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哎呀老师,我工作太忙了,实在没时间陪孩子”
“宝贝,你自己去看书好吗?爸爸(妈妈)有事情要做呢”
……
这些听起来“略带内疚”“很迫不得已”的话,是不是很熟悉?甚至你也说过。但你真的忙到没有一点时间与孩子互动吗?
NO!深圳市人大代表杨瑞把家长和孩子分开各做了一组调查,结果发现家庭教育存在三大问题:
一是时间不够,甚至有2%的家长认为“基本没时间陪孩子”。而孩子们的反馈统计却显示,76%的家长(工作之余)是在“看电视、玩手机、看电脑、睡觉、逛街和打牌”,只有9.5%的家长在运动,7%的家长有看书。
二是沟通不够,39.8%的孩子有心事是“找朋友倾诉”,18.5%找父母,2.4%找老师,34.5%的孩子则“谁都不说”。
三是知识和方法不够。近2成孩子“不满意”或者“非常不满意”父母的教育,有将近50%的孩子则持“不喜欢”“不太喜欢”或“无所谓”的态度。
“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家庭教育、社会教育、集体(托幼园所、学校)教育三者相互关联且有机地结合,才能相互影响、作用和制约,其中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今年深圳两会期间,杨瑞等30名市人大代表提交了“关于加强全市统一家庭教育的建议”,建议由市教育局牵头,推进“家长课堂”,并建立“家长成长积分制”,促进家校合作。
9月12日,小南从深圳市人大了解到,深圳市教育局表态称,市教科院已提交2019年立项课程申请,将组织家庭教育专家遴选和开发一批具有科学性和专业性的“家庭教育好课程”,向全市中小学校推选。同时,透露深圳将尝试家长积分,建议有条件的区和学校开展“家长成长积分制”,对参加家庭教育指导活动的家长进行“成长积分”记录,提高家长的活动参与度。
那么问题来了,什么是“家长积分制”?小南特意进行了一些梳理和了解。
原来“家长积分制”是根据家校共育的目标,将家校共育的内容以分数的形式量化,以积分来衡量家长在家校协同教育中综合表现的一种共育机制。近两年非常热门,被认为是创新之举,国内有不少城市或学校都在自发的探索和尝试。
问题1:分怎么积?
小南发现一般基本积分项目大多包括“家长参与家校活动(家长会、家长课堂等)的出勤质量、亲子活动(亲子手工、亲子阅读、六一活动等)完成程度、按时交资料材料情况等”。
但“高配版”的还会增加比如老师家访时,家长对孩子思想、学习动态反馈情况,家长为班级和学校教学或管理献计献策情况,在家长论坛分享育儿心经情况等项目,有的还会根据班级的具体事务及活动设立细分的积分项目。
问题2:得分谁评定?
在积分评定上,小南发现各校略有不同,有的是统一由班主任评分;有的是请家长先自行评分,然后提交家委会和班科教师审核,还有的是基本项目由班主任评分,加分项目请各家校活动负责人评。
一般“按学期”统计积分一次,少数学校是“按学年”统计,学校会定期发布“家长积分表”,让家长了解自己还需要成长的地方。
问题3:积分有啥用?
没有奖励的积分制度是不可能有持久动力的,那么家长成长积分到底有什么用途?小南发现主要分为“精神奖励”“物质奖励”和前两者的综合体,共三种类型:
“精神奖励”主要是学校会在学期末设置一些诸如“合作型家庭、学习型家庭、家委会优秀会员、优秀家长志愿者”等之类的奖项,通过家长积分的分值情况进行评选,并在学校大会上为得奖的家长颁奖,以及邀请榜样家长在全校做经验分享,让你的孩子为父母骄傲。
“物质奖励”则是一小部分学校的尝试,比如家长可凭相应积分获得在六一、元旦、期末等学校大型活动时抽奖,还有的学校则直接对表现特别突出的家长,减免其孩子下一学期一定额度的学费,虽金额不算大,但也非常具有激励作用。
事实上,小南认为,不管是“家长课堂”也好,“家长积分”也好,目的都是希望家长多陪伴孩子、关心孩子,加强与学校之间的沟通。有句话说,你想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首先你自己就得成为那样的人,言传身教才是最好的老师。
1.如果深圳推行“家长成长积分制”,你赞同吗?2.你觉得家长积分制可以敦促你更关注孩子吗?3.你觉得对于家长的积分奖励哪种形式会有更好效果? 提交
【记者】张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