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当我们打点梦想、出门奋斗时;看到自己所住的地方城美路洁、心情舒畅,美好的一天从此开始。这个干净、优美的环境从何而来?自然是得益于环卫工人的辛勤劳动。
在深圳,有人居住的地方,就会有环卫工人。可生活在城市,每日忙碌、进进出出,大多数人却忘了关心营造优美生活环境的环卫工人。在城中村进行保洁、清扫的环卫工人,他们每日怎样工作?有着怎样的心理活动?近日,记者带你走进这群“城市美容师”。
手被荆棘刺伤是常事
城市环卫工人的工作时间,大约是从凌晨5时到晚上10时。其间,有清扫与保洁的岗位分工不同。但环卫工人上班时,多数的市民还处在睡梦当中。
在龙岗区吉华街道华龙路上的石龙坑村村口,几名环卫工人正在清理路边花坛。他们弯着腰,背对着来往的行人。
沟通得知,几名环卫工人中领头的叫曾昭武,是深兄环境有限公司项目部经理。另外俩人是“机动环卫工人”。忙碌中,他们有的伸手在路边花坛处翻找乱扔的垃圾,有的蹲在地上用手拔草,还有的手拿搓斗、用扫把将垃圾扫笼。
哎哟!一名女环卫工人忽然发出叫喊声,随即她收回了伸向花坛内的手。只见其手背处被划伤了几处,冒出了血。
这名女环卫工人叫曾雪花,是广东梅州客家人。不到40岁的她,看上去与实际年龄有点不符。曾雪花被分到“机动组”,已经在深兄公司“大靓片区项目部”工作2年了。她说:“用手捡垃圾,被荆棘刺伤是常事。”就在说话瞬间,她已将一条长约半米的荆枝捡了出来。
项目经理也要上路除草
离曾雪花不远处,一名男环卫工人正弯下身子用手拔除路边的杂草。一名环卫工人告诉记者,“那是我们的曾经理”。
聊天得知,这位曾经理是一个在环卫工岗位上干了10年的老环卫工人,是个“有故事的人”。一步步从一名普通的环卫工人成长为片区项目部经理。
这个“曾经理”正是曾昭武,来自湖南省武冈市头堂乡,现年55岁,同事和下属都亲切地称呼他为“老曾”。曾昭武祖上世世代代都是农民。他初中肄业之后,回到生产队“抢工分”。他跟着堂哥学泥水匠,做活儿时进过城也常下乡;还去过湖南城步、广西融安等地帮人建房子。因为勤快、好学、又能吃苦,他很快便从一名“小工”成长为“大师傅”。后来,因为家庭原因回到村里种田,他还开过小卖铺、做过小买卖。
1991年底,曾昭武和朋友一起,从湖南来到广东,在东莞市虎门镇的一处建筑工地做泥水工。第二年,曾昭武从湖南老家带了30余人来到深圳市龙岗镇,在龙东村建筑工地做起了包工头。“仅一年多的时间,就挣了5万元。当时,提了一箱子5元一张的人民币,去到附近的邮局汇款。”至今,当曾昭武回忆起这段经历时,还有一种荣誉感。2000年,他以为自己接了一单大工地生意,经果亏了个血本无归。
2008年8月,45岁的曾昭武被朋友叫到龙岗区吉华街道大坡头村从事环卫清洁工作。刚来大坡头村时,村里到处是乱扔的垃圾,村庄环境一片狼藉。当时,连他在内的12个人,连续搞了几天都没有将卫生搞下来。村里雇来一辆三轮车,曾经连续几天,每天运走几十车生活垃圾。垃圾多、人又少、活脏累,不少工人慢慢地就走了。用了约半个月的时间,在曾昭武的带领下,10多名清洁工人用劳动和汗水,终于还了大坡头村一个全新的村容村貌。
10年来,曾昭武先后在多家环卫公司任环卫环卫主管,2017年还被提升为项目经理,负责龙岗吉华“大靓片区”一带的环卫保洁工作。
“不畏工作量大,就怕人为乱扔”
46岁的环卫工人胡尚春来自四川达县,她负责石靓路到石龙路之间的卫生清扫与保洁工作。“一天工作8小时,不用加班,比在家干农活要好。”胡尚春说。
在细靓村设置的垃圾屋旁,一位居民推着斗车前来扔大件垃圾。环卫工肖晚兰见状后,主动上前帮忙。肖晚兰和老伴刘玉华都在细靓村做环卫工人。已经是爷爷、奶奶的老俩口,在这里做了10年环卫工。夫妻俩来自湖南省洞口县,每天除了接送孙儿上下学之外,还要找点事情做。“换了大垃圾屋后要轻松很多,工作相比以前在老家砍树,那是强多了。”曾经在老家当过老师的刘玉华说。
边走、边看、边交谈,一路上曾昭武不时与居民点头,与熟悉的本地村民聊上几句。当走到细靓村北四巷2号旁的巷子过道时,看到一位大爷弯下腰来,拾起地面上刚刚剪落的头发。当问及为何要将头发拾起,这位骑着自行车为居民理发已有10多年的龙大爷回答得干脆:“来的时候地面干净,走的时候也要保持原样。”
目前,曾昭武所负责的龙岗区吉华街道大靓片区每天需要清扫、保洁的面积约在30万平方米,有80多名清洁工人进场服务,年龄在35岁到60岁之间。“现在的80后、90后不太愿意从事环卫保洁工作。”说起目前环卫行业面临的现状,有工人感到唏嘘。
顶烈日、风里来、雨里去,是环卫工人最真实的写照。每逢异常天气、节庆活动、居民拆迁搬家,就是环卫工人最忙碌的时刻。“我们不怕辛苦与付出,就怕市民不理解;我们不畏日常工作量大,就怕人为乱扔;我们更不惧工作环境差,就怕高空抛物伤到人。”曾昭武如道出了自己的心声。
【记者】崔洁
【通讯员】曾天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