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节特别报道③|名师出山区,带学生在课堂“游山玩水”

南方+ 记者

【编者按】 

9月10日,又一个教师节来临!教育决定着人类的今天,也决定着人类的未来。未来的关键在于教育,教育的关键在于教师。 

在第34个教师节前夕,潮州一大批优秀教师荣获殊荣,既有南粤优秀教师、南粤优秀教育工作者,也有省政府批准授予的特级教师。连日来,南方日报、南方+记者在潮州寻访优秀教师,在教师节里讲述他们的故事,以全媒体的形式管中窥豹地展现这些默默耕耘的园丁们背后的酸甜苦辣。 

策划:廖奕文 

统筹:苏仕日

“只要心中梦想之灯不熄灭,青春自可在山水间‘凌绝顶’,也可在山水间‘纳百川’。”教师节前夕,潮安区归湖怀慈中学,扎根山区已20年的李卓彬老师,刚刚获评广东省特级教师。他说无论在哪里都应尽自己的本职,努力绽放应有的风采。 

去年8月,潮州市李卓彬名教师工作室里落户在山区里的怀慈中学,这是潮州首批名教师工作室中初中语文领域的唯一代表。 

山区坚守20载 乡村天地广 

身上质朴的衣服,却难掩他内里的文采风流。这是李卓彬给人留下的印象,一如归湖镇的山与水。 

归湖镇是一个远离市区的深山小镇。与如今高速公路直达,交通便利截然不同的是,过去的一二十年间,归湖镇相对偏僻,山路十八弯。1998年,20岁的李卓彬从学校毕业后回到了归湖家乡,做一名普通的语文老师。李卓彬回忆说当他在市区读书的时候,很多同学根本不知道有归湖这个镇,即便知道的,也只知道是“很深远很深远的山的那边。” 

李卓彬清晰地记得,刚分配到归湖工作时,全镇只有镇中心到附近一小段公路铺设水泥路,其他都是土石路。天晴则尘土飞扬,下雨则泥泞不堪。“那时从家里踩着自行车去上班大约要一个小时。路上大小水坑接二连三,时常有人摔倒在地,连人带车都糊上一层厚厚的泥巴。”彼时,还有些人家住在山顶,那些孩子每天都要翻山越岭,徒步一个多小时来上学。

李卓彬接受南方+记者采访。 

出生于农民家庭的李卓彬对乡村孩子的经历感同身受。“我特别能理解教育对乡村孩子的重要意义,教育可以改写乡村孩子的人生,让他们拥有一个更加灿烂的明天。我希望我能为此做一点事,尽一点绵薄之力。” 

扎根下来的李卓彬很快就在工作上显示出才能,他以“面向全体,尊重差异”的教学方式因材施教,期间培养了23名潮州市“三好学生”或“优秀学生干部”,获得省、市、县区教学奖项四十多个,大部分是一等奖。 

才能卓越的李卓彬其实有不少机会可以离开山区,但他坚守着。有人认为乡村不是年轻人应该停留的地方,但在李卓彬看来,“方寸之间有乾坤,乡村也是一个广阔的天地。”

带学生“游学”山水 名教师工作室落户山区 

与许多语文老师不同的是,李卓彬认为“在语文课堂,应当呼唤低调的老师。”何解?他觉得“课堂里星光熠熠的老师成了太阳,学生们只能当向日葵。”这与鼓励学生个性发展的现代教育理念不相符。 

“评价一节课的教学效果,关键点并非是教师显山露水展现了多少才情,而是想方设法促进了多少学生的个性得以充分张扬。”为此,李卓彬在课堂上“甘愿当一片不起眼的绿叶,去呵护学生个性的美丽绽放。”他鼓励把读、说、问、答的机会让给学生。例如,建议学生自我分组,鼓励学生课前自主搜集课文作者的资料,然后在课堂上分享,或是针对课文提出问题,学生互问互答。 

李卓彬引导学生们在课堂里“游山玩水”。

交出课堂的话语权,那是要“无为而治”吗?非也!李卓彬老师会引导学生从更多层面看待语文课,例如现实与课文之间的联系。李卓彬发现初中语文教材里与山水相关的文章、段落很多,便充分挖掘其中的山水元素,对其进行分析、整合,提炼出教学价值,以此促进学生的核心素养,引导学生们在课堂里“游山玩水”。这让生长于山水间的孩子们更能了解作者在山水中的情感,并产生共鸣。例如学生们读了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不亦乐乎地将文中“环滁皆山也”改成现实生活中的“环归(归湖)皆山也”。 

得益于此,李卓彬的作文教学设计《一水一世界》获得区一等奖、市二等奖,并应邀到韶关乳源、河源东源、浙江萧山等地开展相关教学活动。 

在山区里教学却频频拿下省级课题,并获得省级大奖,李卓彬的教学才能让人侧目。去年,潮州市首批名教师(名校长)工作室名单揭晓,李卓彬榜上有名。

润物细无声 用课文劝慰丧亲女生 

在20年间,李卓彬老师培养了许多好学生,也感化了不少后进生。让人印象深刻的是,他曾“润物细无声”地安抚了一名长期沉浸在丧亲悲痛的学生,让她从消极变得积极。 

当时,这名学生的家人不幸去世了,情绪非常低落,一直陷在极度的悲伤之中。无论亲朋好友和老师同学怎么样劝慰,她都走不出来。这种消极的状态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成绩也一落千丈。而且,面对面的谈心已让这位女生产生了抗拒心理。 

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的李卓彬觉得必须重新找一个育人于无痕的方式来让她有所感悟。 

经过思索后,李卓彬尝试着从课堂教学入手,调整教学计划,把一篇题目为《紫藤萝瀑布》的课文提前安排在当时上。这是当代作家宗璞的一篇散文,作者因弟弟身患绝症非常悲痛,见一树盛开的紫藤萝花,感悟到人生的美好和生命的永恒。女生在课上产生情感共鸣,尤其当阅读到那句“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她显得若有所思,最后一脸平静地下课了。 

多年以后已工作的女生返校看望老师时,真诚地感谢李卓彬老师:“幸亏有您的及时安排,我瞬间顿悟开窍了。” 

【教师寄语】 

同学们,一切当以学为主,不学何以生存,不学何以生活,不学何来生命的精彩。 

——李卓彬寄语学生 

【采写】苏仕日 纪金娜 

【摄像/摄影】郑淼鑫 

【剪辑】洪礼慧

编辑 李婉芬
加载全文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热门评论
快来抢沙发

    继续阅读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