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园畔,东江旁,古韵犹存明德堂。小巷深,晨光照,朗朗书声随歌唱。”这是莞城阮涌小学校歌《阮小晨光》的歌词。不久前,校歌刚刚经过完善。在8月26日阮涌小学115年校庆活动当天,这首既具古韵又有朝气的歌曲,将与校友们的欢乐和感动一起充盈整座校园。
回眸百年,联结记忆
莞城阮涌小学,始于1903年8月在水北林氏宗祠建立的县立第三小学堂。走过115年风风雨雨,阮涌小学如今成为东莞历史最悠久的小学,百年来伫立于莞城城外原址,见证着老城兴替,培养出一代代莘莘学子。
8月3日,经过半年的筹备,“育人共济,百年同舟——阮涌小学建校115周年校庆主题展”开展。展览邀请校友、城市设计师尹烨敏与团队见筑社联合阮涌小学合力打造,重新梳理学校与街区的历史变迁与关系。阮涌小学校长刘泉先坦言,举办本次展览,其中一项主要工作就是梳理学校百余年发展历程,补足校史方面的缺失。
为了尽可能地还原学校历史面貌,尹烨敏及其团队历时半年,四处收集史料、信息,做了大量梳理、整合工作,并向本土史学专家杨宝霖请教,最终完成了学校历史时间轴的梳理。基于大量研究建立起来的时间轴通过影像、图文等多种方式结合,展现着百年来国家及东莞的重大教育历史事件,以及阮涌小学的发展进程信息。“我们希望通过介绍这些人文环境、时代背景,能够让校友们为曾在这所学校就读、拥有这段历史而感到自豪。”尹烨敏说。
除此之外,学校从筹备校庆活动开始,就面向广大校友,征集学校各个时期的校史资料,组成“阮小旧物展”,还通过对往届教师与校友进行访谈,以口述影像“阮涌人讲阮涌事”的形式展现当年学校的样貌。1948年,学校现存最早的一张合照;1950年,学校现存最早的一块校徽;泛黄的成绩单、年画般的“三好”学生奖状、繁体竖版的民国老课本……历史在这次百年回眸下变得连贯、丰富、立体起来。
师生回流,献礼母校
据了解,自1965年之后,阮涌小学再未举办校庆活动。几十年间,校友们散落在天涯海角。经过距离的考验和岁月的沉淀,校友们的感情越发显得醇厚,因本次校庆而得以凝聚。
在校庆筹备期间,共有数千名校友回来母校,年龄最大的校友为94岁、教职工有97岁。对此,刘泉先不无感慨:“我们看到白发苍苍的老人家回到学校后,意外地碰见当年的小伙伴,激动得泪流满面。”许多老校友感激母校,创造了一个让他们在有生之年与小学同学相聚的机会。
重返母校的同时,校友们为了迎接校庆日的到来,也纷纷各尽其力。除了捐献校史资料外,校友们还为母校捐献书画、撰写回忆录,作品在校庆展览“校友书画展”“学校百年历史展长廊”“情系阮小——讲述我与学校的故事”书籍中均有所展示。其中不乏有港澳台、海外的校友远道而来,为母校献礼。7月19日,61届校友邓治权专程从美国赶来,带来他为母校所绘的巨幅国画作品《硕果满园》。该作品经装裱,悬挂于学校会议室中。
此外,从2月26日起,校庆还针对在校师生启动了“向115周年庆献礼”的一系列献礼活动。活动贯穿于日常教学之中,让师生、家长在活动中对学校产生更深刻的了解,“厚德乐学”的校训也由此在学生们的心底生根。
除了在校庆展览中,可以看见在校师生共同创作的精彩作品,学生们还在各类比赛中屡获佳绩,作为给母校的礼物。在前不久刚刚结束的第五届东莞市合唱节中,阮涌小学星光合唱团荣获小学组合唱金奖和优秀组织奖。学校篮球队、乒乓球队也为母校摘得莞城区小学体育比赛的冠军荣誉。
“桃李满天下,绿野追唐裴。”百年来,阮涌小学培养出不少出类拔萃的人才,校友们在各个领域结出的累累硕果是对母校教育最好的鼓舞。“笔墨春秋”展览中,囊括了许多校友和教师的笔墨力作;“时代音符”主题下,则分别表达着几位身份为艺术家、设计师、导演、动漫创作者的年轻校友们的时代审美。值得一提的是,年届82岁的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前院长李衍达专门为母校录制祝福视频。李衍达在视频中祝福学生们“学习好、身体好、玩得好”,话语温暖人心。
溯源出新,活化老城
“百年回眸,一涌兴衰,沉淀着千年古城的道德文章与经纬人事;三里阡陌,见证着两隅商埠的物换星移与沧海桑田。”在校庆展览历史变迁动画部分“百年同舟”中,介绍了唐至德二年,东莞县治迁至莞城“到涌”。“到涌”“阮涌”“新涌”“脉沥洲”等河流,汇成重要线性脉络,推动了后来商街和十二坊的兴起,并进一步促进了区域崇文兴教的风尚。“阮涌小学”便是以河流命名的学校。
如今,莞城作为城市历史原点,依旧保持着其深厚的文化底蕴。振华路、雀仔街、东方红照相馆、可园等为市民所熟知的古城地标至今仍与阮涌小学同呼吸,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文化气韵。在尹烨敏看来,这不仅仅是一次校庆,更是一个给老城注入活力的契机:“我们可以通过一次活动去点燃一座城市,对城市的保育活化产生一些新的思考。”
借着百年校庆的契机,阮涌小学仿佛成为一艘大船,满载着校友和市民重温这座城市的历史源流和日新月异。8月26日,阮涌小学将在校庆仪式上,启用融合了莞城文化特色的新校徽和校歌,并分为8个区域,开展23项活动。除了跳飞机、铁环走阮小等趣味怀旧游戏之外,还特别设置了“行走历史街区”“莞城花灯”“中秋灯笼”“老莞城美食”等特色活动,以学校为起点,串联起古城文化。
今年7月,莞城文化服务中心组建了一支文化遗产志愿讲解员队伍,队伍的学生组就是由莞城阮涌小学的30名学生组成。这群“小小讲解员”经过专业训练,带领阮涌校友及其他嘉宾穿梭于莞城历史文化街区,讲解起来游刃有余,毫不含糊。孩子们在学习中了解这座城市,也在传播中成为了老城的“代言人”。
“115年校庆”背后的历史、童真、趣味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目光,莞城的文化自信也由此投射出她的光芒。尹烨敏认为,莞城情怀应该在年轻人的心中播下种子:“年轻人不是‘不喜欢’历史,而是‘不知道’。我们可以换一种新的、特别的、有趣的方式讲述历史,让他们接受、关注。”这在市民小朱身上得到了体现。小朱有一个毕业于阮涌小学的同事,她从朋友圈刷到了同事坐在学校为校庆搭建的“老教室”场景里拍摄的照片,并在同事的推荐下,点进学校的全景漫游链接,观看校园环境和周边街景。“形式新颖,感觉很有看点。有机会的话也想去莞城老街走走、看一看。”
【撰文】肖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