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哈佛“学霸”、非诚勿扰“男神”,如今成功登顶珠峰|视频

南方+ 记者

在成功登顶世界最高峰——海拔8848米的珠穆朗玛峰之前,“80后”哈佛男孩于智博从不缺乏耀眼标签,甚至“很红”:

他是“非诚勿扰”男神嘉宾,上场24盏灯全亮,还有女嘉宾“爆灯”;

他是“一站到底”哈佛战队的“蓝血战士”,助力战队夺得总冠军;

他是《输在起跑线上的哈佛男孩》和《真实哈佛MBA》两本畅销书作者;

他也曾是花旗银行优秀员工之一,并先后任联想集团董事长兼CEO杨元庆的高级助理和联想全球互动营销总负责人……

“人生赢家”为何冒着生命危险,甘愿历经50天艰险攀爬珠峰?于智博给出的答案有两个:

一是个性上本身喜欢挑战极限;二是珠峰既是一种极致高度,也代表了一种精神,是企业精神的体现。

而后者这与他现在做得事有关,两年前,正值事业高峰期的于智博决定放弃在联想的高薪和要职,离职创业,跟哈佛室友李中和斯坦福校友姚耀一同在成都创立专注于金融监管科技领域的妥妥递科技公司,并担任董事长兼CMO。

上周,于智博携两位联合创始人来到前海,与前海深港基金小镇、哈佛大学华南校友会联合举办“为梦想窒息——登顶珠峰”和“强监管背景下——私募管理人如何行稳致远,应对挑战”两大主题活动,讲述了他登珠峰过程中的见闻、危险与感悟。

提前半年执行严苛体能训练

去前已做好应对意外的方案

珠穆朗玛峰的攀登难度难以想象——严寒、失温、雪盲、坠落、缺氧、雪崩等意外随时可发生。公开资料显示,截至2017年,全球只有4833人成功登顶,中国籍者不到200人,有记载的死亡人数达288人。1996年之前的统计数据更是称,每4个攀登者中就有1人丧命,死亡率高达25%。

于智博说这次“玩命”之举并非心血来潮,尽管自己20年如一日坚持健身和运动,本身身体状态非常好,但还是提前半年给自己制定了严苛的体能训练计划。

“训练计划风雨无阻,天气情况或者工作忙都不是借口,每天必须执行。”然而攀登珠峰,身体只是基础条件,还需要得到家人和公司的支持,于智博坦言,去之前“已做好应对意外的方案”。

今年4月初,于智博开始了这场近50天的攀登。最开始的12天是先徒步到大本营,也是为了逐渐适应环境和海拔。接着在大本营要训练大概两周,直到最后7天才是登顶。令于智博印象深刻的事件之一是登山之前,在营地进行的煨桑仪式,这是一种古老的藏族习俗,不仅所有的人,连登山装备等物品也要参与这一仪式。

“目的是祈求珠峰能允许我们接近它、触碰它,也祈祷此行平安。”于智博说,仪式在太阳底下进行,持续一个半小时,但没有一个人乱动或抱怨。看着当地人的虔诚,于智博深受触动,仪式结束时已热泪盈眶,同行者甚至有人哭了出来。“这个仪式很神圣,也很沉重,一位夏尔巴向导说,有的人现在可以看到,但说不定几天后就再也见不到了,而这种事每年都发生”。

长时间爬坡度70度冰壁,几度想放弃

热水是攀登中的稀缺物资,为了减轻重量,一般都就地取材煮水。而食物,在大本营还可以吃到土豆丝饼、奶酪等,之后则多以袋装方便饭充饥,饭要用热水泡开,但由于海拔高,水烧不开,因此基本都是夹生米。

不过这些艰苦与攀爬时的风险相比,基本不足为道。于智博说,正式开始登珠峰,先要从海拔5300多米的大本营出发去5900多米的1号营地,期间必须穿过昆布冰川。

昆布冰川也被称为“恐怖冰川”,是珠峰南坡两大天险之一。由于是不断移动的原始性冰川,不仅造成雪层下面有易碎冰陷阱,还因冰川顶部移动快于底部,进而产生陡峭而且深不见底的冰裂缝,一些裂缝深度超过45米。因此,雪崩、冰崩、滑入冰体缝隙、连接冰体裂缝搭桥断裂,随时都可能带走登山者的生命。

“跨越冰裂缝只能用最简单的梯子搭桥,一个梯子5米,最长的裂缝需要3-4个梯子搭起来。梯子宽度勉强能放平两只脚,一旦失衡或踩错,梯子侧翻,人将掉入谷底。”于智博坦言,由于裂缝深且不断有冷风从谷底吹上来,更心理造成更大压力,在梯子上走一分钟都感觉像跑了一个半马,腿也打哆嗦。

1号营到6500米左右的2号营地要经过“西部冰陡”,这段路看似是相对平缓的上坡,“但每隔一段就会遇到几十米高的垂直断崖,需要攀登者攀岩而上,非常危险”。2号营地到约7300米的3号营地则要攀登另一大天险洛子壁,这里到处是裸露的硬冰,很滑,且倾斜度都在60-70度左右,连驻扎营地都存在滑下去的危险。

从3号营地到约8000米的4号营地,于智博连续攀爬10个小时,且越往上坡度越陡,他感到非常疲惫,一度想放弃。抵达离珠峰200米的南峰峰顶时,也一再犹豫是否继续往前,但最终还是咬牙坚持,最终于5月19日上午8时28分成功登顶。

“登顶那一刻其实没有喜悦感,反而是骂了一句脏话,因为已经非常累,还要在固定时间之内下山,担心下不去。因此,只在山顶呆了5分钟,就立即下山。”于智博说。

“登山跟做创业投资很相似,没有捷径可走”

从珠峰下来后,于智博体重减少了20斤,由于攀登时遮阳镜以外的脸部皮肤都被晒伤,母亲来机场接儿子时还误以为于智博戴着眼罩。

而于智博则感觉自己像从战场上下来一样,出生入死、九死一生,对事物看的更开,不那么较真了。“如果创业不成功甚至破产,就会想,这并没有生命危险,还可以东山再起。”

于智博认为,登山跟做创业投资很相似,没有捷径可走,需要有非常缜密的计划,对大气候小气候的认真研究;需要团队的分工协作和强有力的执行;需要有应对不可测环境的镇定和对风险的把控,以及完成登顶之后的全身而退等。

“正是因为两者的精神有一致性,我才愿意用生命来为企业代言,让我们的客户、供应商和团队去看看我们的决心。”于智博并不讳言,自己选择这一时间来挑战珠峰,也与创立的企业在初创阶段有关,“我们希望成为金融监管科技领域的‘领头羊’和行业的‘最高峰’”。

据小南了解,妥妥递科技聚焦于金融科技领域,主要为信托、资管、证券、银行、托管、私募基金等机构提供整体IT解决方案和服务,为理财师与个人投资者提供展业和财富管理工具。

妥妥递科技市场总监杨泰伦透露,目前公司总部设在成都,但与前海有过不少接触,并已接到前海深港基金小镇的邀请,如果未来公司要在深圳设立分公司,将首选前海。

【于智博小传】

从输在起跑线的男孩到哈佛商学院毕业生


于智博9岁时父母离异,随后从上海迁至成都读书,随爷爷奶奶居住。小学时期因成绩不好,班级排名位居倒数,甚至一度留级。16岁那年,父母决定让于智博去美国读高中。

在美国西岸俄勒冈州中部,一个人口仅350人的小镇,于智博很快重新找到了自己的快乐点,他一边学习英语和规定课程,一边放开心情在操场上跑步、参加篮球训练,自信心大增,学习成绩飞速进步。 

21岁,于智博从密西根州立大学毕业,获得多家世界500强公司的青睐,就职于全球最大电脑商戴尔电脑公司总部,先后在统筹策划、国际物流、全球采购等三个重要部门任职。三年后,他被哈佛商学院录取,攻读MBA。2008年底,尚未毕业的他已被花旗集团、三星株式会社、LG电子、苹果计算机和美国篮球联盟(NBA总部)等5家著名公司邀请加盟。

因为觉得可以锻炼的能力和学到的东西更多,以及更加广阔的事业前景,于智博选择了待遇并不是最高的花旗银行,并很快受到认可,负责中国企业在巴西的投资。

一年后,于智博决定回国,成为联想集团董事长兼CEO杨元庆的高级助理,而此前他已6次放弃了可以拿到绿卡的机会。在联想,于智博度过了数不清的不眠之夜,在几十个国家深度开展业务,飞行里程近两百万公里。这段时间被他视为“最自豪、最辉煌、也是最愉快的日子”。

2016年,正值事业高峰期的于智博选择离职创业,与哈佛室友李中和斯坦福校友姚耀一同创立了专注于金融监管科技领域的妥妥递科技,担任董事长兼CMO。仅一年多时间,公司不仅跟中航信托、四川信托、CFCA(中金金融认证中心有限公司)等金融界的知名企业展开了深度合作,还获得了“2017(第三届)中国金融年会年度最佳金融科技创新大奖”“2018智创未来科技大会金融科技领域十大最具价值科技项目”等大奖。

【记者】张玮

编辑 邓子良
加载全文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热门评论
快来抢沙发

    继续阅读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