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日上午,随着约2000名避险人员的陆续撤离,深圳市宝安区桥头学校的工作人员感受到的不只有疲惫,还有满满的感动——在学校多间教室的黑板上,一封封言辞真挚的“感谢信”为重归平静的校园增添了一抹温馨。
桥头学校是此次空港新城片区的避险点之一。坐落在深圳西部,空港新城片区是深圳最大工地群,包括国际会展中心在内的大型施工场地共9个,施工作业面约3平方公里,工棚数量约359个,共需转移人数11389人。
9月15日,“山竹”台风I级应急响应启动后,宝安区空港办立即通知各有关单位于当天下午5点开始正式撤离,据统计,现场集体转移5669人,转移车次111次,分别转移至沙井中学、福海街道办二办、塘尾工作站、桥头学校、和平中英文学校、翻身实验学校(西校区)、翻身实验学校、深圳塘尾万里学校、宝安第二职业技术学校、景山实验学校、和一社区礼堂及深圳第七高级中学。
“当时学校已启用的46间教室全部用来安排避险,最初预计避险人数在2000人左右,但随着人数的增加,多媒体室、会议室等功能室也投入到安置工作中。”福永桥头学校安全办助理陈小科回忆道,为了维持秩序、保障水电供应和医疗救援,在杨校长的带领下,桥头学校的行政人员、安保、保洁、校医等30余名工作人员,24小时值守在避险工作的第一线。“这两天大概每次休息只有几个小时,校长更是两天都没怎么睡觉。”
陈小科表示,昨天中午11点到下午5点是台风最强的时间,狂风将校内树木吹倒在地,有的安全指示灯和标识也被“撕扯”了下来。下午1时许,桥头学校出现供电问题,全校停电。
“下午两点左右,风力减弱,许多室内避险人员走出了教室。”由于学校广播站因停电无法使用,身负巡查任务的陈小科赶忙拿着扩音喇叭,顶风冒雨在学校的各个走廊和教室查看设施情况——“请大家注意安全,不要离开教室,注意高空坠物!”在一声声焦急的关切与提醒下,避险人员有序回到教室。截至17日12时,桥头学校所有避险人员全部安全撤回。
在临走前,首康建筑公司的避险人员将感谢信写在了桥头学校一年级一班的黑板上——“尊敬的老师、同学们:因受台风影响,我司人员在贵校避险,非常感谢对我司的收留和关怀。因我司人员休息,对桌椅搬动恢复不当警情谅解,在这里和各位老师、同学们说一声谢谢了!”
在一年八班的黑板上,森特士兴公司留下的板书写满了整个黑板。“因工人休息挪动了贵校学生的桌椅,在恢复时可能打乱了同学们的座位,深感抱歉,望各位老师、同学们在上学第一时间能够知晓,调整座位。在此再一次对各位老师、同学们说一声对不起,您们辛苦了!”
同样留下感谢信的还有一年级三班、二年级九班、B栋303班等等。同时,在其他避险点,如翻身实验学校(西校区)等都留下了避险人员的致谢板书。
“来了就是深圳人”。在台风袭来时,城市的温暖是狂风暴雨中永不熄灭的烛火,一间间教室成为了大空港区转移人员的“避风港”;雨过天晴,一声声致谢成为城市文明延续的力量。我们都是这座城市中的普通人,我们在一起就是这座城市不畏风雨的脊梁。
【记者】胡百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