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商汤科技工作的尚海龙,每周要跑深圳2-3次,他说“全公司员工每月往返深港两地超过1000人次”;在香港城市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的黄源浩,从美国回到深圳创办了专注3D传感器的奥比中光;斯坦福毕业回国创业的刘自鸿,则在2012年直接选择在深港及硅谷同时创立柔宇科技。
近年来,香港的科研力量搭配珠三角的广阔市场,孕育诞生了一批明星科创企业,如柔宇科技、奥比中光等。去年12月,广东省委、省政府印发了《广深科技创新走廊规划》,连接广州、东莞、深圳,打造“一廊联动十核驱动”的创新高地。如今,广深科创走廊范围延伸到了港澳。
今年8月15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全体会议上提出,要建设“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科技创新走廊,打造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种种迹象表明,创新要素加速流动、联动,广深港澳科创走廊正在撑起大湾区的创新“脊梁”。
集聚
创新产业集群规模显现
打开地图,从广州途经东莞再到深圳的100多公里,串起了广州琶洲、东莞松山湖、深圳南山等数十个宛若明珠的创新关键节点。夜晚降临,这里是珠三角灯火最为璀璨的区域之一。
广州琶洲互联网创新集聚区,腾讯、阿里、复星、国美、唯品会等16家龙头企业的总部大楼正在热火朝天地建设中;6公里之外的广州天河,上千家互联网企业汇集于此,年营收规模超过1000亿元;50公里外的广州南沙,占地3000亩的人工智能产业园,已落户了云从科技、科大讯飞、小马智行等人工智能企业。
“越来越多科创企业入驻南沙,人工智能创新产业集群方面已经初具规模,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合作加多,创新要素加快流动。”云从科技高级副总裁伍楚芸如是说。
沿东南而下,来到广深科创走廊的另一个重要节点——东莞松山湖。在这个被称为“世界工厂”的城市,雄厚的制造业基础正在吸引着周边创新力量的聚集。
香港科技大学教授李泽湘,曾指导学生先后创办了大疆创新、固高科技和李群自动化等多家明星机器人企业。2014年底,他带领团队来到松山湖,发起成立了松山湖国际机器人产业基地。李泽湘说:“香港是国际都市,深圳是‘中国硅谷’,而东莞是‘世界工厂’。三个地方优势互补,抓住这个重点就抓到了大湾区创新发展的核心。”
如今,这里聚集了300多家机器人企业。据官方数据,去年松山湖全年实现规上先进制造业增加值304.69亿元,同比增长18.5%,占园区规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91.58%。
距离东莞松山湖47公里 ,深圳留仙大道大学城片区的南山智园:14栋高耸的办公楼里聚集着超过100家优质科技企业,公开数据显示这里去年产值超过300亿元。机器人公司优必选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优必选”),就是其中一家。记者走进优必选,办公区、实验室甚至走廊上,研发人员随时随地进行机器人调试。一不小心,就有一个机器人从记者脚边溜过。
成立于2012年的优必选仅用了6年时间,就成长为估值超过40亿美元、国内首家实现人形机器人商业化的公司。优必选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周剑告诉记者,“商业化成功落地,一方面因为公司拥有自主研发的伺服舵机技术;另一方面,珠三角成熟的硬件供应链,使得硬件创业者可以轻松实现所有环节的连接。”
去年,仅深圳市南山区企业的专利申请数量达到1.3万多项,占全国的四分之一。来自广东省科技厅数据的显示,截至去年底我省共拥有国家级创新型产业集群10个,省级创新型产业集群16个,26个产业集群实现工业总产值超过1.2万亿元。
新技术与新思维在这里迸发,越来越多的科创企业汇集,勾勒出珠三角创新产业的聚集带。
协同
广深港澳创新要素加速联动
2007年5月,出生于广东潮州的80后小伙黄源浩正在香港城市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同月,深圳与香港签署了《“深港创新圈”合作协议》,旨在统筹深港科技交流和合作,这一协议也为粤港澳三地深化科创合作埋下“伏笔”。
6年后,完成在香港和美国博士后研究的黄源浩,最终选择回到深圳创办了奥比中光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奥比中光”)。2015年,奥比中光自主研发的3D传感摄像头正式量产,成为亚洲唯一量产消费级3D传感器的公司,也是继苹果、微软、英特尔之后的全球第四家。
近年来,类似奥比中光这样诞生在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圈”的科创企业不断涌现。2014年成立的商汤科技同样来自香港,专注于计算机视觉和深度学习的原创技术。这家从香港科学园孵化出的科创企业,如今在香港、深圳、北京、上海等地均成立分支机构。其中在粤港两地,商汤科技员工超过800人,占比超过1/3。
在商汤科技香港公司总经理尚海龙看来,“粤港澳大湾区内的创新要素正在加速流动,其中人才流动尤其明显。” 他每周要跑深圳2-3次,全公司员工每月往返深港两地超过1000人次。
“如果说香港是我们的技术中心,那么深圳就是我们的供应链中心,商汤科技关于硬件制造、软硬一体的项目基本都是从深圳实现。”据尚海龙介绍,通过深圳,商汤科技在粤港澳大湾区均已经实现了技术落地,覆盖了从智慧城市到手机到机器人等18个行业。
而商汤科技的“诞生地”——香港科学园,近年来也在加强与深圳的科技创新互动。
“这里汇集着超过700家科技企业和香港超过一半科研人员,企业来自全球20多个国家和地区。”香港科技园公司董事查毅超表示,截至今年上半年,已有4家企业上市。早在2015年,该公司就与深圳市科技企业孵化器协会签署合作协议,旨在加深两地科创企业在科技交流、产业推进等方面的合作。
深港两地在科技创新领域的频繁联动,离不开政府的前瞻部署。去年底,省委、省政府印发了《广深科技创新走廊规划》。如今,广深科创走廊范围延伸到了港澳。
今年8月,对于粤港澳大湾区的创新载体,中央顶层设计给出了明确答案。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全体会议上提出,建设“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科技创新走廊,打造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探索
大湾区科创联动需突破瓶颈
“香港可以做出高科技的研发,但它的市场有限;深圳也可以做出高科技,但国际化优势不够突出。”在尚海龙看来,商汤在香港起步,就是因为香港具有对接国际以及科研人才聚集的优势,而商汤在大湾区城市的技术落地,则离不开深圳等珠三角城市的政策环境支持。他认为,未来粤港澳大湾区要推动持续的创新,一定要将各地的优势协同发展。
一直以来,香港、澳门被认为拥有高校、科研、金融、国际化等方面的优势,广州则有发达的外贸及电子信息产业,深圳拥有完善的科创产业链条,东莞、佛山等地沉淀着雄厚的制造业基础。大湾区内各城市的创新要素流动和科创产业联动,正成为一种趋势。
今年6月,柔宇科技自主研发的全球首条类六代全柔性显示屏大规模量产线正式投产。董事长兼CEO刘自鸿表示:“深圳是柔宇的研发总部,并承担主要的量产工作;香港则对接全球供应链资源、国际市场、人才等等;此外,硅谷团队主要开拓前沿技术研发。用这样的布局对柔宇六年来的快速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
广东省社科院企业研究所所长李源向记者表示,香港过去的产业不是以科创产业为主,而是以金融和实业为主。“如今,将香港的创新成果拿到广东进行转换,这是粤港澳大湾区进行协同创新很重要的一种方式。”
记者了解到,港澳的研发优势,一定程度上正在通过高校之间的合作向珠三角地区流动。相关数据显示,粤港澳高校本科合作项目已接近190项、广东高校及国际港澳台科技合作平台已立项建设达78个。
目前,包括香港中文大学在内的香港6所大学在深圳设立72个科研机构,香港科技大学在深创办了包括幻音科技、固高科技、大疆创新等23家企业。其中,李泽湘带领孵化的明星企业大疆创新,占据着全球消费级无人机市场七成以上的份额。
“香港高校的人才优势,如何有效转化为大湾区的创新动力是眼下需要突破的一个关键。”对于人才的流动,李泽湘曾公开表示,尽管香港科技大学培养了一批不错的学生,但在过去很多都去了美国深造或发展。为此,他在哈工大深圳研究生院负责一个学科部,按香港科技大学的模式来培养。从2004年到2010年,李泽湘培养的一批批学生已经在珠三角乃至中国的硬件装备领域成为中坚力量,创办了不少科技公司。
在广东省政府参事、省委党校经济学教授陈鸿宇看来,香港研发的成果在内地进行产业化并取得成功,还需要突破一些瓶颈。他提到,香港的基础研究很多并不是专门为经济服务。此外,在创新要素方面,如人才、资金、成果等,三地政府都在积极地对接,也形成了一定的协调机制,但总体上还是处于流动较困难的状态。
李源也认为,需要找准制约大湾区协同创新发展的瓶颈,通过合作机制的创新,来促进创新要素在大湾区内的集聚和流动。其中,最重要的是,如何在人才的流动和集聚上突破一些制度上的障碍。
记者观察
关键是实现大湾区内科创要素联动
香港、澳门拥有雄厚的基础科研能力却没有成熟的市场,珠三角等地拥有完善的产业链但相对缺乏国际化对接。这样的错位优势,使得粤港澳大湾区内的科创联动非常必要。
从香港科技大学来到深圳创业,再到称霸全球消费级无人机市场——大疆创新开创了粤港澳大湾区科创联动的先河。大疆之后,李泽湘依托香港科技大学的支撑,带领团队来到东莞继续创业。而类似商汤科技、奥比中光等科创企业的不断崛起,也让我们发现大疆创新的成功并非不可复制。
大湾区内各种创新要素加快联动,正在成为一种趋势。不过,正如陈鸿宇教授所说,在趋势之下大湾区内科创要素联动仍不够流畅。例如粤港澳三地,有着三个独立关税区、三种不同法律制度以及三种不同税务制度,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三地科创要素的联动。
政策层面来看,从“深港创新圈”,到广深科创走廊,再到广深港澳科创走廊的规划,通过体制机制的创新,上述障碍也将有望打破。通过机制创新和模式创新,广州、深圳、香港、澳门四地创新要素必将加速联动流动,广深港澳科创走廊也将成为撑起大湾区的创新“脊梁”。
【策划统筹】谢思佳 彭琳 何勇荣
【记者】彭琳 李赫
【实习生】陈志玲
【校对】吴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