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起底丨这片濠江青洲盐场“天空之镜”的“前世今生”

今日濠江
+ 订阅

  南方号汕头矩阵8月份“好稿奖”日前揭晓,“今日濠江”稿件《美图丨谁能想到濠江竟然偷偷藏着一面“天空之镜”?!》荣获一等奖。文章以细腻优美的文字和一大波美图,为读者呈现了青洲盐场的生态之美,引起人们对打造绿色生态环境、留住“绿水青山”的思考。9月7日,蓝天白云阳光正好,南方日报记者来到青洲盐场,为你深入起底这面“天空之镜”的“前世今生”。

  ▲ 青洲盐场景色美丽,被当地人称为“达茶卡濠盐湖”。

  一湖明镜映蓝天,在濠江区,也有一座被当地人称为“达茶卡濠盐湖”的地方,景色美丽,宛若“天空之镜”。

  “达茶卡濠盐湖”准确的说那不是盐湖,而是盐场——青洲盐场。青洲盐场,位于达濠岛西南广澳湾沿海地带,1958年围海建成。1988年盐田结构分11埚,生产面积170.64公顷,比两个紫禁城(北京故宫)的面积还大。

  近日,南方+记者实地探访青洲盐场,一探这个已经走过一个甲子那么久的青洲盐场的“前世今生”。

  ▲ 建于1958年的青洲盐场,位于达濠东南面,总面积3300亩。

  现有盐田面积小但保留古法制作

  青洲盐场,位于达濠东南面,总面积3300亩,建于1958年,原为青洲塭地改建,故名。属于遗留下来的濠江区最大的盐场。

  据介绍,现在场盐田170公顷,有效生产面积127公顷,保卤缸357公亩,容水量4.1万多立方米,遇雨时全场卤水可在三小时内自动流入缸中保存,共有三个制盐工区和化工车间、机修车间。青洲盐场是粤东地区盐业生产中规模最大的国有企业,主要产品是原盐,为省高产优质重点产区。20世纪60、70年代曾多次被评为省、市的“大庆式”先进企业。2002至2004年被海关、商检各部分列入出口香港免检商品,年出口优质海盐最高达7000吨,结束了汕头没有出口海盐的历史。

  ▲ 盐田面积虽然不大,但是省内唯一保留古法制作的盐场。

  在现场记者看到,盐池有大有小,平均都在一亩左右。这里的盐池都是用瓦片一片一片贴出来的,是纯天然的黑色黏土。现在瓦池的制作工艺也快失传了,仅剩下盐场一个老员工懂得如何修补盐池。

  盐田一般分成两部分:蒸发池和结晶池。先将海水引入蒸发池,经日晒蒸发水分到一定程度时,再倒入结晶池,继续日晒,海水就会成为食盐的饱和溶液,再晒就会逐渐析出食盐来。

  “这些海水来自南海,每天都有一个海水盐度最高的时刻,我们就把海水引进来以后,逐个池子过滤,最后在结晶池里结晶,一般海水盐度为24度的时候才可晒盐,就会成型。如果天气好的时候一般下午5点多放水,第二天早上8点就可以耙盐了。” 青洲盐场负责人洪远生说,“耙盐所用的工具皆是桃木所制,虽然笨重,但是不会吸收太多的盐分,耙越多次,盐就越细。一个池子需要10多个人同时去耙盐。”

  经过岁月的流逝,众多的盐田中,有的已荒废,有的成为候鸟栖息觅食之地,有的还在延续着盐田的使命,沉淀着海水,倒映着日夜星辰。

  ▲ 在青洲盐场,不少工人一干就是30年。

  “煮海为盐”历史悠久

  原来,濠江的制盐业也有悠久的历史。

  据洪远生介绍,由于种种原因从北方辗转南来的先民们,来到大陆的边缘,之所以决意渡海登上这个后来称之为“达濠”的小岛,乃是看中此地最适宜“煮海为盐”。

  ▲ 濠江区的制盐业有悠久的历史。

  根据历史记载,宋仁宗天圣间年(1023―1032年)潮州盐业产销已具相当规模,盐政机构随之加强,在海阳、潮阳设置小江、招收、隆井三个盐场,分设巡司,招收是达濠的古称,为都建制,加上砂浦都,管辖范围与今日濠江区大致相同。

  巡司即是巡检司,负责盐场的生产管理和稽查,今日巡司埠即当年巡检司衙门所在。据地方志记载,招收盐场分设河东栅和河西栅两处,河东栅包括、青洲、下五乡、葛园。河西栅包括钱塘、凤岗、马窖、羊背、南山。

  ▲ 工人当年利用机器压平盐场池底。

  达濠本岛自此又称河东,河东书院的得名即缘于此。上面文字几处说到“煮盐”,这是指一种生产方式。林大春撰《潮阳县志》(隆庆版)提到“惟砂浦至于招收,地近俗殊,砂多美土,招多健儿,煮海为盐,下广为生,千顷霜飞,万斛鸥轻。”如何“煮海”?那是祖先们的睿智,以加热取盐,现代的“煮海”则是在潮涨之时,引入海水灌入盐埕,烈日蒸晒,水汽上升,结晶成盐。

  ▲ 当年工人担盐。

  先民就依靠“煮盐”,千年风雨,承续至今。在很长的时期内,晒盐是濠江两岸人民最重要的“第一产业”,出海捕捞和耕种只能算是第二和第三。隆庆潮阳县志载,洪武年间,“招收旧管盐田四千三百二漏七分六厘”,产量则占了大潮汕的一半以上,招收盐场产出的海盐还特别好,一直是广东的一等精品盐。曾经作为贡品专供大内之用。

  洪远生告诉记者,可以说是这白花花的海盐,使达濠成为潮汕四大古镇之首,名扬海内外。

  ▲  昔日用船只运送海盐。

  盐场工人一干就是30年

  在盐场干了30年的林伯刚刚和伙伴们装完盐。他看到记者来了,就带记者进了盐场工人简陋的休息间。上午太阳虽然不是很猛烈,但是,林伯的脸上已经晒出了红色的印痕,黝黑而有些粗糙的皮肤,是这么多年在盐场风吹日晒的见证。

  “我今年54岁了,我的父亲也是盐场的工人,在盐场,大部分都是因为父辈在盐场工作,所以我们也在盐场这边工作。”抹了一把汗,林伯滔滔不绝地讲起这些年的故事。

  ▲ 盐场工人向记者展示晒盐环节。

  从25岁,林伯就开始在盐场工作,从晒盐、耙盐到装盐,每一个流程他都烂熟于心。“在盐场工作是看天气的,如果是下雨天的话,就没法晒盐了,就像前几天才刚刚下了几天的大雨,我们就没法工作。”

  ▲ 每天清晨,青洲盐场就已是一片忙碌。

  一般是夏天和冬天吹西北风的时候,盐场的产量最高。而这些淳朴的盐场工人,则是十年如一日地在盐场晒盐产盐。

  记者也发现,现场的工人年龄都平均在40多岁,有一位阿姐还是退休后还主动回来干活。“因为工作比较艰苦,很多年轻人都已经不愿意来盐场工作。”阿姐告诉记者。

  林伯提到盐场产出的盐就特别自豪,“这些盐和其他地方产的盐不同,咸中还带着一点甜,也是供香港的免检产品。”

  ▲ 蓝天下,青洲盐场犹如“天空之镜”。

  盐场未来转型生态旅游

  青洲盐场负责人洪远生告诉记者,由于濠江现代文明临港新区发展需要,濠江区委区政府计划分二期对青洲盐场的土地进行收储,土地收储后,青洲盐场生产面积将逐步大量减少,企业生产及经济必将受到严重影响。因此,这些年随着盐场工人老龄化的加快,以及社会的发展,盐场也在考虑逐步往生态旅游方向转型升级。

  ▲ 夏季日照时间长,为晒盐提供有利条件。

  那盐场未来的路怎么走呢?“我们主要探索发展观光盐业、体验盐业等新型业态,提高市场附加值。”洪远生说。

  打造“青洲盐业文化观光体验旅游景区”是盐场的一个方向。洪远生告诉记者,将加强景区的科学的规划,根据濠江本地的特色因地制宜,借鉴其他著名盐文化旅游景点的建设和经验,随时跟上建设“濠江区特色度假旅游目的地”的步伐,弘扬海盐业。

  据洪远生介绍,盐场还将建设“达濠盐文化历史博物馆”,宣传达濠宋代至今的历史变迁,介绍青洲传统制盐的流程,充分认识、挖掘历史文化。

  “青洲盐场历来被称为‘粤东最好海晒食盐’命名为‘青洲盐’对外来游客来说是极好的旅游吸引物。我们将以盐制食品为特色,以精美包装原料盐为旅游纪念品。”洪远生说。

  ▲ 海盐制成后,需用专门的帆布盖住,以防融化。

  据了解,盐场将发展多元化、产业化的盐业+旅游,把青洲盐场规划建成集传统、生态、盐美食等展示于一体的休闲观光体验基地,依据自己的特色旅游资源优势,打造有地域特色的“死海”体验、美肤盐泥体验、足底盐按摩体验以及古法制盐体验等休闲观光体验项目、特色旅游盐产品基地。

  ▲ 在青洲盐场,随处可见一座座“盐山”。

  ▲ 每一袋盐都有固定重量,工人将一袋袋海盐过称。

  ▲ 盐场工人准备将海盐分散装袋。

  ▲ 尽管天气炎热,但烈日当空,盐场工人均裹得密密实实。

  来源:“南方Plus”APP 记者沈丛升、摄影杨立轩

  最新热文

  ●  南滨初中、三中新校、三河中学校舍改造…乡贤再反哺濠江教育!我区举行庆祝教师节暨教育“创现”推进大会

  ●  濠江多部门联合发布通告:持续严厉打击黑恶势力违法犯罪

  ●  夜听濠江丨千年华光 古榕情思:说的是这株有名的腰拘松!

  ●  已完成总投资1/4!汕头海湾隧道有望2020年建成

  ●  缠访闹访 终触法网丨他为何被判刑两年?14分钟视频详解来龙去脉…

加载全文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热门评论
快来抢沙发

    继续阅读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