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珠琵琶村郑氏宗祠:200多年古祠堂风采重现

禅语
+ 订阅

2010年3月,海珠区琶洲村整村动迁改造,回迁安置地块建起了13栋高楼,打造了一个琶洲新村。2013年1月7日,琶洲村回迁地块进行了隆重的郑氏宗祠落成、启用仪式。在礼炮轰鸣、鼓舞醒狮的热烈氛围中,郑氏宗祠圆满完成了开光揭牌仪式。

新落成的郑氏祠堂占地面积为3980平方米,建筑面积为1000余平方米,总体呈长方形、三进两廊两天井的布局。郑氏宗祠有它特殊的一面:历经多年沧桑风雨,年久失修的祠堂在琶洲村整村改造的契机下,得以按“原样复建、有所提升、修旧如旧”的原则完整复建。虽然是一间复建的宗祠,但它很好地承接了原有祠堂浓浓的宗族气息,极具岭南风格,完好地重现并提升了郑氏宗祠的风采。

特色包台齐腰高象征崇高地位

琶洲村郑氏宗祠有200多年历史,祠堂有三进。据碑记记载,祠堂始建于明朝,清代扩建。上个世纪时,其中座、后座被毁,只剩大门前座和两旁的厢房,重建后,才有了富丽而庄严的祠堂。

如今,祠堂门前有一个约500平方米的风水塘,还有一个宽阔的广场,立着四座旗杆夹,显示着郑氏祖先曾经在官场上的威风。其中,郑广秀是带领族人南迁琶洲的第一位太公。

祠堂大门十分华丽,无论是门匾还是瓦当滴水,都装饰了金箔。龙船脊灰塑上绘制了鲜花、寿桃、山水等;梁架乌黑亮泽,雕工繁复;大门两侧的包台齐腰高,象征着崇高的地位。大门的对联“荥阳绵世泽,琵琶振家声”道出了琶洲郑氏的源流:出生于河南荥阳,落户琶洲水岸。

“还金远报” 牌匾有故事

据介绍,复建后的一进,其雕花梁柱和“菠萝格”都是在原祠堂拆卸下来、刷上新漆后重新装上的,最大程度地保持了原貌。一进左、右分别是郑成功和郑板桥(据称两历史人物均为琶洲郑氏同祖)的供奉室。步入天井,院子四周栽种了花花草草,绿意盎然。青云巷两侧的厢房摆放了麻将桌、乒乓球台,供村民来此休闲,此外还配备了电视、沙发等。

二进是宽阔的“垂裕堂”,堂内挂了许多新赋的对联。该堂有个中门,装饰了贴金的梅兰竹菊的窗花,尊贵典雅。据介绍,中门不会轻易打开,只有重大庆典聚会或者贵客到访时才会开启。

三进享堂高悬皇帝御赐的“还金远报”的牌匾。据说这里面还有一段故事:相传广秀公的父亲汉章公在白云山拾获了两百两的金票,在原地等候多时。后在山中一凉亭守候,终于盼来了失主。失主感谢不已,说要赠送一百两的金票。汉章公回绝说,“我连两百两都没想过据为己有,又岂会贪图你那一百两赏钱?”“还金远报”正是皇上对此事的表彰。


【图文】喻焰 通讯员 吕永莉

 


编辑 张迪
加载全文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热门评论
快来抢沙发

    继续阅读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