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天说粤|今日秋分:昼夜均,寒暑平

谈天说粤
+ 订阅
00:00

燕将明日去,秋向此时分。

2018年9月23日9时54分,农历八月十四,太阳到达黄经180度,我们将在中秋节前一天迎来秋分节气。

按《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篇》云:“秋分者,阴阳相伴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在这一天,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南北两极无极昼极夜现象。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云:“八月中……解见春分”,“分者平也,此当九十日之半,故谓之分。”除了意味着昼夜平分外,秋分日居于秋季90天之中,也有平分了秋季的意思。

2018年6月21日,国务院同意自2018年起,将每年农历秋分设立为“中国农民丰收节”。今日,我们也迎来了我国首个“中国农民丰收节”。

“金气秋分,风清露冷秋期半。”秋天已经过半,秋风愈加清冽,昼夜温差逐渐加大,这是一年中最为舒适的时节之一。

北方已秋意渐浓,盘踞在江南一带的秋老虎也有望下线。不过在岭南地区,尽管上周末的“山竹”短暂带走了暑热,但炎热的天气依旧是广东地区的主调,离真正意义上的秋天还要再等一个月左右。

在秋分这天,全省阴天到多云,有分散(雷)阵雨,局部有大雨,部分市县早晚有轻雾,能见度较低。全省最高气温27℃~31℃。广州市区:雷阵雨,气温24℃~31℃。秋分过后就是中秋节了,云量逐渐减少,广东大部可见月亮。

古人将秋分分为三候:“一候雷始收声;二候蛰虫坯户;三候水始涸”。

古人认为雷是因为阳气盛而发声,秋分后阴气开始旺盛,所以不再打雷了。第二候中的“坯”字是细土的意思,就是说由于天气变冷,蛰居的小虫开始藏入穴中,并且用细土将洞口封起来以防寒气侵入。“水始涸”是说此时降雨量开始减少,由于天气干燥,水气蒸发快,所以湖泊与河流中的水量变少,一些沼泽及水洼处便处于干涸之中。

《素问·四气调神论》中曰:“秋三月, 早卧早起, 与鸡俱兴。”早卧可顺应阴精的收藏,以养“收”气;早起可顺应阳气的舒长,使肺气得以舒展,以防收敛太过。

秋分过后,秋燥渐显,凉意已浓,白天温度若不是过高不建议使用空调,否则易遭寒邪、燥邪侵袭。早晚温差明显,体质虚弱、患有胃肠病或慢性肺部疾病的人要注意早晚添加衣物,不能盲目追求“秋冻”,要结合实际气温及自身身体条件,尤其要注意头部、腹部的保暖。

秋分时节昼夜等长,饮食养生要本着阴阳调和的原则,做到“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寒者热之、热者寒之”。

对阴气不足、阳气有余,易脾气急躁、午后潮热、面红目赤、口腔溃疡、口渴喜饮、大便干燥的人来说,要少吃大热峻补之品,如羊肉、狗肉、鹿肉等。

对于阳气虚弱、阴寒内生,易怕风恶寒、脸色少华、手脚冰冷、情志抑郁、睡眠不佳的人来说,要忌食苦寒生冷之品,如绿豆、苦瓜、西瓜等。

饮食调养在做到寒热均衡之外,也要适当选用清润、温润的食物以防秋燥症。清润之品可选雪梨、蜂蜜、甘蔗、百合、银耳等,温润之品可选芝麻、核桃、杏仁、板栗等。

秋分过后,秋意渐浓,秋风阵阵,秋雨绵绵,但也多有秋高气爽之时,这就是开展运动锻炼的好时机。登高、散步、慢跑、打球、游泳,或打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等养生气功均可。

在开展“动功”锻炼的同时,可配合“静功”,如站桩、打坐、诵经等。动可强身、静可养身,动静结合可达身心康泰之功。

明日即中秋佳节,为大家精心准备一款极具中秋特色的节日甜品,又怕月饼吃多了会油腻,再贴心送上两款开胃消食菜肴。

(本膳食推荐来源于杨志敏教授主编的《每日一膳·秋令节气养生篇》)

椰汁奶芋水菱角(3人量)

食材:椰汁适量,芋头350克,水菱角150克。

做法:芋头去皮切小块,与水菱角上锅蒸熟。把蒸熟的水菱角去壳。锅中加水煮沸,放入水菱角和芋头,大火煮5-10分钟,调入椰汁即可。

专家点评:水菱角,《随息居饮食谱》载:“鲜者甘甜;老者风干,肉反转嫩;熟者甘平,充饥代谷,补气厚肠。”蒸制能减低水菱角的寒性,果腹代餐而不伤脾胃。芋头煮熟甘滑,补虚。搭配香滑的椰汁,成就一碗香甜浓郁的糖水。

小贴士:水菱角和芋头淀粉含量高,脾胃虚弱、血糖高及痰湿人群不作推荐。

山楂乌梅蒸排骨(3人量)

食材:排骨350克,鲜淮山150克,乌梅酱、山楂酱、红糖、食盐、生抽、葱花适量。

做法:排骨用食盐、生抽腌制30分钟。把乌梅酱、山楂酱、红糖混合均匀备用。将鲜淮山切片,置于碟面,铺上排骨,再覆盖酱料、葱花,隔水蒸10-15分钟即可。

专家点评:春生夏长,秋收冬藏,顺应自然,则可常保健康。秋季进食山楂酱和乌梅酱不仅消食开胃,还有助于人体阳气的潜降,利于冬日收藏,以保来年健康。酸甜的酱料搭配排骨,能补虚健脾,开胃助消化,特别适合食欲不佳、体形瘦弱、体重难增的儿童;具有相似症状的成人也可食用。

小贴士:山楂有活血的功用,早孕女士不作推荐。

◎秋祭月

古有“春祭日,秋祭月”之说。民间的祭月习俗因地区不同仪式各异。北京祭月有一个特别的风俗,就是“惟供月时,男子多不叩拜”,此即民谚所说“男不拜月”。广东祭月是祭拜一位木雕的凤冠霞帔月亮神像。

◎竖蛋

“秋分到,蛋儿俏”。在每年的春分或秋分这一天,我国很多地方都会有数以千万计的人在做“竖蛋”试验。选择一个“身量匀称”的新鲜鸡蛋,轻手轻脚地竖放在桌上,失败者虽然多,成功者也不少,竖立起来的蛋儿好不风光。

◎吃秋菜

在岭南地区,昔日四邑(现在加上鹤山为五邑)的开平苍城镇的谢姓,有个不成节的习俗,叫做“秋分吃秋菜”。

“秋菜”是一种野菜,乡人称之为“秋碧蒿”,多见是嫩绿的,细细棵,约有巴掌那样长短。逢秋分那天,全村人都去采摘秋菜,采回的秋菜一般与鱼片“滚汤”,名曰“秋汤”,以祈求家宅安宁,身壮力健。

◎送秋牛

秋分节气,还有挨家送秋牛图的习俗。把二开红纸或黄纸印上全年农历节气与农夫耕田图样,名曰“秋牛图”。送图者说些秋耕和吉祥不违农时的话,见啥说啥,虽随口而出,却句句有韵动听,俗称“说秋”,说得主人乐而给钱为止。

◎粘雀子嘴

秋分这一天,农民都按习俗放假,每家都要吃汤圆,汤圆多以糯米为主原料和其他一些配料制成,所加配料亦往往是高糖分、高热量之物,有助于补充身体热能,补虚调血、升阳健脾。

农民朋友还要把不用包心的汤圆十多个或二三十个煮好,用细竹叉扦着置于室外田边地坎,名曰粘雀子嘴,免得雀子来破坏庄稼。

【医学指导】广东省中医院治未病中心 林嬿钊 谭健成

【撰文】南方日报记者严慧芳 实习生李诗敏

【署名图片】南方杂志记者 影子

【通讯员】宋莉萍 朱海媚

【校对】叶剑华

编辑 杨小妍
加载全文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热门评论
快来抢沙发

    继续阅读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