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腿再植”“神桥”材料…这家医院骨科60年,创造了这些“首例”

广东健康头条
+ 订阅

世界首创同源无机骨和人造骨、世界首例“断腿再植”……这两项现在听起来都让人惊叹的世界纪录,诞生在上个世纪60年代的广州。

这两个成果,是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的“开门红”。今年,这个成立于1958年的科室迎来“60大寿”。日前,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显微外科医学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医师学院、广东省医学会联合举办了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第一届骨科论坛暨骨科成立60周年庆典。

记者获悉,目前骨科向着“纤维化”和“微创化”发展。未来该院骨科还将拥抱新技术,在为“神桥”更新换代的同时,探索利用3D打印技术进行“生物制造”,打印出人体所需的关节假体等。

据统计,全国每年因意外伤引起神经损伤的有40万至60万人,但修复材料长期紧缺。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刘小林教授率团队攻关,国内率先研发新型去细胞同种异体神经修复材料——“神桥”。

“过去患者若出现神经缺损,一般是用自己的神经‘拆东墙补西墙’,这样会使患者自身感到痛楚,且再生质量不高。”中山一院骨科-显微外科医学部主任、现任中华医学会显微外科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顾立强说,如今,指神经缺损患者使用“神桥”6个月后单丝触觉优良率达到94.44%,两点辨别觉优良率为66.67%,达到自体神经移植修复水平。

顾立强介绍,目前全国已有123家大型医院在使用“神桥”,直接受惠患者超过2000人。未来科室还将推动“神桥”的更新换代。此外,针对今后周围神经缺损精准修复的需求,希望研制出适用于个性化神经移植物3D打印的生物墨水,并设计出专门的3D打印设备。“本项目成果主要应用于组织工程与再生医学领域,用于提高神经移植物的生物活性,以及未来实现3D打印仿生化神经移植物。”

“目前骨科发展的两个大趋势是纤维化和微创化,而骨科临床发展趋势是‘三维立体’。” 顾立强说,过去因血管太小而没有条件施展的手术因为显微外科的出现已可以得到解决,内窥镜的使用也提高了手术的成功率。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显微外科朱庆棠教授指出,科室的成果离不开医院的支持和几代“骨外人”的努力,未来还将继续加强粤港澳三地的骨科人才和技术交流,推动建立粤港澳三地骨科专科联盟。“希望培养出越来越多能解除病痛的医学人才,并研究出更多合适的救助模式进行推广。”

【延伸】这个科室创造了这些首例

1962年,黄承达教授成功研制出世界第一例同源无机骨和人造骨,并应用于临床。此前,1955年,黄承达教授还研制出外科止血海绵,填补了我国的空白。

1964年11月23日,中山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黄承达、邝公道、黎秉衡成功为广州黄埔港务局船队工人梁锦开施行世界首例“断脚再植”手术。

1978 年,《显微外科》内部刊物在广州创刊,1985 年更名为《显微医学杂志》公开发行。1986 年改为《中华显微外科杂志》,是中华医学会显微外科学分会的学术性期刊,我国惟一的显微外科专业性刊物。

1986年,徐锦森开展了腕关节镜技术,为国内首创。

2002年,国内首例儿童骨肉瘤切除和可延长假体置换保肢手术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获得成功,为我国医学界填补了一项技术空白。

2012年刘小林团队开发出全球第二、国内首个去细胞同种异体神经修复材料——“神桥”并投放市场,实现了去细胞同种异体神经修复材料从实验室研究向产业化生产的转化。

【记者】朱晓枫

【实习生】游晓丹

【通讯员】彭福祥 梁嘉韵

【校对】吴荆子

编辑 唐嘉欣
加载全文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热门评论
快来抢沙发

    继续阅读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