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夜陪你读诗|苏东坡在惠州留下这首赏月诗,堪称“古今绝唱”

南方+ 记者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又到中秋月圆之夜,人们往往借苏轼这首名篇寄托对团圆的美好向往。

北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苏轼时任密州(今山东诸城)太守。中秋月圆之夜,皓月当空,苏东坡与胞弟苏辙自分别后已经七年未能团聚,于是乘酒兴正酣便挥笔写下《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一名篇,流传至今。

图片来自网络。

苏东坡一直是惠州家喻户晓的人物,老年苏轼谪居惠州的故事惠州人都能说上一二。但惠州人可能不知道,当年苏东坡在惠也留下一首赏月诗篇——《江月五首》,其中更有“一更山吐月,玉塔卧微澜”的名句。

江月五首并引

岭南气候不常。吾尝云:菊花开时乃重阳,凉天佳月即中秋,不须以日月为断也。今岁九月,残暑方退,既望之后,月出愈迟。予尝夜起登合江楼,或与客游丰湖,入栖禅寺,叩罗浮道院,登逍遥堂,逮晓乃归。

杜子美云:四更山吐月,残夜水明楼。此殆古今绝唱也。因其句作五首,仍以“残夜水明楼”为韵。

一更山吐月,玉塔卧微澜。

正似西湖上,涌金门外看。

冰轮横海阔,香雾入楼寒。

停鞭且莫上,照我一杯残。

二更山吐月,幽人方独夜。

可怜人与月,夜夜江楼下。

风枝夕未停。露草不可籍。

归来掩关卧,唧唧虫夜话。

三更山吐月,栖鸟亦惊起。

起寻梦中游,清绝正如此。

驱云扫众宿,俯仰迷空水。

幸可饮我牛,不须违洗耳。

四更山吐月,皎皎为谁明。

幽人赴我约,坐待玉绳横。

野桥多断板,山寺有微行。

今夕定何夕,梦中游化城。

五更山吐月,窗迥室幽幽。

玉钩还挂户,江练却明楼。

星河澹欲晓,鼓角冷知秋。

不眠翻五咏,清切变蛮讴。

严格说来,苏轼这首《江月五首》并非五首诗,而是五阙诗,描写了苏东坡夜游惠州西湖所见“一更到五更”的月下风光。

西湖夜色。王昌辉 摄

宋哲宗绍圣一年(1094年)农历十月,老年苏轼被贬远宁军节度副使,诏令惠州安置,谪居惠州。尽管仕途陷入绝境,甚至生计堪忧,但苏轼仍豁达处之,寄情惠州湖光山色,遍尝岭南四季佳果,体悟生活甘甜苦涩。这首赏月之作便写于苏轼谪居惠州的第二年(1095年),如月般高洁幽独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

游客在惠州西湖东坡园与“东坡”合影。梁维春 摄

据惠州有关部门统计,苏轼在惠州寓居940天间,所作诗词、散文、杂文多达587篇,数量仅次于其在黄州的750多篇。这在苏轼文学生涯乃至中国文学史上,都是浓墨重彩的一笔。正如清代诗人江逢辰所言,“一自坡公谪南海,天下不敢小惠州”。贬谪惠州,对苏轼本人乃至北宋政坛而言,是大不幸;但对惠州乃至整个岭南而言,却对当地文化的发展影响深远,实为幸事一件。

【文字】于蕾整理


编辑 谢志清
加载全文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热门评论
快来抢沙发

    继续阅读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