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岁月悠悠长! 一起来探访南平村这群会“说话”的建筑……

广州从化发布
+ 订阅

        “当歌曲和传说已经缄默的时候,建筑还在说话。”

        

      南平村位于温泉镇,距城区20多公里。村内高山环绕、树木葱葱,如画般的山水颇有世外桃源之风韵。沿着石板铺就的小路,走进山清水秀的南平村,处处可以看到古色依旧的传统民居以及古建筑群。据南平村负责人介绍,南平村有着十多处保存完整的百年祠堂,村内大部分民房保留着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建筑特色,虽然村中的古祠堂建筑群距今已有百年历史,但走进祠堂内,仍然让人感觉到恢宏的气势与历史的厚重。“针对建筑而言,村内祠堂是最特别的建筑群,不仅历史久远,保存相当完整,而且保存下来的祠堂数量也较其他村落多。”据该负责人介绍,村中祠堂基本采取三进式的结构模式,规格统一,整齐划一。这些原生态的古祠堂,展示着南平村独有的建筑之美。

第一站:木棉树村“老屋”

        古时,在多数的乡村,每一条宗族村里姓氏的背后都有一座祠堂,不仅用作祭祀先祖,也是家族议事、冠寿婚丧的重要场所。只是随着岁月变迁,它们大多在人们的视野中渐渐消失。但这一个能够承载着最原始历史文化的宗族祠堂群,在南平村保存得相对完好,隐藏在每一个村社里,就算被时间无情地冲刷,似乎也毫不褪色。

  今年75岁的林叔是南平村的一名老党员,对于村里的古祠堂建筑群,他十分熟悉。

  “古祠堂是我们村的一个特色,每一个祠堂都有属于自己的故事和色彩。”林叔说起村里的古建筑群热情十足,并招呼着记者共同前往访寻。

  跟随着林叔的脚步,从南平村的村道中转而进入一条蜿蜒小道,布满青苔的石板路在雨后显得有点湿滑,穿过几座青砖白瓦的古老民居,一座简约大气的古祠堂跃然眼前。

  “这是木棉树村的祠堂,我们都称之为‘老屋’。”林叔口中的“老屋”对比起村里的其他祠堂规模较大,古朴雄伟。据林叔回忆,旧时的祠堂是由青石砖堆砌而成,但由于已有百多年历史,砖块陈旧破损,近年来重新修葺,粉刷白墙。虽然远远望去,褪去古旧“衣裳”的“老屋”变得更为现代,但是屋顶上的青瓦以及顶梁的青龙石雕设计,也难掩其饱经风霜的历史痕迹。

  “因为这里已经无人居住了,所以平时大门都是关着的。”林叔说。推开祠堂正门,嘎嘎吱吱的声响立即带来一股浓郁的庄重气息,门旁还零散地堆着几块杉木条,“以前这是闸门,用九根木条造闸,这样更加稳固,以防盗之用。”残旧的木门,满满都是岁月的痕迹,走进去,就如同穿越了一段历史长河,古老的宗族祠堂真面目也随之揭开。

  据林叔介绍,“老屋”采用了三进式结构,进入正门是中堂,一般是家族举行重大聚会和喜庆活动的场所,再往里走便是上堂,供奉祖先和祭祀的空间,在上堂中央还摆放着几口灶台,上边残留着漆黑的烟熏痕迹。

  祠堂内的墙面因为岁月久远显得十分斑驳,但是依稀能看到悬梁下的精致雕画,龙凤盘踞,栩栩如生。“这个祠堂的布局是上五下五。”林叔说,祠堂中内外建筑风格统一,上五下五可以理解为上面五房下面五房,除上堂和中堂外,上四下四两个房门结构对称,规格划一。

  环视一周,祠堂内的八个厢房大多上了锁,锁头已锈迹斑斑,就连祠堂的地表与墙角也长出了岁月的荒草。透过赤色的窗棂依然能看出厢房的大概,“老屋”的厢房是十七坑的规格,据林叔所说,屋顶有多少根木梁就是多少瓦坑,“以前的人娶媳妇想知道这个家族的家底,关键是看他家的房间是多少瓦坑,瓦坑越多房子就越大,十七瓦坑已经算是大户人家了。”

  经过岁月的洗礼,木棉树村“老屋”的古风古韵依然存在,虽然居住的人家早已搬走,但是村里的节日仍为这座古祠堂增添了不少生活的气息。玩耍的孩童、悠闲的老人、慕名而来的游客,继续诉说着这里的过往和今天。

第二站:刘屋村宗族祠堂

        从木棉树村北行数百米,便来到了南平村的另一座百年祠堂——刘屋宗祠。

  相比起木棉树村“老屋”的雄伟大气,刘屋宗祠显得小巧精致,它同样历经百年,饱经风霜。“为了保护这些古建筑,这座祠堂也曾经在近年修葺过。”林叔说,刘屋宗祠同样采用了三进式结构,但是布局更为讲究,虽然面积不大,但是刘屋宗祠当年却居住着一个庞大的家族,书写了一段过往历史。

  记者饱含敬意地跨过首进的门槛,算是来到了祠堂的厅堂,一股木质的清香夹杂着霉味扑鼻而来,道尽了岁月蹉跎。祠堂中为三进厅堂,上三下三格局,两侧添立厢房,正中作天井,使整座建筑既显得井井有条,又不乏节奏变化。

  祠堂里雕梁画栋,造型别致,雕画夹杂着灰尘,已有点模糊不清。细看发现雕刻着各种山水、人物、花卉,真让人感叹旧时的人是以何种智慧才打造出如此精致的壁画。内侧檐角紧接着镂空木雕,玲珑剔透。

  唯一能清楚地窥见历史踪迹的,应算是祠堂内的正堂了。石砖地上还散落着喜庆时抛撒留下的红纸,阳光直直投射到天井处,通明的厅堂让人觉得闲适、亲近。“到了宗族村民大婚或是喜庆的节日,祠堂可热闹了。”林叔说,虽然祠堂目前已经无人居住,但是刘屋宗祠有一个流传已久的习俗,逢嫁到宗族里的媳妇都要在大婚前到祠堂进行跪拜,以表孝意。遇上春节、中秋等节日,祠堂里更是敲锣打鼓,大摆筵席,乡亲们纷纷前来一同庆贺,热闹非凡。

  林叔表示,对于一个村庄来说,祠堂便是村里的“魂”,他们不愿看到祠堂在风雨中继续老化,甚至消失,希望有能力的族人能够让它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修缮,因为它记录着一个村落成长的模样,是他们永远不能忘怀的故乡。

第三站:瓦房老屋——“排房”

        要探寻村庄的古建筑群,又怎么少得了旧时的民居?那些老街、老屋,以及行走其间的老人,犹如一幅又一幅色泽鲜明的风俗画,朴拙而多姿。

  顺着林叔手指的方向看去,青青白白的石砖路旁是一字排开的瓦房老屋,蜿蜒的藤蔓与紧闭的朴素木门相依相偎,满面皱纹的老者依门而坐,微笑着看眼前蹦蹦跳跳的孙子,一切都那么朴实无华,却又动人至深。

  林叔说,这种老旧民居建筑没有特别的结构名称,由于房子是一字排开,层层包围,因此称之为“排房”。现在仍常年居住在这里的人家也不过五六户了,他们大多是年过半百的老人,习惯了这里的生活,即使子女想接他们到城里住,老人们也不愿意。

  “排房”行列整齐,一排约有九个房间,有的墙壁已经粉刷过,有的则被雨水冲刷得只剩土黄色的砖墙,房脚长满了三十公分高的青苔。“排房”的大门紧紧相邻,可以猜想房内定是窄小无光,而最为特别的是1.8米高的门房下整齐地堆砌了四级石阶,估计是担心下雨天涨水而特意设计的。

  再往下细看,一面黄灰交错的墙面上雕砌了一个偌大的窗棂,用石砖块以十字花的形状层层叠上,不仅美观,还起到了很好的透光通风作用。“以前的人通过很简单的方式去提高生活品质,非常有智慧。”林叔感叹道。随着十字花窗棂向前走,紧挨着的是一座水泥白房,在青砖白瓦的老民居旁显得有些突兀。“这里是十多年前重新修建的,往日这座房子也和旁边的一样是土屋。”林叔说,当年这里住着和谐美满的一家人,可惜恰逢抗日战争时期飞来横祸,房子被“土匪”所毁,后期才重新搭建房屋,再后来已被另一个家庭取而代之。

  “以前住在这样的房子,每逢听到旁边敲菱角的声音,就会有三五个孩子一同围上去讨吃的,邻里间相互帮助,无事聊聊家常,真的很有意思。”林叔说起过往,一脸陶醉。“像这样的老房子不多了,但是我也希望能好好保存这些房子,毕竟这是村子里历史的证据,如果全都砌成了现在的高楼白房,那是要掉了多少的味呀。”林叔摇摇头,感叹道。

  青砖碧瓦,一排排老屋静默而立。行走在幽深、狭长的胡同,听着老人饱经沧桑的讲述,读着一排排老屋厚重而悠远的历史,仿佛听见了从古老的留声机里传出的悠扬而委婉的音乐……

  古建筑是历史的见证与文化的记忆。走访南平村,古老的院门、斑驳的墙面、巍峨的祠堂、百年的古树、寂静的古巷、爬满青苔的深宅,都静静地诉说着这里曾经的辉煌与荣耀。走进这些古建筑,犹如坐上时光机,回到它们初现时的故事中。而这些古建筑本身,也演绎着几经沉浮的故事。

  南平村古建筑众多,三言两语不能写尽,唯有亲自前去探访一番,方知乾坤。


文/记者黄颖瑶

图/记者邝健华

网络编辑/王瑞君  王美君

审核/郭颖

必须要赞一个!!

加载全文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热门评论
快来抢沙发

    继续阅读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