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莞市桥头镇,至今仍错落有致地散布着许多风格各异的古墟,据桥头老作家莫树材考证,桥头镇自清朝以来曾有过“五墟一市”:义和墟,庙冈墟,长和墟,新墟,中和墟和东桥市,是当时东莞、惠阳、博罗三县农副产品、商贸行为的集散地。其中,桥头镇的东江村就有两个墟市。
话说东江村,前称“东岸村”,在人民公社化之后,东岸与其他村一样改称大队叫东江大队,改革开放以后为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又将东江大队改名为东江村。于是,人们一说东岸,其实就是东江的东岸,这里士地肥沃,只要勤快,便不愁两餐,是块不错的宝地,因此也吸引了外地人不辞劳苦、长途跋涉,到此谋生。
另一种说法是东岸位于惠阳、东莞、博罗三地的交界处,远离官府的管制,很多外姓人为逃难、躲债而来到这里,久而久之,这里就聚集了十九个姓氏的人家在这里定居。又因这里是东江边,运输方便,人们聚水而居,附近一带过去曾流传这样一句话:东走西走,不如走到东岸海口。这样便利的交通条件,也让两个“墟 市”应运而生。
一村两墟,这在广东农村,也是闻所未闻的。如今两个墟市仍在,不妨去感受下旧时的情怀。
长和墟
长和墟,即人们所说的旧墟,据桥头老作家莫树材考证:长和墟建于康乾盛世,是东岸村第一个墟市,也称旧墟。
长和墟墟市南、北各有一个墟门,守护着灰砂长街和青砖店铺,岁月的风风雨雨令墟柱光剩下“杉骨”,但仍顽强地支撑着长和墟厚重的历史,让人们怀旧。长和墟铺面的青砖特别厚大,是如今红砖的2倍。
走进长和墟可见,大概是多年没有人来这里趁墟的缘故,虽墟门依旧,但也难掩其衰落景象。
举目望去,一片荒芜,杂草丛生,数间泥砖屋的瓦面摇摇欲坠、满目疮痍,有些已是断壁残垣,青苔密布。
新墟
新墟,就在东江大堤脚下,建于20世纪初叶,也是骑楼建筑,只是较为简单,楼矮街细,大大小小的骑楼蜿蜒其中。
新墟与博罗永平交界,隔江相望,内有牛行、茶楼、米铺等,过去十分繁荣,如今还可在骑楼斑驳的门面上看到当年繁盛时期的招牌:“义昌号”“祥福居”“广茂生”“原和号”等。
走进新墟,可见青砖青瓦、仿古门窗、麻石路,很容易让人产生“时光倒流”、仿佛置身清末民初的感觉。
如今的新墟已变成了废墟,究其原因,按村民的话说,大概是因为随着时代的发展,公私合营的原因了。
【记者】朱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