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有史以来最大型丛书出版了!看完它的都是“东莞通”!

莞城文化周末
+ 订阅

东莞有史以来最大型丛书──《东莞历史文献丛书》出版了。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将历年珍藏的东莞历史文献,并向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南京图书馆、大连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故宫图书馆、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复旦大学图书馆、中山大学图书馆、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图书馆、东北师范大学图书馆、广州梁氏仪清室、东莞杨氏自力斋等12所图书馆及私家借求秘籍,编成《东莞历史文献丛书》(下文简称《丛书》)。  

《东莞历史文献丛书》

《丛书》收录历代东莞作者,上起南宋赵必(1245─1294年),下讫清末刘翰棻(1878─1951年)共84家著作有经部十种、史部60种、子部28种、集部66种、丛部两种(内有子目35种),共199种,珍本秘笈,时次其中。探此遗珍,可获异宝。  

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与东莞莞城图书馆合作,成此美举,沾溉学林,功德无量。东莞泉下先贤、当今英俊,当感激无似。  

1949年以前,东莞一向属广州管辖,与周边各县一样,历史悠久,文化昌明,文人辈出,文献繁多。千百年来,自然的侵蚀,人为的破坏,时至今日,曾有著录的东莞文献百不存一。这套《丛书》是东莞现今最大的东莞历史文献书库,这套《丛书》的目录是现存的东莞历史文献最完备的书目。  

一地的历史文献是一地的文化家底,是一地的文明之根。在东莞,要挽典籍之坠绪,发潜德之幽光,舍此《丛书》,当今恐无如此集中、如此便捷之别种也。  

研究东莞历代文化而言,《丛书》虽不能谓一览无遗,但经史子集俱在,网罗一邑历史文献于一书,就是研究东莞历代文化的仓库。兹择其要,结合笔者历年访求东莞古籍的肤浅体会,略述于下。  

《丛书》所收东莞历史文献篇幅最大的有两种,一是陈伯陶主编的《东莞县志》(民国)102卷,原装21册。一是张其淦独力编辑的《东莞诗录》65卷,原装22册。陈伯陶与张其淦是同窗,业师是陈伯陶之父陈铭珪,乡试同榜,会试同时,殿试前其淦因病,故迟伯陶一科成进士。陈铭珪曾谓陈伯陶长于考据,张其淦精于词章。数十年后,差不多同时,陈伯陶成《东莞县志》(民国),张其淦成《东莞诗录》。  

略说《东莞县志》  

愚以为研究东莞历代文化,首要遍览《东莞县志》。据《东莞县志·艺文略》所载,自元初陈庚的《宝安志》(宝安为东莞古名)起,至清末邓蓉镜的《邓志稿》止,加上陈伯陶的《东莞县志》,共有16种。现存多少种?在笔者年将弱冠初涉此途之时,无书可查,亦无人可问,茫茫渺渺,只有独自去大海捞针,经过30余年的艰难寻访,抄写、拍照、复印、交换、地摊购买,得书的手段几乎用齐了(无奈当时还没有扫描,更不可能上网下载),现存《东莞县志》7种,始以不同的面目聚首于萧斋。今日一展《丛书》,现存《东莞县志》7种,就一齐出现于眼前,今天的研究者,何其幸也。  

《东莞县志》扉页

东莞自有方志以来,集旧志之大成而有所创新者,是《东莞县志》。主编陈伯陶启笔于1915年,5年后脱稿,1927年铅印出版。此志是东莞方志压卷之作,时间晚,内容丰。且陈伯陶曾为清国史馆总纂,有治史长才,其成就在以前诸志之上。民国间,王云五主编《续修四库全书提要》,评此志有“六善”:  

邑事散见于史、集部中,旧志多不深考。间有征引,亦不注所出,兹编广为摭拾,注其书名。其有差错者,则加按语考订之。其善一。  

志以图为重。邑志旧图,于开方测算,未明其法,甚为疏略。今则重新测绘,粲然可观。其善二。  

沿革本之史志及前代疆域图记等书,然必兼载邻县,分合始明。旧志征引未全、殊嫌简略,兹详为考据,使阅者瞭然。其善三。  

光绪之季,学堂兴而黉舍废,铁路设而驿站裁,故以学堂附学宫后,铁路附驿铺后,以著变通之自。其他新政,亦著于编。其善四。  

明时东莞人物最盛,兹编博考群书,证以状、志、家传,视旧志加详,且可以订正史误。《袁崇焕传》尤为精核。其善五。  

艺文志考载书目,经史子集,四部标列,并录其序语,附注后方,其诗文则散附各略中。其善六。  

王云五“六善”之评,颇为公允。  

略说《东莞诗录》  

《东莞诗录》65卷,清张其淦编,1924年家刻本。收东莞历代诗人(时代下限至编书时已故者)817人,诗5732首。  

东莞前贤编辑莞诗总集,是一场经历500余年的接力跑。  

首发站:明正统(1436─1449年)间,南京礼部左侍郎桥头乡人陈琏编成《宝安诗录》。  

明祁顺有《宝安诗录序》说:乡先达琴轩陈公(霖按:陈琏号琴轩)尝取邑中诗人自宋元暨国初之作,编为一帙,名曰《宝安诗录》。  

第二站:明成化(1465─1487年)间,江西左布政使棠梨涌人祁顺成《宝安诗录后集》。  

明祁顺《宝安诗录序》说:(乡先达琴轩陈公)殁已三十年,后辈吟咏,皆弗及见,而公为邑名贤,遗稿亦未登录,其将有所待耶?顺不敏,窃慕前辈所为,思有以表见之,乃取琴轩旧编,稍加增损,为前集;自琴轩及今数十人,次第编入,为后集;外郡士夫有为宝安作者,亦因公之旧增而附焉。  

第三站: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稍前,白市人蔡均编成《东莞诗集》40卷。  

蔡均亲家屈大均《东莞诗集序》云:昔夫子作《春秋》以继诗,诗虽亡而《春秋》不亡,故《春秋》者,诗之所以赖以不亡也。士君子生当乱世,有志修纂,当先纪亡而后纪存,不能以《春秋》纪之,当以诗纪之。此蔡平叔(霖按:蔡均字平叔)《东莞诗集》之所以作也。(略)是集也,于宋首纪竹隐(霖按:宋李用号竹隐),以其不仕元也;于国朝首纪罗山(霖按:明何真),以其能归命大明也。意良深厚。虽一邑而隐然系天下之重焉。(《翁山文钞》卷一)  

屈大均《翁山诗外》卷十《赠蔡平叔姻家》诗,有句云:“前辈诗成东莞集,如公著述更从容。”注云:“平叔为九峰先生沈之后,所居东莞白市,近撰《东莞诗集》,表章本朝先辈。”观《东莞诗集序》全文,蔡均《东莞诗集》非仅为保存东莞历代诗作,而以纪诗来寄不忘故国的哀思。所以,当乾隆间文字狱盛行之际,蔡均的《东莞诗集》列为禁书,遭毁版。因此《东莞诗集》不见流传。  

第四站: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东莞茶山邓淳编成《宝安诗正》60卷。  

邓淳《宝安诗正·自序》说:每慨陈(霖按:指明陈琏)、祁(霖按:指明祁顺)二先生之《诗录》不可得见,而故家遗俗,多有文献无征之叹。常劝同人纂辑前诗,以为一邑之掌故,而日迈月征,迄无成局。余年已及耄,精神日竭,老病日增,不得已,草草成书,汇为60卷,名为《宝安诗正》。  

邓淳编《宝安诗正》时,年已七十有一,莞城诗人罗嘉蓉助其搜集故家文献。  

邓淳有诗,题云:《予辑〈宝安诗正〉一书,得罗秋浦(罗嘉蓉号秋浦)茂才助予搜采各处遗集,以备选录,书成,赋此纪事,并柬秋浦》。罗嘉蓉《宝安诗正续集·自序》也记叙:“丁未岁(霖按: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适邓朴庵先生侨寓吾里(霖按:朴庵,邓淳号。邓淳编《宝安诗正》时寓莞城西门马齿巷之拾芥园,与罗嘉蓉所居云根老屋相距不及百步)时相过从。论及《宝安诗录》,先生遂力肩其任,直欲继陈、祁二公而补辑焉。乃命余于各处故家搜求遗集,以备选录。”有罗嘉蓉为助手,故成书较速,年余,即已编成。罗嘉蓉,当年35岁。  

第五站: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罗嘉蓉编成《宝安诗正续集》12卷。  

《宝安诗正续集·凡例》云:“朴庵先生归道山四十五年矣。此四十五年中,又得若干人遗诗,并前集(霖按:指邓淳编《宝安诗正》)遗漏,今始得其诗俱编入续集。”“有年代事实可考者,备录之,以存梗概。”  

罗嘉蓉编《宝安诗正续集》之时,年已八十,幸有助手。罗嘉蓉《宝安诗正续集·自序》载:“斯时助余遍处搜罗者,苏子选楼之力居多,尤为笃好焉。”选楼,为苏泽东之字。是年苏泽东34岁。  

第六站:1913年,苏泽东编成《宝安诗正再续集》四卷。  

苏泽东在《宝安诗正再续集序》道其编书的原委云:今秋浦已归道山,继而作古者又若干人,江山文藻,世界沧桑,设不及时搜罗,则茂陵遗稿,几何不见蚀于蠹鱼?变革后地遭兵燹,人多迁徙靡常,遗书十不获一,采访綦难。然阐幽光,挽坠绪,正吾辈之责,所谓“莫为之前,虽美弗彰;莫为之后,虽盛弗传”。余固陋不文,讵敢上追巽川先哲?但桑梓耆英,忍睹其风雅之沦亡,没世无称欤?故仅就见闻所及,再续纂之,又得数十人。其中耆旧师友,或有遗闻佚事足资考证者,撰为《祖坡吟馆摭谈》缀之于编。  

第七站:1924年,张其淦总其成,经两次编纂,成《东莞诗录》65卷。  

《东莞诗录》成书,襄助之功,苏泽东为第一。张其淦能总其成首先要有邓淳的《宝安诗正》。张其淦用的《宝安诗正》,是苏泽东提供的。苏泽东叙其过程说:邓征君殁已四十余年,稿(霖按:指《宝安诗正》)犹待梓。余惧其久而失传也,诣邓氏之庐,访其侄孙南坪茂才,借得此书,归录副本二:一代豫泉(霖按:张其淦字豫泉)太史抄存;一珍藏敝箧中。(略)惜邓氏后嗣式微,汉书代薪,稿复云散烟消,悬金觅之不得。(《宝安诗正再续集序》)  

清宣统二年(1910)张氏寓园刻本《东莞诗录》

张其淦在山西黎城知县任内(1895─1899年)得《宝安诗正》,遂以之为底本,着手编辑《东莞诗录》。首次编于宣统二年(1910年)安徽提学使任上。张其淦自道:“邓征君辑有《宝安诗正》60卷,(略)吾友苏选楼向其后人借抄,余得是书,宦晋宦皖,无日不在行箧中也。(略)公余之暇,删其烦芜,芟其累句,得《诗正》十之六七,编为《东莞诗录》。”第二次编于民国十年(1921年)稍前,其时移居上海。张其淦自言:“苏君选楼茂才与罗秋浦明经,于邓朴庵征君辑诗之后,复搜罗吾邑人诗,得百余人,名曰《宝安诗正续集》。吾借观之,因采入《东莞诗录》之内。(略)于是《诗录》告成,析为卷六十五。”民国十三年(1924年),刻于莞城所居之寓园。“独任剞劂之费,阅数岁而书成。”(张其淦《东莞诗录·后序》)。  

欲窥东莞历代诗作,《东莞诗录》有大量的诗篇;欲研究东莞诗歌的发展,《东莞诗录》有丰富的素材。以诗总集而论,广东各县恐无出其右。  

杨宝霖

笔者莞人,生与斯,乐于斯,爱乡之心与生俱来;又家本业儒,青箱世守,连续舌耕于莞城者四世矣。以此故,爱东莞文献之心,自垂髫始。弱冠后,为研究东莞历史文化,肄业与教书,课余之暇,沉湎于研究素材的搜集。交邑中之父老,聆逸事于故家;访莞籍之遗珍,抄丛残于午夜。五上都门,七临宁沪,东来泉郡,西履昆明。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居址近而莞籍丰,更为常至。“文革”中期,一闻中山图书馆开放,即入馆借抄,由南馆抄到北馆,由北馆抄到文明路的新馆,任教华南农业大学的7年里,除出远差外,每周三日抄书于中山图书馆。自回东莞,75岁以前,平均每月五天读莞籍于中山图书馆。时间累加,足有20年之久。四出访书,飘零湖海,最普通的交通费必不可少。低廉的住宿费,粗粝的伙食费,高价的复印费,以一按为单位计费的拍照费,长年费用累加,现在的一个单元的商品房,可以买到有余了。  

一次,在北京柏林寺阅读东莞古籍半载(明代的柏林寺是当时北京图书馆即今国家图书馆的特藏部),一日晚归,华灯已上,饥肠辘辘,偶有所感,口占一诗,中有拙句云:“他年邺架翻缃缥,多少芸编认指痕。”聊以自慰之情,当为识者所笑。  

现在《丛书》出版了,读者诸君,晴窗展卷,珍籍罗前,毋须履笔者当年舟车劳顿之苦,毋须茹笔者当年节衣缩食之辛。真令人羡慕不已,真令人羡慕不已!

【撰文】杨宝霖  

编辑 毛敏
加载全文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热门评论
快来抢沙发

    继续阅读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