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雨天,用一锅热腾腾的寿喜烧,烘干湿漉漉的你

美食地图
+ 订阅

如果最近的日子用一个字形容,“潮”应该是高票当选。

本来下班开开心心,为何非要下场雨?还这么大!

于是在8月的最后一天(还是个周五),饥肠辘辘的你打着伞,湿漉漉地站在屋檐下,寻思着该吃点什么温暖自己?

“吃顿火锅吧!”有人提议。但一想到热辣油腻的汤料,还有吃后浑身挥之不去的火锅腥味,让倍感潮湿闷热的你对去吃火锅提不起兴趣。

既不要辛辣油腻,也不要腥气缠身,还要温暖人心?

如此,不如去吃顿寿喜烧吧。

寿喜烧

所谓寿喜烧(Sukiyaki)又称锄烧,在生冷居多的日料里,寿喜烧以其热气腾腾而独树一帜。鲁迅先生就曾在其日记写道:“晚内山君邀往书店食锄烧,因与广平挈海婴同去。”(《鲁迅日记二一·九月》)

从名称上看,“锄烧”最能反映其起源与出处:即在锄头上烤肉。本是早年间日本农夫在农闲时,在诸如锄头等简陋铁器上烤肉(鱼、鸡),不过如今寿喜烧已经成为牛肉的一种极佳食法。

很多人在国内初次接触寿喜烧,恐怕很容易把这当成日式火锅,其实两者之间差别还是挺大的。

以“清水+味增”为汤,放上满满一锅的食材炖煮,捞出蘸料食用——此所谓日式火锅。而不少人吃到的寿喜烧,以高汤为锅底配上独特酱汁,汤汁沸腾后逐一加入蔬菜并将牛肉涮食,这种吃法实际上是偏关东料理做法,自然容易与日式火锅相混淆。

关西料理的寿喜烧,则更加贴近“锄烧”的本源:先以牛油热锅,下牛肉略微煎过之后,直接洒下砂糖、酱油、甜料酒等酱汁翻炒,最后再放蔬菜等其它配料,高温逼出蔬菜的水分,以至形成热气腾腾、汤汁咕嘟作响的寿喜烧。

简单而言,寿喜烧的牛肉涮着吃——炙热,鲜嫩;煎炒——浓郁,鲜甜,各具滋味。

当然,无论是怎样的做法,寿喜烧的主角始终是牛肉,入口前赋予其灵魂的则是一碟鸡蛋液——既能给刚从铁锅上取出的牛肉降温,方便入口咀嚼;用蛋清裹住肉质,增加爽滑口感的同时,又不至于让浓郁的酱料过快在口中消散。

而同样以牛肉火锅闻名的潮汕牛肉火锅,无论是锅体大小,还是锅中煮物沸腾之景,亦或是牛身上不同部位的肉质带来的不同牙感,更别提各种搭配方式的蘸料赋予差异化口感,相比之下的寿喜烧自然显得小气不少。

后者吸引人的地方在于“酱汁+蔬菜”赋予牛肉的鲜、甜,当然还有日式料理一贯独有的简约和情调,这恐怕是在备受一周工作压力之后,更适合你的吃法。

吃完锅中的牛肉,蔬菜多半还有大半,锅底酱汁更是饱含肉汁,此时趁热铺上一层洁白剔透的乌冬面,简单翻炒收汁,最是极美享受。

食毕,刚好。

正所谓“食在广州”,在广州找一家寿喜烧,自然是易如反掌,难得是符合自己的口味。至于其中滋味,只有各自用心品尝。而在家做一顿寿喜烧,则不仅简单,而且无论关东还是关西做法,都能一一实现:

准备:

1.电火锅

2.牛肉、蔬菜(葱、香菇、金针菇、洋葱、娃娃菜、豆腐)

3.糖、料酒、酱油

4.鸡蛋

食材准备完毕,通电热锅,准备酱汁;

将酱油、高汤、清酒、味增和白沙糖搅拌均匀,至白沙糖完全融化后即可;

锅热了以后,放一块黄油进去,放入牛肉翻炒,倒入酱汁继续翻炒;

放入蔬菜,以牛肉为中心均匀在周围铺开,并倒入少许水直至烧开;

最后准备一碟新鲜的鸡蛋液,牛肉蘸着吃!

别忘了,下雨天听歌、看书也是绝配哦!

整理自灵感生活研究所、大众点评

【撰文】李欣

【策划】罗小拉 玉米

编辑 李欣
加载全文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热门评论
快来抢沙发

    继续阅读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