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不知道的小村庄,却是珠三角首个抗日根据地

南方都市报
+ 订阅

开篇语:9月3日是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广东具有光荣革命历史和丰富红色文化资源,据统计全省革命遗址有4000余处。为挖掘讲述革命岁月感人故事,提炼红色文化精神谱系中的精髓和灵魂,聚焦在乡村振兴带动下的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南方都市报今起围绕首批广东省红色革命遗址重点建设示范点,推出“探寻广东红色记忆”大型专题策划报道,聚焦红色文化中的“魂、人、物、事、地”,追忆历史,展望未来。

顺德北滘镇有着两家千亿企业,从地图上看,在这两家千亿企业总部之间,有一个叫西海的小村庄。这里有着不平凡的历史底蕴——西海是珠三角第一个抗日根据地。

抗战时期,西海军民团结一致,坚持抗战,经历战斗凡三十役。其中最著名的“西海大捷”战役,是珠江敌后抗战以来以弱胜强的光辉范例,轰动整个珠江三角洲,挫灭日伪军嚣张气焰,极大地鼓舞了整个珠三角人民的抗战士气。

1952年,为了纪念抗日战争时期顺德之“西海大捷”和在抗日战争中牺牲之革命烈士,顺德建立了西海抗日烈士纪念陵园。如今,这笔丰厚的红色资源在西海乃至北滘再次焕发新活力,助力当地乡村振兴发展。

西海抗日战争烈士纪念碑建于1951年。

1

日伪军无所不为激起民愤

今年5月29日,纪念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珠江纵队成立73周年展览活动开幕仪式,在位于西海烈士陵园的顺德抗日战争文物陈列馆举行。展览展示的是一些内部文件、传单、学习资料、照(画)片、回忆录、办公用品和武器。在展馆门口两侧长廊,一幅幅喷画详实地展现珠江纵队的史迹。

展览原定于6月10日结束,随后又延至8月。得知该消息后,7月23日,91岁的马国荣在女儿的陪同下,从番禺驱车来到西海烈士陵园。“重机枪、刺刀是从敌人那里缴获的,左轮手枪和长矛则是我们部队当时在用的武器。”抗日战争胜利73周年了,作为广州市郊区游击队第二支队(珠江纵队前身,下称“广游二支队”)游击队员的马国荣,对于出生入死打日本侵略者的经历,却始终忘不了。即使岁月让这些记忆化成碎片,但身体曾受过的伤,他仍记得。

马国荣,1927年出生于番禺大石植村,14岁加入广游二支队。在广游二支队,马国荣是通讯员兼侦察员,“由于我个子比较小,又灵光,所以就乔装成各式人物,获取敌军情报。”

1941年,广游二支队在沙湾战斗中大大挫败了日伪军锐气。日伪军为维护其在番禺、顺德地区的统治,确保南进后方各军事要点的安全,决心消灭广游二支队。于是,广游二支队后撤到顺德与番禺交界的西海村。

8月,日伪军加派兵力,调集第二十师四十旅2000余人进驻韦涌、龙湾、三善、紫泥、碧江,形成包围进攻广游二支队的态势。当下形势非常严峻,但为了照顾群众情绪,故当9月接到伪军要进攻西海的情报后,中心县委和司令部决定暂时作出回避,以静制动。“敌众我寡,加上部队武器、衣服、粮食都跟不上。起初,部分群众顾虑很大,担心打不赢。”马国荣回忆说。

伪军进村后,逐家逐户搜索,奸淫抢掠,无所不为,激起人民群众极大愤怒。西海群众纷纷改变之前不抵抗的主张,表示若伪军再次进犯,必将坚决还击。

2

西海大捷轰动珠江三角洲

展馆门口两侧长廊,一幅幅喷画展现珠江纵队史迹。

其后不久,广游二支队司令部得到情报,日伪军即将大规模进攻西海。彼时,广游二支队驻西海仅有200多人。敌我兵力悬殊,作战形势险峻。

曾任广游二支队指挥员的林锵云、谢立全、刘向东等人迅速召开军事会议,对当前敌情及其企图进行详细的分析。马国荣回忆说,“当时要打还是要撤,是有不同意见的。后来是林叔(林锵云)坚持要打,他认为我们游击队和群众的士气都很高,也熟悉地理环境,可以打场胜仗。”

当年10月17日上午6时左右,日伪军越来越近,各路侦察员都陆续回传报告:借着夜幕的掩护,日伪军约2000人正分为三路,水陆并进,直冲西海而来。天还没大亮,远处就隐约传来伪军隆隆的汽艇声。不久枪声、炮声,四下轰鸣着、呼啸着:“伪军与游击队干上了。”

南路的敌人由西海涌口大江边的和隆围头坝登陆,我方部署在糖厂附近的前哨小分队猛烈射击,杀伤部分伪军后撤进蔗林,诱敌深入。“西海是个开展敌后抗日游击队的好地方。”马国荣说,西海属水网地带,鱼塘连片,河涌水渠纵横交错,桑林、蔗林和蕉林密布,并有一些小山岗。加之时值10月,蔗林蕉林高大茂密,像极了天然的“青纱帐”。白天,日伪军闯进西海地区的边缘后,在“青纱帐”面前俨然成了“瞎子”,几乎辨不清方向,在复杂的地形中连行走都十分困难。

日伪军的进攻队伍在明处,游击队的狙击分队在暗处。广游二支队及民兵分散成若干小分队,时而埋伏在堤围、鱼塘、稻田处,时而又伏击在蔗林、蕉林里。“经过五六个小时的激战,声东击西的战术让日伪军遭到重大伤亡。”马国荣回忆称,广游二支队司令部分析战斗局势,认为已经到了反守为攻的成熟时机。

机枪声响至中午12时,独立第一中队小分队和部分民兵分别向糖厂、南炮楼进攻,反击队伍在西海两侧蔗林内密集火力射击敌军,蔗林深处杀声震天,日伪军慌乱无措。马国荣说:“投降的日伪军到处都是,像青蛙一样蹲着,我们一个一个地抓。”而梁炎福也曾听老一辈说,有的敌人跳进河里逃命,有的跑进蔗林乱窜,当时很多民兵和妇女纷纷拿着扁担赶来蔗林搜索敌人。

经过近10个小时的浴血奋战,下午四时左右,战斗全部结束,广游二支队以少胜多,取得大捷。据统计,西海一战共歼灭伪军1个团,击溃2个团和1个护沙总队,击毙伪军前线代总指挥、副团长祁宝林及旗下200余人,俘100余人,而我方游击队仅伤亡各1人。是役为珠江敌后抗战以来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被誉为“西海大捷”。

西海大捷轰动珠江三角洲,在挫灭了伪军嚣张气焰的同时,也极大鼓舞了珠江三角洲人民的抗战士气。

3

西海姐妹会提供后勤保障

在这场著名的西海大捷战役中,她们虽然没有真枪实弹地上战场、拼刺刀,但也以自己的方式为抗战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她们就是西海姐妹会。在那个物资短缺的年代,西海姐妹会想方设法为部队筹集物资,提供后勤保障,不仅为抗战队员提供补给,还协助运送队员参加战斗。

今年90多岁的西海村民陈彩娇曾参加过姐妹会。“我15岁就参加了姐妹会,大家都是想打倒敌军。”陈彩娇比划着手指头说道。顺德水网密布,姐妹会的工作并不仅仅是划艇那么简单,还时常得应对突如其来的战斗。

在陈彩娇的护送当中,就有过生死一线的惊心动魄。那天晚上她和另外一名叫阿青的女孩两人划着船,护送10名二支队队员到大洲海,不料快到达时被敌军发现。刹那间,枪声响遍天,子弹满天飞,漆黑的夜被炮火照亮了。“子弹‘啪啪’地打过来,打在我们的小艇上。”说到激动时,陈彩娇从藤椅上直起身子来。“但不知道为什么,心里一点也不觉得害怕。可能是因为年少胆大。”

当时在敌军猛烈的攻击下,小艇上的人只能跳入水中躲避,“那时,我们各自躲避敌军的枪火,我游到附近甘蔗地里,跟大家失散了。”所幸的是,陈彩娇在这次袭击中挺了过来,经过几番周折后,重新回到北滘西海,继续在“姐妹会”中为前线士兵提供后勤保障。

4

老人走访30多人记录历史

马国荣回忆西海大捷的细节。

今年78岁的北滘西海村民梁炎福,是西海烈士陵园的义务讲解员。他常操着一口顺德乡音向参观者讲解革命先烈在西海抗战的历史。从广游二支队进驻西海,到西海大捷,最后离开西海北上抗日的历史,他都了如指掌。

抗日胜利时,梁炎福仅6岁。对于广游二支队进驻西海的历史,他只能记得些许片段:“广游二支队进驻西海村,打击了当地的土匪盗贼,赢得西海村民的信任,支持他们抗战。我家三个姐姐都有给部队补衣服,家里收割了粮食也给部队送过去。”

随着革命战士的凋零,梁炎福意识到在西海能够口述抗战史的老一辈人已少之又少。2000年,他在西海公园常听村中老人讲过去的事情,后来翻阅手头上有关游击队的书,走访村中30多位西海老人,记录他们的口述历史。梁炎福花了3年时间写了将近20万字,将著名战役西海大捷整理成一册《顺德抗战在西海》。

当这段历史被印刷成白纸黑字时,这位为记录西海抗战历史奔走的老人激动又欣慰。他说,珠江纵队的前身主要是广游二支队,这是共产党领导下的西海第一支抗日游击队。“据我了解,我们西海就有62人参加了珠江纵队,21人牺牲……他们为国为民牺牲了,整理成文字记录下来是一种铭记。我们要铭记历史,珍惜当下的生活,更不能忘记当年抗日的同志。”

梁卓华每天漫步在幽静肃穆的西海抗日烈士陵园,感受脚下这片土地上散发出的革命气息。自从2017年担任西海抗日烈士陵园园长一职后,他更是常常听到来参观的抗战老战士讲“西海大捷”的故事和广游二支队的英勇抗战史。

1952年,为了纪念抗日战争时期顺德之“西海大捷”和在抗日战争中牺牲之革命烈士,原顺德县政府在珠江纵队广游二支队当年活动所在地西海建立抗日烈士陵园。西海是珠三角洲第一个抗日根据地,抗战时期,中共南(海)番(禺)中(山)顺(德)中心县委就建立在西海。在中心县委的领导和指挥下,西海军民团结一致,坚持抗战,经历战斗凡三十役,著名的“西海大捷”战斗曾一次歼灭伪军李辅群部43师的两个团。长期的浴血抗战中,西海军民有41位同志献出宝贵的生命。

这一段发生在西海的抗战史,梁卓华每天都给游客讲解。在抗日战争文物陈列馆里有300多件文物,每件都只有100多字的介绍,这明显是无法表达文物背后的故事和传达其中的精神的。那如何让文物说话呢?梁卓华做了大量的案头工作,翻遍有关西海抗战历史的书籍,每次遇到抗战老战士或者其家属,都会让他们聊聊那段历史,再用录音笔记录下来。

5

一年3万多学生前往学习

“西海早闻名,此行夙愿成。军民同抗日,将士显精英。”今年5月29日,奋进新时代-新征程-红色基因代代相传——纪念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珠江纵队成立73周年展览活动开幕仪式在西海抗日烈士陵园举行,现场100多名广州地区老游击战士联谊会珠江纵队分会会员,跟着西海小学学生一起合唱《西海颂》、《我不能把枪放下》。

南都记者在烈士陵园内的陈列馆看到,第一展厅内展览的有武器和日用品,第二展厅展览的是一些秘密和内部文件、传单、学习资料、照(画)片、回忆录、办公用品,这些就是革命历史的见证。在展馆门口两侧的长廊,一幅幅喷画,详实展现了珠江纵队的史迹。

“这一次展览,比较全面、客观地概括了珠江纵队的史迹,让人们铭记是千千万万不愿做奴隶的人们,冒着敌人的炮火前仆后继,才有了祖国的繁荣昌盛。”珠江纵队分会副秘书长曾还说,在珠江纵队成立73周年之际,举办这个展览全面展示珠江纵队的光辉史迹,以缅怀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广东人民英勇抗战的伟大业绩和珠江纵队指战员艰苦奋斗、不怕艰险、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旨在对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西海抗日烈士陵园是佛山市爱国教育基地,每年举行这样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上百场。据统计,2017年,累计有3万多名中小学生到西海抗日烈士陵园进行爱国教育学习。同时,聘请西海老前辈担任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宣讲教育辅导员,发挥老前辈的优势和长处,通过现身说法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

此外,讲解做到“因人施教”,例如针对中学生的讲解,讲解员着重讲述革命烈士的丰功伟绩,把党史和革命史深深植入孩子们幼小的心灵;针对小学生的讲解,讲解员语言简洁、生动,以讲故事的方式让孩子们悉心体会革命先烈的高尚情操。

为了保护丰富的红色资源,顺德先后投入将近1000万,对西海抗日烈士陵园进行重修、扩建,面积增至3万多平方米,包括纪念碑、烈士墓、革命文物陈列馆、接待室等。目前陈列馆正筹备翻新改造工程。

6

结合基层治理推动乡村振兴

作为国家级特色小镇、珠三角经济重镇,北滘传承红色基因,不断深入挖掘像西海抗日烈士陵园这样宝贵的红色文化和精神财富的时代价值,让其再次发挥新活力,以红色党建引领乡村振兴。

北滘通过党建结对、党群先锋队、区域化党建、两新党建等措施,推动民生工程落地,有效化解基层矛盾,完善谈话提醒和强化抓早抓小工作机制,推动党建与基层工作的融合。据介绍,将基层治理与基层党建相结合,把资源、服务、管理落到村居一线,是北滘镇创新社会基层治理的一大亮点。

去年起,北滘借打造特色美丽乡村为契机,结合加强基层治理推动乡村振兴。顺德区委常委、北滘党委书记周旭表示,近年来,北滘在基层治理方面做了大量的探索和实践,例如美丽乡村竞争性分配资金的出台、村级工业园的改造提升等,逐步推动基层治理由管理向善治、一元向多元、传统向现代转变,这些工作措施与上级战略部署一脉相承,为北滘更加系统地推进基层治理创新,打下坚实基础。

北滘还通过增强对村居经济发展、社会管理和民生事业项目的资金扶持力度,将基层党建转化成“看得见、用得着、记得住”的民生建设工程,让基层民生项目更加贴近民生,惠及更多基层群众。

在去年设立5000万元美丽乡村竞争性分配资金的基础上,目前北滘已从镇财政资金中划拨了合共1亿元,作为扶持村居落实基层治理推动乡村振兴工作的专项资金。以产业兴旺为重点,提升农业发展质量,培育乡村发展新动能;以生态宜居为关键,推进乡村绿色发展,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展新格局;以乡风文明为保障,繁荣兴盛农村文化,焕发乡风文明新气象;以治理有效为基础,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构建乡村治理新体系;以生活富裕为根本,提高农村民生保障水平,塑造美丽乡村新风貌。

周旭表示,顺德加强基层大治理推动乡村振兴的号角已经吹响,北滘将率先发力,站在新的更高历史起点上接力发展,打造基层治理改革创新的北滘样本。

西海抗日烈士陵园

1952年,为纪念抗日战争时期顺德之“西海大捷”和在抗日战争中牺牲之革命烈士,顺德县人民政府在珠江纵队广游二支队当年活动所在地西海建立抗日烈士纪念陵园,即西海抗日烈士陵园。主要建置包括纪念碑、烈士墓、革命文物陈列馆、接待室等。文物馆陈列有关文物300余件。是文物重点保护单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

1982年,陵园被省列为文物重点保护单位;1989年被评为省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

1994年被佛山市确定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2015年列入第二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

珠江纵队

1945年1月15日成立的珠江纵队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珠江三角洲敌后建立的一支人民抗日武装,由广州市郊区游击队第二支队、顺德抗日游击队、中山抗日游击队整合而来,在抗日游击战争中由几十人发展到近3000人,成为岭南敌后抗战的一支重要力量。

指导单位: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室

专题统筹:赵勇

采写:南都记者 胡嘉仪

摄影:南都记者 郑仲

编辑:赵勇

加载全文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热门评论
快来抢沙发

    继续阅读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