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4日(农历七月十四日),是中国传统的“鬼节”,又称盂兰节,中元节,一般人会在这天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祭拜祖先。但是,樟木头客家人却称这一天是“小节”,而且家家户户都会准备丰盛的美食以示庆祝。
而“刀麻切”是樟木头客家人在“盂兰节”当天的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一道美食,看似简单,但要做出好的味道,还得花一番功夫。
“在农耕时期,制作‘刀麻切’是在耕田、插秧劳作完毕后,一家人做来吃也是对自己辛勤劳作的奖励。”正值“盂兰节”当天,今年64岁的黄玉南,准备做“刀麻切”给家里人吃,从小就跟着母亲打下手的她,传承了客家最传统的“刀麻切”制作手艺。
“小时候,做刀麻切之前都会用‘碓’来制作面团,现在传统的工具已经荒废了,就只能在家里用铲子把饭给压成米糊状。”黄玉南表示,由于现在大家做法为了贪图方便,就会直接使用生粉揉面团,这样做法工序比较简单但是面条就比较粗糙,而她现在仍然用最传统的做法制作,就是用刚煮好的米饭加上粘米粉揉面团,这样做出来的面条更加的滑嫩,爽口。
“奶奶,你在做什么?我帮着你一起做吧。”黄阿姨的三岁孙女,围在她身边不断地想学习做“刀麻切”的手艺。
黄玉南把早上煮好的米饭,勺出3碗的分量,用铲子不断地压直到成为米糊状就加入粘米粉,开始揉面团,中途不断地根据面团的湿度添加适量的粘米粉,增加面团韧劲。将面粉和好后,用木棍将面擀压型,再用刀切成小条小条状备用。
一碗好吃的刀麻切当然少不了精心调制的汤料。先将切碎的蒜泥、豆豉放进油锅里“爆香”,随后加入虾米、瑶柱等配料,再将排骨放进去翻炒至表面金黄色,就加入适量的水熬制成“刀麻切”最精华的汤汁。
“在过年的时候,我们还会放入鸭肉进去炒,这样的汤汁更加的鲜甜。”等待汤汁烧开了,便放入切好的面条......15分钟后,一碗热腾腾,香喷喷的“刀麻切”就完成了,刚出锅的“刀麻切”汤汁浓郁、口感劲道,不仅美味,还饱腹感十足。
“现在年轻人都宁愿在外面买来吃,也不愿意动手做。”黄阿姨表示,自己都会把这门50多年的手艺教年轻一代,因为这是客家人每逢过节都需要做的一道美食,不想失去传承。(赖文诗)
知多D:
盂兰节:拜祭土地神祈求丰年顺
农历七月十四为民间的“盂兰节”。
据传,“盂兰节”原意是敬贺和感恩的意思,最起源是公元前五世纪的印度。佛经《枷蓝经》中有这段记载:佛祖座下神通力最强的弟子——木莲,他的母亲生前作恶太多,死后堕入阿鼻无间地狱,受无间苦。木莲虽然神通力最强,却始终要看着母亲受苦,无能为力,便求助佛祖。佛祖指示要在七月十五这一天,让木莲宴请十方僧侣斋食,等十方僧侣为木莲的母亲诵经超度,也为骚扰木莲母亲的冤魂超度,让木莲母亲可以得到安宁。因为七月十五接近收获的季节,最重要也是一年中既不热也不冷的时候,所以最适合超度游离的冤魂。
后世便跟相仿效,统统在七月十五这一天斋宴十方僧侣,希望自己的先祖死后得到超度安宁。这个故事和习俗自达摩先师传到中国。中国人却出奇地想到,与其请僧侣斋食,倒不如把供品供奉那些缠绕先祖的冤魂。慢慢地,七月十五的“盂兰节”经中国人改变为七月十四的鬼节。在这一天,每家每户都摆开供品,祭祀祖先,也供奉附近的冤魂,希望家宅和顺,先祖安宁。
而樟木头客家人不同。在樟木头,从清代至上世纪80年代,在农历七月十四“盂兰节”这天,樟木头客家人均以拜祭土地神来过“盂兰节”,祈求风调雨顺、农业丰收。(资料源于《民间樟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