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咖云集!中山首发“人文湾区”交流先声

南方+ 记者

9月11日,粤港澳大湾区人文交流合作座谈会在中山举行。座谈会由广东省政府参事室(文史馆)和政协中山市委员会联合主办,中山市翠亨新区管委会承办。

中央文史馆馆员、中国美术学院原院长潘公凯等专家学者云集中山,聚焦“人文湾区”建设,探讨以文化融通促进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

据介绍,这是国内首次举办以“人文湾区”人文交流合作为主题的座谈会。

“经济的紧密合作有赖于文化的高度融合,粤港澳大湾区不仅是一个经济概念,也是一个文化概念。”与会专家学者认为,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离不开区域文化的融合发展。粤港澳三地应加强大湾区文化的整体融合发展,增强大湾区居民的文化认同,打造开拓创新、开放包容、多元一体的大湾区文化。

广东省政府参事室(文史馆)主任、馆长张小兰表示,粤港澳大湾区具有独特的文化魅力,开展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非常必要。三地应整合各类资源,促进多元文化交流融合,树立粤港澳大湾区人文精神,增强地区文化软实力。

针对当下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交流存在的问题,与会者提出了系列建议。

中山市政协主席丘树宏表示,粤港澳大湾区在历史、人口、语言、文化上具有同一性,有着深刻的人文价值链。大湾区各城市和地区应注重挖掘、融合和利用这些人文价值链,尤其是应注重建设发展与大湾区各地均有深刻联系的“孙中山文化”,形成人文交流合作的最大公约数,推动交流合作深入开展。

潘公凯认为,粤港澳三地在开展文化交流过程中,既要关注普及大众化文化内容,也应注重集聚和培养高端文化人才,推出高端文化研究成果,提升文化影响力,打造文化高地。

广东省文史馆馆员、省社科联原主席、研究员田丰认为,粤港澳城市群应加快探索建立文化交流合作机制,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交流合作常态化、机制化。此外,应加强文化产业创新发展,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为国内的文化产业重地。

香港音乐家协会主席梅广钊对粤港澳城市间的文化交流现状感受较深。他表示,粤港澳三地有着文化交流的深厚基础,但目前粤港澳三地在包括音乐在内的文化交流仍缺乏深度。三地应加快建设文化交流平台,为地区文化群体持续深度交流提供基础。

广东省政协原副主席、广东省宋庆龄基金会主席唐豪以及会前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和地区代表出席座谈会。会前,座谈会与会人员还到中山市翠亨新区考察了翠亨新区地下综合管廊(试验段)和深中通道等项目建设情况。

【观点】

“促进区域文化融合,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课题调研组:

构建多层次大湾区文化融合发展协调机制

如在行业层面,可由政府主导,发挥民间行业组织作用,建立专业的协作体。在公共文化服务领域,成立博物馆联盟、图书馆联盟、文化馆联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联盟、艺术家联盟、群众文化联盟的协作组织;在文化产业领域,成立影视联盟、演艺联盟、院线联盟、创意设计联盟等写作组织;在教育领域,成立跨区域高校联盟,整合大湾区高等教育资源,打造国际化教育高地;国家文化交流领域,成立大湾区国际文化交流联盟,拼船出海,携手打造国际文化交流的重要支撑区。

省文史馆官员、南方日报社原社长、省政协文教卫体委员会原主任杨兴锋:

挖掘利用孙中山文化资源

孙中山文化在粤港澳大湾区中具有高度认同度,是最大公约数之一,是大湾区内能与广府文化等量齐观的文化符号,挖掘利用孙中山文化,能深度促进大湾区城市尤其是内地与港澳的文化融合,推动人文湾区建设。

省文史馆官员、中山大学原副校长、教授徐远通:

打造大湾区标志文化品牌

应积极鼓励创作文化精品,打造大湾区标志的文化品牌,技师推介大湾区经济和社会新信息、新风尚。鼓励三地文艺工作者拍摄反映大湾区时尚动态的影视作品,出版各种文艺作品,每年定期由三地合作举办“岭南时尚文化周”,以统一的区域品牌形象和本土化的文创作品,向外界展示粤港澳的文化风情和中国创造的魅力,引领时尚文化潮流。

【南方+记者】雷海泉 叶志文 

【通讯员】钟镇信


编辑 卢子衡
加载全文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热门评论
快来抢沙发

    继续阅读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