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2012年,新一届中央政治局常委首次集体亮相上,习近平就以“十个更好”回应人民关切,其中“更好的教育”排在首位。2017年7月,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迎接党的十九大”专题研讨班上,习近平以“八个更”再次回应人民关切,“更好的教育”依然居于首位。
那么,什么是“更好的教育”?从一份份教育改革文件的出台与推进,我们可以看出一些教育之“变”的端倪——结合“研学旅行+情景教育”的综合素质教育,成为教育改革的焦点之一。2016年,教育部等11部门联合出台《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将研学旅行视为教育改革的方向之一。2017年,《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把研学旅行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要求推行自然、历史、地理、科技、人文等多种类型活动。同年《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则将综合实践活动课列为中小学必修课程,强调从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转化为活动主题,培养跨学科的实践性课程。
所谓“研学旅行+情景教育”,说白了即“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的游学精神。最早的践行者可溯源到“万世先师”孔子。孔子一生带领弟子们游历天下,有教无类,打破“学在官府”的传统;杏坛设教,开启了体验式情景教学的新篇章。但在历史流转、朝代更替的漫漫时间长河里,其游学精神、尊师重教的理念反而被今人逐渐淡化忽略。
两千多年后的今天,富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已走在教育改革的前沿,率先在乡村教育公益中推行“研学旅行+情景教育”的新模式。今年9月10日教师节,中国平安智慧村教开启的名家情景直播第五课——“半部论语游天下”,正是一次乡村教育升级与改革的积极探索。
作为向孔子致敬的教师节献礼课程,平安智慧村教特邀了孔子第七十五代孙孔祥林担任老师,在山东曲阜孔庙进行直播授课;并于同一天正式上线“双师课堂”与“三点半课堂”,从而为乡村孩子们打造更具有先贤智慧、更符合时下教育改革的新型教育课堂。
重续孔子教育理念传播教育公益种子
观孔子游学行迹,是为了与孔子的教育理念建立起链接。
作为“游学鼻祖”,孔子在各地吸引了诸多追随的学生。据记载,孔子弟子三千,贤人七十。在贤人中,有贵族出身的孟懿子、司马牛等,也有贫贱出身的颜路、颜回、仲弓等人。《论语·述而》有言:“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大意是凡以“礼”表向学之心的学生,孔子都会收为门徒、来者不拒,体现了不分贵贱、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
除了扩大教育范围,孔子在游学中,还特别注重师生平等交流,形成精思善疑、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从具体情景出发,孔子对学生“听其言而观其行”,激励学生答疑问难、碰撞思想火花,探索创新学问。如果说“有教无类”反映了公平教育的问题,那么“因材施教”则是希望让学生们在教育过程中获得平等发展的机会。
在官府垄断教育的时代里,先贤既已打破贵贱之分,开办民间私学,扩大教育范围。反观当下,我国城乡二元结构导致教育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偏远贫困地区的教育基础薄弱,资源分配不公平不充分,至今仍没有彻底解决。据《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17)》指出,教育发展和改革的基本任务仍是“促进公平、提高质量”,通过改善教育治理,应对城乡教育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而平安智慧村教正是朝着“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发展方向。此次“半部论语游天下”的名家情景直播第五课,不仅区别于传统教育课堂,更创新了游学式情景教育,希望让乡村孩子们也有享有丰富多彩、更好质量的智慧课堂。
除了平安智慧村教平台“三村晖”,本次直播课还通过中国网、人民视云、网易新闻等权威媒体平台直播,直接惠及全国平安智慧小学乃至更广大范围的乡村师生们。不必真的花钱去旅行,乡村孩子们可以直接在学校里翻越认知的高山,徜徉知识的海洋,收获不一样的平安智慧村教课堂。
那么,更多的乡村教师从何而来?今年下半年,平安智慧村教计划重点打造“1+N”系列国学主题精品课程,以名师课堂为引导,联动全国支教志愿者,共同发起“随时随地,情景支教”活动,呼吁人人为师。其倡导志愿者出游期间,结合身边场景,为乡村孩子远程录制N堂“情景微课”。
从开启名家情景直播课堂,到延续与传承至贤的公平教育理念,呼吁更多不同行业的志愿者参与支教,平安智慧村教表面上在携手古人共绘教育蓝图,实际上是希望将教育公益的种子传播得更远。
追寻孔子游学足迹创新智慧情景教育
提起孔子,大概每个人都会直接脱口而出“伟大的教育家”。但对于他一生都在践行的教育理念,又有多少人真正地明了?
人们常引用孔子的一句话“父母在,不远游”,却忽略了紧接着的后半句“游必有方”。整句话联系起来理解,表达的是子女应孝敬父母,而远游则很难做到这点;但如果一个人远游是有明确目标与伟大志向时,并非不可。
回溯孔子生平,他恰恰践行了“游必有方”的人生信条。据统计,孔子在世七十多年中,有五分之一的时间是离开鲁国的。年轻时,他就已开启游学之旅,到周问礼于老聃,到晋学琴于师襄,到齐闻《韶》乐,到宋得《坤乾》……直至50多岁,孔子更是带着弟子走了一场“长途”游学之旅。从公元前497年到公元前484年,孔子与其弟子在外游学14年,最远到达楚国边境。
在那个没有便捷交通工具的古代,在“天下无道”“礼坏乐崩”的乱世里,孔子的游学并非易事。虽然途中饱尝艰辛,但他坚持游中问学教学,游中悟道传道,从而留下了弟子记载的千古名篇与传世思想。
孔子游学,与现今理解“上车睡觉、下车拍照”的旅游方式相去甚远,值得今人反思。而今中国平安智慧村教升级了全新的情景教学模式,邀请名家和志愿者打造“1+N”系列国学主题情景课程,带领乡村孩子在情景中学习,实际上是继承和改良了孔子的游学教育理念,为之赋予了更加智慧的学习条件。
中国平安智慧村教开创的名家情景直播课,可谓是树立起国学情景教育的标杆。首先在本次课程老师的选择上,孔祥林堪称是世界上最为了解孔子的专家之一。他既是孔子的后人,亦在国学领域中赫赫有名,主持“世界孔子庙研究”“世界书院研究”等多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巴黎总部和全球各国做过100多场中国传统文化讲座,并被授予“山东省社会科学突出贡献奖”。
直播当晚,央视《晚间新闻》报道并采访了孔祥林老师对于此次课程的看法,“在孔子的这个地方讲孔子,在教师节就特别有意义。”这个意义,不仅是对尊师重教思想的崇尚,更易于孩子们更好地融入游学式的情景学习。
所谓“游学”,顾名思义,边游边学,故上课地点不在学校,而在充满孔子文化符号的曲阜孔庙。在“半部论语游天下”主题下,孔祥林老师采用“论语”书简等教学道具,结合孔子周游列国走过的地方风物,生动描绘出一幅论语历史地图;同时以深入浅出的授课语言,娓娓道来孔子游历天下、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生平故事与传世思想。孩子们在孔庙中游玩,也在孔庙中学习,“情景”因“游”而生。
去年起,平安智慧村教就以“不到黄河不懂诗”开启了名家情景直播第一课。此后,平安支教带领乡村孩子们的游学旅程,就涉足了鲁迅故居、广西百色靖西、嘉峪关丝绸之路等地,特邀了曹文轩、李健、于赓哲等文学、音乐、历史领域的名家学者,以“研学旅行+情景教育”的平安智慧村教课堂,将帮助更多乡村孩子突破地域的局限,享有更公平与高质量的智慧教育。
平安智慧村教助力乡村“教育升级”
先贤先知给予的教育启示再明白不过了。近代,致力于乡村教育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提出“让每个人中国人都受到教育”的平民教育思想,影响着一代代教育工作者。今天,新时代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已经提出“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的教育观,把“更好的教育”列为人民的期盼之一,重视程度可见一斑。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消费升级”在大众热议的浪潮声中此起彼伏,可见的“教育升级”也将成为下一个全民关注的焦点。诚如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主任陈锋所言,“过去70年,中国教育主要的任务是普及和规模增大。当进入到新的发展阶段时,提高质量、优化结构、促进公平等是核心目标,概括起来就是结构性改革。”
从公平教育、平民教育,再到“更好的教育”,国内各教育机构、公益组织,乃至每个普通家庭的家长,均在持续探讨与探索。作为深耕于教育公益的企业之一,中国平安持续20余年投入教育精准扶贫,不断为尊师重教创造更高的教育条件,努力弥合城乡之间的教育差距,升级乡村教育发展水平。
今年初,中国平安成立30周年之际,宣布启动“三村工程”扶贫公益项目。其中,“村教”旨在开创并推广“平安智慧小学”模式,升级1000所学校,培训10000名乡村教师,通过打造全国最大的智慧支教平台“三村晖”,打通线上线下的支教渠道,长期开展“平安双师课堂”和“三点半素质课堂”,构建全方位的智慧支教模式。
若追根溯源,是孔子打破了教育垄断,开启游学式的情景教育。如今,平安智慧村教向先贤致敬,试图延续与升级这种教育理念,让更多人参与到“研学旅行+情景教育”的公益支教中,让乡村孩子也能享受公平和“更好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