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刚刚闭幕,一场意义非凡的蚕桑产业中非合作项目研讨会就在广州召开。9月6日,国家商务部、广东省商务厅、中国蚕学会、中国丝绸协会和广东省丝纺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省丝纺集团”)等专家领导齐聚一堂,展开了一场省丝纺集团非洲项目的热烈讨论。
省丝纺集团拟联合中非基金、新南方集团投资10亿元,在非洲建设10万公顷桑园,联合带动30万非洲农民种桑养蚕,年产蚕茧约15万吨,合计每年总产值达115亿元,创造外汇10亿美元,力争打造中非合作新时代蚕桑产业的标杆项目,助力筑起中非的“新丝绸之路”。
建茧丝绸贸工农一体化产业平台
按照项目计划书,省丝纺集团拟联合中非基金、新南方集团投资10亿元,在肯尼亚建设10万公顷桑园,项目分三步实施。其中首期三年内计划在肯尼亚建立3333公顷桑园基地;二期五年内,将桑园面积扩大至1万公顷,并在埃塞俄比亚、乌干达、坦桑尼亚、赞比亚、津巴布韦、尼日利亚等周边国家建立示范基地,规划总面积合计3.33万公顷;中长期十年内,实现在非洲种植桑园总面积10万公顷的总目标。同时,项目走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专业化的发展道路,力争构建茧丝绸贸工农一体化的产业平台。
会上,专家表示,肯尼亚有发展蚕桑产业的优越自然条件,省丝纺集团可提供全年连续、多批次、不间断的“种桑养蚕”技术方案,每年养蚕期可达7个月以上,从质到量全面提高肯尼亚的蚕桑种养水平。
“这个项目格局高远,是广东迅速落实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的行动,省丝纺集团有成熟的跨国运营经验,开展中非合作具有很大的优势。”中国蚕学会会长、广东省农科院党委书记廖森泰在会上表示。
作为有着60多年行业经验的省丝纺集团,构建了完善的海外营销网络和渠道。省丝纺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柯惠琪介绍:“省丝纺集团构筑了一头连着千家万户、一头连着国际市场的产业运营平台,目前已与全球18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贸易往来。”
为非洲解决30万就业岗位
中非丝绸的交流,源远流长。据记载,到了宋元时期,中非丝绸之路已拓展到海上,中国销往非洲的商品包括丝绸,瓷器、茶叶等。
会上,国家商务部市场运行司调研员刘斌介绍,2017年5月,“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之后,中肯双边关系提升为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肯尼亚正在成为中国企业走进非洲的桥头堡。由此看来,省丝纺集团的项目意义重大而且具备充分可行性。
省丝纺集团的非洲项目将采用一体化的自语自繁自养工厂化模式,培养产业工人,最终形成桑蚕统一供种、统一疫苗,种蚕育种与分段饲养集中进行,蚕茧统一加工、统一销售的运作模式,预计将为当地解决30万就业岗位。
随着全球丝绸产业链分工的变化,中国目前越来越多的丝绸企业“走出去”整合全球产业链资源。省丝纺集团非洲项目将为非洲国家减贫惠民、绿色环保提供广东方案,对于推动茧丝绸产业成为肯尼亚及周边国家农业新的增长点,以及“一带一路”的建设贡献了中国的力量。
【记者】袁佩如 李赫
【校对】吴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