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5日,为响应韶关市委弘扬“韶关工矿精神”的工作部署,开展工矿文学创作,翁源县作家协会、书堂诗社组织队员到翁源铀矿基地采风。
当天上午9时,采风团队员来到广东省核工业地质局二九三大队下庄铀矿勘查基地。大队书记仇登登向采风团介绍了基地的基本情况和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铀矿工人艰苦奋斗的英雄事迹。
采风团参观了“花岗岩铀矿”翁源野外基地展示厅,厅内有一个造型巨大的下庄矿田地质模型,展示了翁源丰富的铀矿资源。展区内还陈列着数量众多、大小不一的矿石样本,仇书记耐心地向队员们解说矿石的特点,采炼方法和历史价值,并介绍到下庄铀矿基地目前正在全力建设为爱国教育基地。
随后,采风团队员来到翁源铀矿基地——小寨,这里原是中核七四一矿所在地,是我国核工业的重要基地,现由中核韶关金宏铀业有限公司管理。矿区公路边,宣扬工矿精神的标语展示着这里沉淀的历史痕迹与曾经的辉煌。
据公司管理员邓志强副主任介绍,这里曾经聚集着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青年,经历了40多年的沧桑,如今的中核七四一矿还能从残旧的建筑和泛黄的墙面上寻找它昔日的繁华。苏式楼房并排坐落在矿区内,土黄色的楼房建筑,隐隐告诉我们这里作为当时全国“八矿一厂”之一的铀矿生产基地的辉煌历史。在矿区高速发展时期,这里有市场、银行、粮所、邮局等市政设施,还建有工人俱乐部,食堂,医院、学校。采风团队员还了解到了许多奋战在铀矿事业中的动人事迹和铀矿工业的繁华。
据了解,二九三大队(前身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部309队11队)和七四一矿分别于1956年、1958年组建,先后经历了“工改兵”、“兵改工”和属地化管理三个发展阶段,为谱写共和国核工业篇章做出了巨大的历史贡献。
翁源的铀矿事业也曾经创造了辉煌历史:从突破禁区率先找到我国第一个花岗岩型铀矿床、创办第一个土法炼铀厂到创造坑道月进尺1330米全国纪录的“三个全国第一”,为我国第一颗核弹的研制和试验成功提供了三分之二的核原料;从“希望矿床”的发现到“下庄铀矿田”的形成,进而发展成为我国重要的铀矿资源生产基地之一,为我国核事业的发展和国防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涌现出王明健、周大东、李增贵、巩志根、李同强等一批英雄模范人物。他们是中国核矿山建设中千千万万个先进人物中的代表,为中国核矿山建设事业、工程技术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午后,采风队员们结束了这一趟颇具意义的活动,这次活动让采风队员积累了不少弘扬“韶关工矿精神”的写作素材,同时深刻了解了翁源工矿在我国核事业发展历程中起到的重要作用,纷纷表示要继续弘扬艰苦奋斗、默默奉献的工矿精神。
记者/毕式明
见习记者/潘俊宇
通讯员/何晓红 莫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