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日至9月7日,“杨官璘杯”全国象棋公开赛的战火又在凤岗镇体育馆燃起。赛场上“啪啪”的落子声宛如刀剑相击时的清脆声响,激荡在棋手心间。
与赛场上的激烈不同,体育馆旁的杨官璘主题广场,在暴雨清洗过后显得相对冷清。2018年,一代宗师杨官璘逝世十周年,那些留在弈林的过往似乎也蒙上了一层薄雾。
这次,我们来到杨官璘的家乡凤岗,抚今追昔,在他的棋艺起点里拾回峥嵘往昔。
棋赛
捧起“杨杯”忆旧人
9月3日,凤岗镇体育馆里不时响起落子声,清脆地回荡在赛场。循声而往,只见一名棋手右手拿着棋子,神色凝重地看着棋盘,眉头微皱,微眯的眼睛里闪烁着精芒。片刻后他嘴角上扬,眼里露出了自信的神色。“啪”一声,子落,如剑出鞘,将帅在无声的战场之间拼杀。
这样的场景,频频在体育馆内出现。9月3日至9月7日,第八届“杨官璘杯”全国象棋公开赛(以下简称“杨官璘杯”)在凤岗举行,来自15个国家和地区的170名棋坛高手,分成了四个组别捉对厮杀,上演精彩的棋坛群英会。经过激烈角逐,最终王天一、陈幸琳、曹岩磊、赵殿宇分别在专业男子组、专业女子组、海外组、公开组中夺魁。
蝉联二连冠的王天一说道:“尽可能下好每一盘棋,通过自己的拼搏最后有了不错的回报。这边环境比较熟悉,比赛每次都云集了各路高手,竞争也非常激烈,通过比赛不光是磨练棋艺,同时结交各方朋友。希望以后有机会能继续来东莞凤岗参加杨官璘杯。”
赛事组委会工作人员谢启文介绍道,“杨官璘杯”是中国象棋专业赛事中的品牌赛事,至今已成功举办八届,吸引了10多个国家的棋手参赛。“特别有亮点的是,在公开组的比赛中,有一位少年棋手十分引人注目,他就是在凤岗镇中心小学就读的莫梓健,今年12岁,在预赛中获得24名,顺利闯进正赛,这也是历年来年纪最小的棋手。”
据了解,“杨官璘杯”是全国首个以著名象棋特级大师冠名并面向全国的象棋赛事,在国际上享有象棋“世界杯”美誉。每两年举办一次的赛事,如今已经走过了16年,其间最为人所称道的,便是杨官璘曾到场观看过的第二届赛事。
2006年10月1日下午,“杨官璘杯”进行到第十轮比赛时,杨官璘来到了现场,他不仅观摩比赛,还与棋手们切磋棋艺。“那是我第一次见到杨老。”那时的谢启文不仅是工作人员,还是一名年轻的象棋爱好者,在他心里,杨官璘是一位象棋界里程碑式的人物。“虽然他是宗师级的人物,但是他很平易近人,我们交谈的时候就像是老朋友聊天一样,感觉很亲近。”谢启文回忆道。
如今,提起杨官璘,人们的第一印象便是“一代宗师”,话语间满是崇敬。而在凤岗,有关杨官璘的故事就藏在排屋中、埋在土地里……温情与困苦交织,于寻常中熬制出别样的味道。
棋魔
苦心孤诣攀高峰
在广东棋界,人们喜欢称杨官璘为“魔叔”。这一“魔”字,是指他常年在杀机四伏、高深莫测的棋盘上拼争,频频在强手如林的战阵中脱颖而出的超人棋才。回溯其过往,更是颇具“魔性”。
在凤岗,客家人因地制宜选择了排屋的建筑制式,依照辈分次序,以始祖建造的房屋为中心,依次向左右伸展,后辈村民则按此规则向后依序建房,像一个大大的“非”字。1925年5月29日,在凤岗塘沥村一座具有150多年历史的排屋里,杨官璘出生了。
生逢乱世,杨官璘童年唯一的乐子,或许就只有象棋。
杨官璘家后面有一棵老榕树,枝叶青葱,亭亭如盖,是个纳凉的好去处。村里人每天忙完农活后,都会聚在此处下棋厮杀,“将军”“打炮”“拱兵”“踏象”之声此起彼伏。耳濡目染下,杨官璘3岁半便识得象棋,用稚嫩的童音说出“车马炮”,随后学会了一些基本走法。
那时,塘沥圩比较有名的象棋高手是两家店铺的老板,他们在空闲时间都喜欢和杨官璘对弈几盘,一开始双方都是满子对弈,结果两人都败给杨官璘。后来,杨官璘让炮让马和他们对弈,还是赢棋。这样一来,塘沥一带便再无人是杨官璘的对手了。
10岁那年,杨官璘只用了4招,便将跑江湖以棋谋生的海师傅所设的残局破解,乡亲们赞叹不已,甚至将这段故事编为民间评书的段子。经此一役,杨官璘在乡下已无敌手,俨然一方棋王。
“乡间棋王”的称呼只是杨官璘攀登“棋峰”过程中的淡淡一笔。1952年至1955年,杨官璘往返于广州、上海、武汉、北京、苏州、杭州等地表演象棋、参加比赛。1956年1月,国家体委宣布棋类列入竞技体育项目,同年举办了第一届全国象棋赛,杨官璘代表广东省参战,力压众名将,成为首个全国冠军。
“楸枰生涯,逾古稀,弹指一瞬,鏖战多,二龙争珠,绵里藏针。一代宗师展英才,百万雄兵出胸襟!费运筹,奇韬蕴机谋,真如神。弈如烟,搏技深,境界高,工于勤。数十载可曾,挂印封金?棋国元戎名盖世,老骥伏枥赤子心。为中华,象艺扬四海,满园春。”这首为杨官璘所作的《满江红》,是我国棋坛颇有影响的象棋评论家张郁伟的作品,寥寥数语,却道尽杨官璘兵戎象棋的一生。
2008年1月4日,杨官璘因结肠癌在广州溘然长逝,享年83岁。时过境迁,10年过去了,杨官璘的儿子杨子平在回忆父亲时,最先想到的,仍是父亲对象棋的执着:“有时候吃着饭,如果他想通了什么棋,就会放下碗筷来摆弄盘棋。”
棋乡
弘扬象弈成风气
童年时,杨官璘棋艺的基础是在凤岗打下的,成名之后,“一代宗师”的经历催生了凤岗刮起“象棋风”。
2003年10月,杨官璘象棋广场在凤岗落成,杨官璘亦回到凤岗参观,这是他在举家迁往广州47年后首次回到故园。家乡的变迁让他感慨万千,此后,“杨官璘杯”的举办,更让杨官璘欣喜不已。“看到象棋在家乡开花,父亲感到很欣慰,很高兴。”杨子平说道。
2009年,中国象棋协会将全国第一个“象棋之乡”的荣誉授予凤岗,加大了东莞象棋赛事的助推效应,东莞象棋借此取得了很好的发展推动力。同年,凤岗还增设了象棋季度赛,经过9年的经营,如今成为国内象棋业余赛事中的品牌赛事。
常规赛事的举办为“弈林好汉”带来了一次次聚会,也是凤岗象棋品牌的集中呈现。但是这样的活动影响力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如何能增强象棋文化的影响力,甚至让一般爱好者也能了解到凤岗象棋文化呢?出一本老少咸宜的象棋题材书籍成了凤岗的另一张“王牌”。
2010年,全国首部为特级象棋大师撰写的传记《一代象棋宗师杨官璘》正式出版。本书以全景式的方式和多彩的笔触,记录刻画了一代象棋宗师杨官璘的生活历程,描绘了他出神入化的棋艺和独特的人格魅力,同时再现了诸如“广东四大天王”、“华南三虎”、陈松顺、王嘉良、李义庭等老一辈棋王的风采,描写了与旷世棋王胡荣华弈林斗法的精彩场面……
笔者在采访中发现,原价32元一本的《一代象棋宗师杨官璘》在孔夫子旧书网上最高售价为200元。该书作者周镇明凭借这部作品,获得了第三届荷花文学奖(报告文学奖)。周镇明说道:“直到现在,还不断有棋迷给我打电话要买这本书,网上更是供不应求,早已断货。这本书如果运作得好,应该可以成畅销书。”
为棋王著传,这样的任务无疑带着巨大的压力。“我是一个象棋外行,对于专业的象棋术语一窍不通。而且在采写这本书之前,杨老就已经去世,我的材料都只能间接获得。”通过半年时间的搜集素材,最终,周镇明决定采用“文戏武写”的方式,将杨官璘的原生故事用武侠的手法来写。
“整部作品写得充实而饱满,充满丰富的人生内容和知识含量。此书叙事风格平实而亲切,使人读来轻松愉快,毫无沉闷、滞重之感,是一部很有分量的传记作品。”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李建军在读完《一代象棋宗师杨官璘》后,为其撰写了授奖词。
乡亲口中的“乡间棋王”、亲属眼里的“棋呆子”、象棋大师心里的“一代宗师”……虽然是用间接的方式去了解杨官璘,但周镇明的脑海中杨官璘的形象依然是鲜活、深刻的。“在对杨老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让我印象最深的,便是杨老的‘痴’,对象棋的痴迷。”说起杨官璘的事迹,周镇明总是记忆犹新:“有一晚,杨官璘与家人吃晚饭,他夹起了一块腌萝卜,手却在半空停住了,久久没有往嘴里送。他的侄儿杨佛清见状,唤了他一声,杨官璘这才回过神来。后来杨佛清才知道,原来叔叔又在思考下棋的事”。
时光荏苒,一代棋王的传奇渐渐远去,而他在家乡埋下的象棋种子仍在生长。如今,凤岗镇内各学校均开设有象棋“第二课堂”。杨子平认为,象棋能让人静下心来,对独立思考、缜密思维很有帮助。作为凤岗镇象棋协会秘书长,谢启文持相同观点,同时他欣喜地向笔者表示,凤岗象棋文化氛围浓郁,家长们也很支持孩子学棋。
【撰文】麦炜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