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你领略石龙3A文化景区的独特魅力!

宜居石龙
+ 订阅

      仙溪福地欧公文化景区是石龙近年建成的首个国家3A级旅游景区。景区位于石龙镇新城区黄家山村,占地面积140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3200平方米。景区现存建筑及院内落占地面积约5200平方米,由欧公祠、仙溪福地牌坊,池塘(莲池),接龙桥和八角亭等组成,有东莞现存最具代表性的民国初期建筑。

      欧公祠是黄家山村民为了纪念当地一位传奇人物欧东明而建。欧东明是石龙黄家山本地人。他为人心地善良、勤劳勇敢、乐于助人,当地乡民都十分喜欢他。欧东明去世后,村民集资兴建欧仙院,不仅为了悼念欧仙公,还是为了传承欧仙公助人为乐、乐善好施的传统美德。

      当踏入欧仙院的那一刻,一扇历史之门悄然开启,古今中外的强烈碰撞扑面而来,其情其景仿似如今流行的“混搭”——拱门构成的回廊,圆弧状的高屋顶,欧公祠更像是矗立在地中海边的中世纪建筑移藏于黄家山村。

欧公祠

      欧公祠最早建于清乾隆五年(1740年),是东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今存建筑物在清末民初时期重建。为水磨青砖、水泥顶、西洋式平房,属中西合璧式砖混结构二层楼房建筑,面积453.6平方米,整座建筑坐北朝南,平面呈围合的椭圆形,中间布置天井式内院,四周房屋建筑围绕内院而建,清水外墙,混凝土结构的楼板和屋顶,还有一道弧形楼梯直通屋顶;内有内院天井,建筑朝向内一侧有拱廊。其建筑结构型和装饰艺术,反映了石龙地区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价值观念,具有一定的科学和艺术价值。现祠内仍保存着光绪年间“欧仙翁”铭文石香炉,供奉“欧仙翁”神龛。

△光绪乙酉年制造的香炉

仙溪福地牌坊

      建于清光绪十年(1884年)重修欧仙院之时,为四柱三间一楼冲天式建筑,以花岗岩为材料,形制简洁大方,四柱从南到北一字排列,坐东朝西,四柱前后饰抱鼓石夹,坊额上刻有“仙溪福地”四字。牌坊四根石柱均为正方形截面,柱端为葫芦状宝顶,石柱两侧用石制抱鼓护卫。牌坊匾额上下各有石梁,梁截面呈琴面状,下层石梁仿木作月梁形制,两端由石作雀替,雀替面雕饰仙草瑞兽等纹样。整座牌坊构建如梁、柱、匾、抱鼓石、雀替等,皆用灰白粗麻石凿制,构建之间用石作榫卯连接。仙溪福地牌坊是东莞现存少有的独立牌坊,堪称东莞古代牌坊的经典之作。

△九十年代欧仙福地牌坊(马永金 摄)

△现今的仙溪福地牌坊

接龙桥

      位于欧仙院西侧的原黄家山主干道,是单跨石拱桥,总长23.4米,宽3.8米,桥拱跨度5.45米,犹如“长虹卧波”。据记载于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改建成单孔红砂岩石拱桥,1982年重修到现状,至今仍在使用。接龙桥红砂岩条石砌筑拱,花岗岩条石砌筑桥基,桥墩前后分设水尖。现接龙桥水体面积扩大,形成了宽阔、狭长的水面效果,在河岸两侧修建亲水平台,并在桥北面造了一个人工瀑布,水岸左侧种植较宽阔绿化隔离带,使景区有良好的独立性,同时与园区外形成障景。

△九十年代的接龙桥(马永金 摄)

△2008年接龙桥

△2015年接龙桥(资料图片)

八角亭

      沿岸徐行,八角亭兀立溪边。八角亭为两层古亭。一层的青砖八角亭仍为原貌,墙壁上八面皆彩绘,虽新绘,颇有古意;二层的凉亭曾经为台风所毁,今已修复,仍为八角飞翘,堪称一景。

八角亭(资料图片)

      欧公虽逝,其助人之事仍被人所念,被人所盼,乡人“戴之为慈父母”,欧公仙迹传扬海内外。如今,每逢农历初一、十五,都有石龙本地人和周边镇街的市民来拜欧仙公,祈求家庭和睦、事业有成、姻缘美满。

      走进欧仙院,带你领略3A文化景区的独特魅力与美景。

文 | 梓佑

图 | 宜居石龙

编 | 梓佑

审 | 姚颖

*任何媒体及微信公号若要转载本文,应提前告知本号,获得授权后请清晰标注出处为微信号“宜居石龙”,否则一律举报抄袭并追究法律责任。

长按二维码

解锁更多精彩

加载全文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热门评论
快来抢沙发

    继续阅读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