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千年前的南越王是怎么吃烧烤的?

宝览南粤
+ 订阅

本期《宝览南粤》继续走进广州西汉南越王博物馆,从出土文物中寻找“老广”识玩识食的基因。彩蛋多多,猛戳视频

天上飞的、水里游的、地上爬的……在“老广”手中,都可以妥妥地变成美味佳肴。

借交通枢纽、商业发达的便利,买遍天下的好东西,有着兼容混搭的审美和消费观。

可你知不知道,其实这种“吃吃吃、买买买”的基因是两千多年前南越国的祖先种下的

在广州象岗山出土的西汉南越文王墓中,一万多件重磅文物现身揭秘歌舞升平的岭南古国宫廷生活。

上一集我们说到,南越国开创者赵佗因为“不近女色,不听靡靡之音”活到102岁。不过他的孙子、也就是象岗山大墓的墓主赵眜显然没有继承他爷爷的优良基因。他体弱多病,在位仅十几年就病逝,只活了43岁左右。

有趣的是,从他的墓中出土的各式各样的珍宝、器具和食物中可以发现,这位南越国第二代王对于“逛吃逛吃逛吃”颇有心得。

到底南越国时代的“大王”怎样识玩识食,那个时代的乳猪是怎么烤的?宫廷里罚喝酒又是怎么喝的?还有那么多“舶来品”精品,又是怎样从阿拉伯半岛等地运到广东的?


【舌尖上的南越国】

在广州象岗山大墓出土的物品中,有许多食物残骸:有疑似烤乳猪、有200多只禾花雀、还有各种海鲜贝类、甚至还有中华鳖。

粗略统计,墓中出土的食物种类就有二十多种,这在其他地区的汉墓里面,是绝少见到的。

在南越王墓还出土了一个屏风,屏风下面有一个托座——人操蛇托座,托座上雕刻着一位南越人口咬一条蛇,两手各抓蛇。专家由此猜测,这体现了两千多年前,越人就有吃蛇、抓蛇的习俗。

人操蛇托座

这位南越王不仅爱吃,他对吃法还颇为讲究,随葬品里的烹饪器具让人眼花缭乱——蒸锅、煎锅、烧烤炉、酒具……一应俱全,完美诠释什么叫“食得挑剔”。

墓中出土的三件大小不一的烤炉设计精妙,下面还带滑轮的,可以吃到哪移到哪;烤炉的两边还有翘起来的四角,防止食物在烧烤的时候滑落到地上去,颇为贴心。

青铜烤炉

不仅如此,在烤炉里面还发现两把很长的叉子,经过专家考究发现,这很有可能是当年南越王烤乳猪的工具。这个大烤炉难道就是广州传统美食烤乳猪的起源?


【爱广货也爱“海淘”】

除了“吃吃吃”,这位南越王还特别喜欢“买买买”。

墓中出土了一大批精美至极的玉器、金器、青铜器,折射出南越王室锦衣玉食的生活百态。

这只放置于墓主人头顶的角形玉杯,用一整块青玉雕刻而成,历经两千多年,依然放射出温和恬润的光泽。

角形玉杯

最奇特的是,这件犀牛角造型的玉杯无法直立摆放。有人说,它是借鉴西方来通杯和融合中国玉雕技艺的“混血儿”;也有专家认为,玉杯很可能是一件古代贵族惩罚喝酒的一件器物,捧在手里务必一饮而尽。

而这件精美典雅的波斯银盒,则给两千年前岭南地区中西交往留下“实锤”。

它的造型整体有点像南瓜,这种造型的器物在中国非常少见。但是在两河流域比较常见,在埃及附近都发现有大量类似的凸瓣纹。所以它很有可能就是一件舶来品。

不仅有波斯银盒,南越王享用的“洋货”简直琳琅满目。墓中还出土了阿拉伯半岛的乳香、非洲的象牙、四连体铜熏炉等一批广州地区发现年代最早的舶来品,说明早在两千多年前“老广”已经开始“海淘”,见证着 “海上丝路”的第一缕曙光。

因为地处交通枢纽,见多识广,南越国的妹子也充满着“混搭风”。“圆雕玉舞人”正是文化融合的典范:这是一位梳着百越族螺髻的广东妹子,她身穿中原地区的汉服,跳着楚风的长袖折腰舞。

圆雕玉舞人

这些珍贵的出土文物,不但再现两千年前活色生香的“粤味”生活,也从侧面上体现了岭南文化多元、包容的基因。

西汉南越王博物馆馆长吴凌云总结:“中华文明的几个特点:多元性、统一性和延续性。不到一百平方米的南越王墓,我们就发现了有至少有7到8种不同区域文化类型的文物在这里面体现。这既是中华文明兼收并蓄的体现,也是岭南文明开放包容的具体体现。”


关注南方+和“南方艺见”微信公号,稍后将有广州西汉南越王博物馆的福利送出!

广东省文物局  南方日报  南方+客户端 联合出品

支持单位 | 广州西汉南越王博物馆

出品人 | 刘红兵 黄常开 龙家有

策划 | 胡键 陈志 何斌

监制 | 孙国英 王溪勇 罗彦军

执行统筹 | 李培 毕嘉琪 丁晓然

编导 | 毕嘉琪 王良珏 杨逸

摄像/灯光/剪辑 | 王良珏 何志豪 郑一见 梁洁莹(实习) 何静(实习)

动画设计 | 何志豪 郑炜良 张瑞威

配音 | 彭博 袁梓锋

联络推广 | 刘丽团 黄冬凌 黄巧好 管志雨

编辑 | 梁燕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