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2日,《中国符号》“手艺仁心”系列微纪录片上线新闻发布会暨全球首发仪式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行。国新办对外推广局、五洲传播中心、《中国符号》项目主创团队、中国国家博物馆、广州市越秀区委宣传部等机构代表参加了发布会。由广州市越秀区委宣传部推荐的榄雕、广彩、打铜、通草画四个岭南非遗项目惊艳亮相。传统文化现代故事,手艺仁心现代表达,越秀区携手高端优质外宣平台,共同讲述中国人的信与爱。
《中国符号》与越秀: 向世界展示岭南文化风采
《中国符号》由国务院新闻办监制,致力打造成“记录中华优秀文化发展的视听百科全书”。自启动以来,《中国符号》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官方网页、海内外各大电视频道、视频平台、社交媒体广泛传播,受众覆盖223个国家和地区,成为全球观众了解五千年中国的重要窗口。为了吸引更多年轻人关注和传播优秀传统文化,《中国符号》“手艺仁心”特别邀请了王珮瑜、刘奕君、腾格尔、翟天临等担任故事讲述人,为中国故事打call。
中国符号扎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长于区域特色文化的土壤,独具地方气质。此次由越秀区推荐的榄雕、广彩、打铜、通草画四个岭南非遗项目,在展现老手艺魅力的同时,也讲述了非遗家族传承、师徒传承中的动人故事。这里有“非遗二代”的坚守热爱,也有不走寻常路的大胆革新,这些符号向全国以及世界人民展示了岭南文化风采和岭南人的精神气质。
作为参与项目的岭南地区唯一地方代表,越秀区委宣传部表示,广州作为国家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建城两千多年来积淀了丰富的文化遗产。作为“广州之心”,越秀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浓厚的人文氛围,一直致力于推广广府文化和岭南文化。“我们希望借助《中国符号》这样一个高端优质平台,让世界更加了解广府文化、岭南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负责人表示。
据了解,《中国符号》“手艺仁心”系列微纪录片共8集,每种非遗门类1集,从9月13日起,《中国符号》“手艺仁心”系列将每周四同步登陆国内外主流视频网站和社交媒体,南方+也会第一时间发布精彩视频。
非遗扎根越秀:建立越秀非遗生态保护体系
越秀区非遗办相关负责人表示,至2018年7月,越秀区已公布六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共有区级项目30个,其中省级10个,市级12个;区级传承人24名,其中市级传承人12名,省级传承人7名。
“越秀区虽然有区级非遗项目30个,但不少项目仍处于濒危状况。”她介绍,为了让非遗文化更好地走进大众生活,在当代重获生命力,2017年,在广州市越秀区委宣传部、越秀区文广新局的支持下,由越秀区非遗保护中心、越秀区文化发展促进会发起,一群年轻的“非遗二代”成立了广州广府汇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致力于促进非遗的活化利用。广府汇目前有九个非遗项目,包括了粤语讲古、广彩、宫灯、西关打铜、通草画、古琴、饼印、榄雕、剪纸等。其中,榄雕、广彩、打铜、通草画四个非遗项目就被纳入了《中国符号》“手艺仁心”系列微纪录片当中。
青少年是传统文化传播和创新的生力军。从2014年开始,越秀区在全区中小学全面推行青少年广府文化教育传承工作,让粤剧、广彩、榄雕、通草画等传统文化项目走进了校园。2017年起,越秀区推出了“我在越秀玩非遗”非遗体验班,共向市民大众提供了2400个学位。2018年8月,越秀区还编写并发布了岭南地区首套非遗教材。
传承以外,更需保护。近年来,越秀区不断建设特色鲜明、历史和文化生态保持完整的广府文化(越秀)生态保护实验区.今年,还制定了《广府文化(越秀)生态保护实验区实施规划》,初步建立了越秀非遗生态保护体系,搭建了非遗创意、展示、体验和推介四大平台,并取得了扎实成效。
《中国符号》“手艺仁心”系列岭南非遗项目抢先看
1. 【打铜】苏伯与苏仔:不“打”不相识的亲父子 9月27日
《中国符号》“手艺仁心”系列中,《打铜》的故事就发生在“广府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广州市越秀区的“老西关”,主人公是时代发展变迁下的一对亲父子。一个是半辈子兢兢业业坚守传统的打铜“老师傅”,一个是坚持要炒亲爹鱿鱼的“新生代”接班人。广州最著名的铜器老街热闹非常,两代人之间的较量从未停歇。时代向前,日日更新,工艺不得不变,而人心一成不变。敢拼敢闯的基因一脉相承,终于把父子俩拉回同样的“初心”——打好一件铜,一起“撑广府”,在开放进取的“广府文化”中,成为求变精神最真实的注脚。
2. 【榄雕】曾宪鹏:我用榄雕打造“毫米级”致远舰 10月18日
拇指大的榄核,到了非遗传承人“老曾”曾昭鸿的手里,就能变成一件件艺术品,龙舟、宫灯、福禄寿星……相比师傅前辈,老曾最大的贡献是将榄雕技术从单核雕刻发展至多核镶嵌,曾耗时四年多,创作出由200余颗榄核镶嵌而成的《中华世纪龙》。然而榄雕技艺逐渐衰落,老曾的儿子曾宪鹏却选择逆势而出,甚至不顾父亲的反对,雕出极其复杂的抗日名舰致远舰。一门心思搞榄雕的曾宪鹏还根据年轻人的需求,发展出带有U盘功能的榄雕、动漫题材的榄雕、反映现代生活的榄雕等。其中,一幅名为《盼归》的作品取材于真实生活中的老母亲形象,提醒年轻人过中国人自己的节日……
3. 【广彩】许珺茹:我让广彩从博物馆“走”进现代生活 10月25日
70多岁的许恩福给自己起了个英文名叫Freeman,他是个崇尚自由、不服输的老头儿。虽然功成名就,自己的广彩作品早已进入博物馆,可他认为博物馆里的东西一样是每代都在变。当手艺人,就得学到老、做到老。在开放的家庭环境中,女儿许珺茹对广彩也渐渐有了兴趣。带着年轻人的创新思维,许珺茹将许多现代生活中的元素和形象与广彩技艺相结合,延伸出广彩的装置性和装饰性。她设计的“广彩高跟鞋”结合了高跟鞋造型、广彩技法、绣花鞋纹样,成为广府庙会的“大明星”。不知不觉中,老手艺已开始交接……
4. 【通草画】苏昕:我在回流通草画中找到了旧广州 11月1日
海幢寺是清朝唯一对外开放的寺庙,又因造得宏伟精巧,当时的外商聘请了不少高级画师对其仔细临摹以供出口,逐渐演化出外销画这一门类。通草画是外销画中的重要代表,曾作为广州历史的见证,被外国人视作广州的明信片,后来逐渐失传。随着海幢寺收回一批流传海外多年的国宝级通草画,通草画被更多人重新认识。作为通草画传承人,恢复老手艺是苏昕的主要工作,她不仅联系到英国学者伊凡,拜台湾传承人张秀美为师,还从不同渠道研究和发展通草画制作技艺。如今,苏昕的通草画课程已推广至60多所学校的近10万名青少年,而她的通草画展览也正在筹备中……
【记者】冯艳丹
【校对】叶剑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