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囊团支招,超100名全国高校专家助力“科技顺德”发展

南方+ 记者

8月23日至25日,“2018百所高校创新人才顺德行”活动举行,来自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全国66所高校和3所科研机构的107名院系领导、教授、学科带头人齐聚顺德,与美的、海信科龙等30多家企业,开展精准对接、交流,促进项目合作和人才引进。

这是顺德连续第四年举行百所高校创新人才看顺德活动,去年的活动推动20多名博士到顺德工作。与往届相比,今年的活动以“强化创新驱动,建设科技顺德”为主题,深入挖掘顺德企业急需的顶尖院校专家资源,着眼于汇集更多技术创新、产业开拓的引领者,以企业与专家点对点深入对接为主,期望将企业与在业内有知名度和影响力的专家连接起来,打造一座高校和企业之间的人才桥梁,破解企业发展瓶颈,为企业输送高端人才,激发实体经济创新创业活力。

专家团队走进海信科龙进行项目和合作对接。

深耕企业需求 

聚焦高端人才培养“源头”

当前,顺德区委区政府将“强化创新驱动,建设科技顺德”放在了首要位置,大力营造温暖如家的引才用才留才优良环境,通过全面构建多层次全产业人才新体系、以市场为主导的人才评价体系、网格化的人才服务体系、部门统筹协作的人才引进工作体系、高校研究生院集群体系,以实实在在的工作举措打造最优人才生态圈。

为使活动真正满足顺德产业和城市发展需求,本次活动从今年5月开始筹备和发动。顺德区民政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联合区人才发展服务中心到十大镇街开展座谈调研,指定各镇街定点联系负责人全程跟进,通过企业座谈、重点访谈、发放人才需求表格等多种方式,摸清企业的人才项目需求,并对其进行归纳整理、分类,制定周密的活动方案。

经过对十个镇街134家企业的需求调研,活动确定35家企业,68项合作需求,70所目标高校。根据顺德项目及人才需求调研结果,本次活动携手美的、海信科龙、万家乐、大自然家居、联塑、申菱、格兰仕等30多家顺德知名企业,提供了60多个合作项目,主要面向广东、湖南、湖北、东北、北京等理工类院校。经过顺德企业确定项目、对高校专家定向选择和邀约等环节,最终确定66所高校和3所科研机构的107位专家参加本次活动。

参会专家的研究领域涵盖材料科学、电气工程、工业设计、化学化工等10多个专业,大部分是高校学术带头人、系主任、学院院长等等重磅级专家,正是培养和造就高端人才的“源头”。

顺德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孙向阳对专家学者的到来表示欢迎,他介绍顺德正在制定顺的科技人才队伍建设领跑计划,今后顺德人才工作的方向要更加符合知识经济时代的需求,要实现产业和科技对接,企业家和理工人才、创新项目对接,创新和年轻人才对接,同时除了给予政策优惠,更要构建党委政府、群众组织、社会团队共建共享的人才工作格局,推动人才在顺德有更长远的发展。

面对面对接 

推动校企长效合作

顺德希望通过活动,不仅打通优质企业与高校院系、专家的联系通道,建立校企之间长效合作沟通机制,更能有效地推动高校科技成果的转移转化。同时,这也是双方探索以地方为依托的创业创新服务模式,结合创新驱动发展的新需求,引入高校创新人才、项目资源,促进校企互动、校地联动的重要尝试。

海信科龙集团组织企业内部各个专家团队,准备了充分的前期工作做好这次对接活动。

为此,本次活动减少形式性环节,将专家专业和企业需求匹配,按企业分组,由企业负责人带队,重在实地考察,研讨交流、探讨合作。并增加个性化设计,随时跟进专家需求,单独安排对接。

务实的方式受到了企业的欢迎。海信科龙集团对本次活动十分重视,组织企业内部各个专家团队,准备了充分的前期工作做好这次对接活动。“这次活动的专家队伍学科门类非常齐全,为此我们准备了十多个门类的对接课题,包括材料、噪音振动、传热导热技术、保鲜技术、新材料等等,邀请了13为博导专家和教授到企业来进行面对面对接。”海信家电研发中心结构研发部副总经理职东宁说,这些高校博导、学科带头人的背后是强大的人才资源,企业既希望能找到可以快速进入应用阶段的项目技术,了解未知的前沿信息和技术信息,更期待对接后能吸引人才队伍扎根企业,成为企业创新的内部动力源。

哈尔滨工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副教授张鹏也认为,通过搭建对接平台,有利于提升产学研成果转化效率。“影响高校科研成果产业化的因素很多,比如是否有企业需求、高校老师能否进一步将技术市场化以及政府支持等等,这是很系统的工程,需要多方面通力合作,因此通过活动搭建平台,集合之前所需要的力量在一起,比老师自己去找企业寻求合作效率提高很多。”张鹏说。

东华大学生物科技学院客座教授钟诚表示虽然是第一次来顺德,但已经深深感受顺德是很适合创业的地方,回到学校要呼吁学生学习顺德精神和创业作为,到顺德来发展。

专家团队正在海信科龙集团实地参观考察。

引进科技中介服务 

创新合作模式

事实上,高校和产业的合作并非一蹴而就。传统上的高校成果转化链条,往往是“高校先有技术成果——高校服务部门对接企业进入产业视野——实验室里的成果变成产品和服务”。随着产业技术高度复杂化,几乎所有技术产品生命周期都在缩短。比如最新型号的手机,一年后可能就因技术参数落后被淘汰。这背后,是技术迭代速度不断提升。这也意味着,高校成果转化的传统合作模型,必须发生变化。

上海交通大学先进产业技术研究院战略研究部主任张志刚曾多次为上海交大和顺德企业之间牵桥搭线,也有学生毕业后选择到顺德工作生活。“顺德是每位老师选择的战场。”他认为,顺德是有雄厚的产业基础和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也是全国少有的能将生活和事业做到平衡的城市。

但他同时表示,高校和企业对接就像一次相亲,但产学研是极其复杂的过程,过去的合作方式可能更多熟人社会引起的偶发合作机会,这次活动相当进行集体相亲,虽然比之前更进一步,更接下来如何反复交往达到“成家立业”的结果,还需要更加常态化的长效服务机制。

张志刚认为,在校企合作过程中,碰到最大的问题是老师和企业的期望值很难匹配,很多中间环节需要技术经理人帮助解决,目前顺德还比较缺乏这个比企业更加了解高校,比高校更加了解企业的群体,未来应该大力引进科技中介服务,支撑产学研长久发展。

在这方面,大良街道在顺德先走一步。2016年,大良出台《大良街鼓励道中介服务机构服务地方经济实施办法》,这是顺德区第一份关于鼓励中介服务地方经济的扶持办法,办法自实施以来政策效果显著,去年共奖励相关中介服务机构近1000万元。

大良街道办今年对实施办法进行修订,增加了中介机构引入私募投资基金、高层次产业人才落户以及企业设立重点实验室三项资金扶持内容,旨在进一步深化大良街道的科技、金融以及产业发展,吸纳更多优秀产业人才在大良聚集,优化产学研对接,促进地方经济发展。”该街道经促局相关负责人指出,大良街道办重视社会中介服务机构力量,希望发挥社会力量,创新政府服务。

【文/图】蒋晓敏

编辑 刘丹萍
加载全文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热门评论
快来抢沙发

    继续阅读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