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画院:水墨在这里遇见都市|深圳故事

深圳故事
+ 订阅

在喧闹都市中的安静一隅,在波光闪烁的银湖湖畔,有这样一座建筑,质朴低调,艺术气息浓厚,正孕育着年轻城市艺术创造的智慧。这是成立于1986年的深圳画院。

水墨在这里遇见都市

上世纪90年代初,深圳特区建设进入第二个十年,作为第二批兴建的八大文化设施之一,深圳画院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当时在被称为文化沙漠的深圳,建设一个专业的美术创作研究机构,是自觉承担了中国美术事业发展和新型城市文化建设的特殊的使命。”深圳画院名誉院长董小明说。

从怡景花园的一栋小楼到银湖的艺术殿堂,从求贤若渴到人才济济,从初生牛犊到自成一派,从默默无闻到全国美术重镇,深圳画院是深圳上世纪90年代文化繁荣发展的缩影。

如果说当今画院有两种发展方向,一种像国家画院一般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举世瞩目的藏品,另一种则如深圳画院那样踩着时代发展的节点前进。

艺术原创是人类一切创造性活动的根源。当文化源头创新能力不足,经济会缺少支撑,城市也难以成为创新型城市。它的故事,应该被更多人知道。

画院在改革开放中应运而生

1987年9月的深圳新园大酒店,热闹非凡,大家云集,赖少其、陆俨少、黎雄才、关山月等艺术家共襄盛举——这是深圳画院的正式成立大会。其实早在一年前,画院就被批准成立,1987年纳入文化局管理。

深圳画院是深圳第一所也是唯一一所专业美术创作研究机构,在全国画院为数不多的背景下成立的它,曾一度让深圳成为全国的美术重镇。

它的故事还要从一封信讲起。

“为了深圳特区的文化艺术事业,加强特区同国内外的文化艺术的交流,建议我市成立‘深圳画院’。”1985年,深圳大学教授、画家杨沙在北京向中央分管特区的领导建议成立深圳画院,后来此信被转交给深圳市委书记李灏。一件文化盛事被提上日程。

在罗湖区黄贝路怡景花园禄景道10号,一棵大树的正对面是一座30多年的老房子。“1986年画院成立后花了30多万买了这栋小楼,”现在还在这座房子里创作的是画家王立星,“1997年我进入画院时正好赶上画院迁入银湖新址,这里改成版画工作室。我一入职就背着行李到了新址,开始和工人一起打理楼房,晚上也睡在那儿。”

他口中的新址便是今日画院的所在地——银湖。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深圳掀起了一股文化设施建设风潮。“当时深圳非常重视文化,讲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董小明回忆,深圳画院正是上世纪90年代新八大文化设施之一。

同时期,关山月美术馆、深圳书城、深圳特区报业大厦、深圳商报大厦、深圳有线电视台、华夏艺术中心、何香凝美术馆相继建成。

上世纪90年代的深圳正可谓求贤若渴。“可以说,当时的深圳站在全国文化的中心,大批文艺人才千军万马下广东,深圳有吸引他们的胸怀。”董小明说。

当然,他也是被请来的人才之一。当时的董小明是中国美术家协会书记处书记,他回忆道:“1989年,北京第九届全国美展会推行改革,要在全国各地做分展区,我选了深圳做水彩分展区。”

2年后,在香蜜湖的一家饭店,他再次和时任市委书记李灏坐在一起。“我想你到我们这里来。”李灏对他说了这么一句话。从那时起,他有了来深圳的想法。

“后来时任市委书记李灏用尽办法,前前后后做了好多次工作把我请来。每次到北京开会一定要找我和我最熟悉的朋友,假期把我太太请到这里来看深圳。我也觉得这里的文化领域有事情可做,便来了。”1992年董小明来到深圳,1996年董小明任深圳文化局副局长,兼任深圳画院院长。

“都市水墨”开启中国画新篇章

那时候,深圳画院成立的意义远非让深圳多了一座文化建筑。“不同于其他服务大众的文化场馆,画院作为最早的艺术创作研究机构提升了深圳的文化结构和水平,对一个年轻城市来说,健全了其文化发展的整体布局。”董小明说。

画院建起来了,纵观全国,国家画院历史悠久,浙江画院资源丰富,深圳画院应该如何走出一条自己的路?

宋玉明的《大亚湾畔》,陆佳的《都市水墨》,赵卫的《南国街市》,陈向讯的《观澜高尔夫球场》……一系列反映改革开放风貌的作品进入大众视野。1992年5月,一场“深圳画家画深圳”的创作活动为画院打开了新局面。

“当时全国各地的美术题材都在呈现农村生活,深圳却开始呈现现代化大都市的画面,在全国范围来说都比较新颖。”深圳画院副院长杨晓洋说,当时钱学森先生还专门给《美术》杂志写信,认为此活动“颇有新意”。

创新的步伐不曾停止。1992年的“第二届国际水墨画展‘92深圳’”,1994年的第二届“深圳画家画深圳”展览、1995年的首届“城市山水画创作研讨会”,1996年的“首届城市山水画展”……深圳画院率先提出和实现了“城市山水画”这一中国画与时代同步的革新课题。作为学术改革和创新的成果,辐射全国,对当代中国美术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

宋文治、李世南、郭炳安、严善錞等全国各地著名画家来到深圳参加“城市山水画创作研讨会”后,画家们约定会后用2—3个月时间各自创作表现深圳风貌的作品。“花鸟鱼虫以及传统山水的线条对于他们来说熟稔于心,突然一下要改成笔直的城市线条,不少画家还有些不习惯。听说他们当时不停地在纸上练习画直线,思考如何将水墨和现代城市结合起来。”杨晓洋说。

1998年12月,由文化部批准、深圳市政府主办、深圳画院承办的第一届深圳国际水墨画双年展举办,并作为列入政府文化事业发展规划的常设性展览,今年已是第十届。

“还记得我当时参加这个活动的盛况,当时很受感染和鼓舞,城市山水画这个命题,是我们祖先没有涉猎的。”著名中国画家程大利说。

4年后,来自黑龙江的画家富中奇第一次参加双年展。“一开始觉得很有难度,从来没有画过表现都市题材的画。第二次送选的作品叫《大海的素描》,其实是画出了我心里的深圳,是一种很美的理想化的表达。”他回忆说。

相比于2003年调到深圳画院的富中奇,画家周凯算是画院的“元老”了。1989年,周凯被聘为画院的专职画家。

“就是国家给你发工资,你专心画画就好了,”周凯解释,“1985年,我冲着改革开放的浪潮来到深圳,先到深大担任书法和中国画选修课老师,4年以后调到深圳画院,画家都来自五湖四海,开放的艺术氛围激活了我们的创作思路。”

在此之后,美术人才不断涌入深圳画院。1990年的裴友昌、杨晓洋,1991年的李世南、宋玉明,1993年的严善錞,1997年的王立星……

走向世界的深圳水墨

在怡景花园的那栋小楼里,王立星独自做着他的创作,墙上靠着一幅黑色的长方形作品,并不是让人惊艳的那种。走近一看,作品由几张深浅不一的纸叠成,从边缘能看出层次感。

“据我的观察,我的作品最吸引的是韩国、日本、台湾人,主要是那些有中华文化储备,既懂得水墨,又有现代艺术先锋思想的那一批人。”王立星说,来到深圳后,他尝试以自己的版画专业为基础,结合中国传统水墨进行创作,形成了一种融入中国元素、超脱于西方主流艺术的风格。

正如王立星的作品与水墨艺术结合后核心受众扩大,让自己作品更好地走出去,目前深圳画院也在走这一条路。

上世纪90年代初,深圳画院只有体制内的画家十余人。如何建成一支优秀的专业美术队伍,又不深陷当时旧体制的困境?在特区海纳百川的人才观的指引下,深圳画院在2000年率先提出实行了客座画家制度。

十几年来,已有包括美国、法国、德国等30余个国家的数十位艺术家参加了客座计划,做出了艺术成果,也为画院输送了丰富的专业资源,促进了画院的国际交流。荷兰客座艺术家Susan Reijinders说:“我认为它能帮助人们更多地了解中国绘画的优美,希望今后能够在欧洲举办。”

2012年,在客座画家制度成功推进的基础上,画院选聘全市不同体制下的近30位创作成果出色、在国家级专业平台上有影响的画家为签约艺术家,长期参与画院创作活动。

韩国釜山美术馆、波兰美术馆,丹麦现代美术馆,德国德累斯顿国家画廊,甚至联合国总部……都有深圳“都市水墨”的足迹。作为对外巡展的策划人,深圳画院研究部副主任郭延容说:“我们一般这样向外国人介绍:把水墨当作像丙烯一样的材料做当代艺术,他们看到的可能是极简主义,同时也认识了中国的水墨。”

香港著名水墨画家王秋童认为:“深圳画院搭建香港美术和内地交流的桥梁,我们携手打造水墨双城、深港水墨交流展,使传统水墨的当代革新成为深港文化交流的重要课题。

21世纪,单纯的绘画已满足不了深圳画院的创作和研究范围。近年来,深圳画院在双年展的课题中引进了设计、影像等不同的艺术形式,探索研究设计艺术、建筑艺术和新媒体艺术之间的关系。

版画艺术是深圳画院的第二专业重点。深圳画院承担了在上世纪90年代停刊的《中国版画年鉴》的编辑出版工作,每年要甄选收藏优秀版画新作,并举办版画100版画年鉴精品展。此外,画院的版画专业人员还积极参与了中国观澜版画原创产业基地的建立和运作。

董小明表示,国家画院和深圳画院正在共同筹建的都市水墨研究所将研究都市水墨的生存状态和发展趋势。通过推动创作,及时进行理论阐释,有利于这一新兴画种的自觉完善。

32年过去了,当年全国先进的深圳画院也开始面临空间不足、技术手段不够先进等问题,离最先进的艺术创作基地模式还有一定距离。所以我们现在也希望调动深圳全市的先进艺术场馆资源,帮助画院更好地发展。”杨晓洋说。

■手记

用艺术的力量

引领城市创新

艺术创作对于一个城市的意义在哪?这是采访过程中始终萦绕记者脑海的一个问题。相比于改革开放中其他领域的故事,深圳画院不那么显山露水,却扮演了重要角色,在深圳经济发展的同时,补齐了文化的短板。可能目前他们做的事情并非一日就能看到成效,却是在默默为深圳的历史积淀不断努力。

艺术本身是一项具有创作意义的事情。纵观全球充满活力的发达城市,都有一个共同点——艺术蓬勃发展。纽约曼哈顿的切尔西街区的画廊、柏林旧城区的艺术馆、巴黎废弃工厂里的艺术家……这些城市自由开放的艺术环境为艺术家提供了创作的肥沃土壤,然后这些作品再摇身一变,不知以何种方式不经意间反哺了这个城市,赋予其创新力。

爱因斯坦、普朗克、达芬奇这些科学与艺术兼修的人说明了艺术与科学的共通性。对于城市来说亦然。深圳是一座离不开创新的科技之城,创新的源头是城市的活力,而艺术正可以带给这座城市以这种活力。上世纪80年代的深圳大力发展文化艺术,深圳画院应运而生,如今的深圳更需在艺术创作上再度发力,为经济发展提供源源创新力。画院的硬件和软件更新,需要政府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希望深圳的文化艺术发展会越来越蓬勃。

【记者】郭悦

【统筹】吕冰冰 张玮

【视频】郭悦

编辑 祁觊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