲恺调研,都走进了无人机技术成果及产品展示厅,听取唐宇汇报科技创新成果。

农业航空作业平台研究室,农业航空遥感研究生、3D打印研究室……在这里,关于农用无人机的新技术仍在不断攻关。

不仅如此,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也被唐宇列入了日程。唐宇正在设想未来的无人机订制、无人机租赁等模式,通过APP等线上载体,精准对接农民的需求,让买不起植保无人机的农民,通过合作社等形式,享受到无人机的专业化服务,真正把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向下沉,把论文写在“大地上”,写在“田埂中”。

身为自动化学院副院长的唐宇,教学、教研、行政管理都要兼顾。但他的所有工作都开展得有条有序,都在稳健推进。为什么?也许挂在他办公室的那幅字“天道酬勤”可以解释。

【策划】曾献尼 胡念飞 龚慧枫

【执行统筹】喻淑琴 郭小娜

【采写】记者 魏伯航

【视频】见习记者 陈薇


编辑 樊静东
加载全文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热门评论
快来抢沙发
    继续阅读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