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5日当晚,纪录片《天空中的记忆》在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举行观影会,这是该影片在公众面前首次放映。该片出品方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宣布,本片将报名参与2018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金红棉评优。80多年前,日寇侵华,中华民族陷入危难。在民族国家陷入危难之际,年轻的中国空军,毅然决然地驾驶飞机冲上云霄,与日寇顽强搏斗,用生命和鲜血捍卫了中国的领空和中华民族的尊严。在80多年后的今天,为寻找抗战历史,寻回最初的记忆,弘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人开启了一段追寻抗日空军先烈足迹的旅程。
南都见报版面
视频:抗日战场的非常故事
从去年4月开始,《天空中的记忆》的摄制组跟随博物馆人的步伐,历时一年多,足迹踏遍南京、广州、江门、台山等地,对话抗日空军后人,并记录下博物馆人策划“志在冲天——中国空军的抗战记忆”展览的整个历程。
纪录片的被访者,包括空军名将胡锦雅之子胡振鸿,空军抗日英烈姚元恺之女、广州市原副市长姚蓉宾,旅美画家、“军史画家”梁又铭之子梁政均,空军诗人陈海天之子陈杰禹,空军抗日英烈梁鸿云之女梁孟霞,空军抗日英烈何启昭之女何慧莲,空军抗日英烈袁宗祺之子袁友仁以及广东华侨空军的家乡后人等。
《天空中的记忆》海报
亮点:博物馆拍纪录片,想让展览“活起来”
出品方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党支部书记罗松介绍说,该纪录片的诞生,源于“志在冲天——中国空军的抗战记忆”展览,可以说纪录片是对展览在时空上、内容上的延伸,让展览走出了博物馆,传播范围更为广阔,让更多公众了解这一段中国空军男儿在天空中英勇征战的历史,真正做到让展览“活起来”。
纪录片导演丁澄表示,《天空中的记忆》是对历史题材纪录片的突破,该影片不是单纯地去追溯一段抗战空军的历史,而是把立足点放在了当下,现时还建在的抗日空军英烈的后人身上,他们大多已是七八十岁的老人,他们跟随着大时代走过了质朴而漫长的人生。
丁澄说:当以个人生活史的角度关照大时代,我们看到的就不仅仅是浪漫主义家国情怀。抗日空军后人,经历了时代的风雨,也见证了改革开放四十年的辉煌,他们的个人命运与家国相连,而深埋在他们骨子里的那种为民族、为国家的精神,恰与父辈相系,他们也正是以这样的方式与父辈展开对话。
纪录片导演丁澄
难点:将英雄的浪漫主义“外衣”脱去
抗战历史被写成了书,很大部分被书面化与文学化。丁澄认为,影片拍摄的最大难点在于,如何将这一层浪漫主义外衣脱去。“同一个战斗故事,已经被写成文字、拍成电影记录下来,大家讲述时候都是比较一致的。但我想表达出战争的惨烈究竟达到何种程度。一个家庭里,两三个月以内,所有的亲人都走了,生者所面临的困境。”
丁澄表示,从这部影片里你会看到,英雄跟普通人没什么两样。他们一样要生活,一样要照顾孩子,一样要给孩子们换尿布。让观众了解到更加立体、真实的英雄形象。
历史题材影片对年轻观众有吸引力吗?丁澄表示,这部影片对年轻观众来说正合适:“片里的这群年轻人去世的时候平均年龄只有23岁,正值人生最美好的青春年华,却为了家国情怀献出生命。现在的年轻人很多时候缺少一种自我的驱动力,这部电影可以让你知道,一个人的人生该怎么过会是更好的选择。如今我们的国家强盛了,但反观历史,我们在这个时代依然需要保持这种革命精神,为国家、民族贡献自己的力量。”
跨越时空的对话
姚蓉宾
父亲走的那一天
清早
他把我抱在怀里
喂我吃鸡蛋
还问我生不生爸爸气了
空军抗日英烈姚元恺之女,广州原副市长姚蓉宾回忆父亲道,“父亲走的那一天,清早,他把我抱在怀里,喂我吃鸡蛋,还问我生不生爸爸气了,这些好像我都记得很清楚,那就是最后的一面了。我的舅舅一直都不愿意结婚,他说害怕别人做寡妇。但我妈妈始终想不通的是,他既然自己都这样,为什么却要把自己的妹妹介绍给他最好的战友,结果还是这样一个命运。中间隔了大概五年多吧,舅舅牺牲的时候是23岁,我父亲出事的时候是29岁。”
姚元恺与大舅子
其父亲姚元恺,生于1914年,中央航空学校第四期毕业。1943年10月18日,姚元恺由兰州驾嵩山号飞机飞赴成都,因机件失灵迫降川甘边界山区失踪。
父亲的这种精神一直激励着姚蓉宾,她说,“我是学热能动力的,到了开发区以后,我就提出来要建电厂,干得挺起劲的,也很累。后来当了副市长,这是我家里人完全想不到的,我从来也没有往这上面想,因为我只想本本分分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
她笑道,“说起来挺有意思的,我的家公也是革命烈士,他是中共地下党员,我们这代人啊,我觉得还是有很多革命英雄主义的情愫,当时我知道(丈夫)的父亲很了不起,所以我跟他(丈夫)说,我跟你好主要是看在你父亲的分上。”
胡振鸿
胡振鸿展示父亲的飞行证
父亲说
中国一定会强大的
所以我从1981年开始
就回到中国经商
空军名将胡锦雅之子胡振鸿是一名商人,他回忆道,“父亲说在美国那边,不停听到孙中山先生宣传航空救国的问题,他已经有一个心声就是从军,他想回来为中国做一点事。”
其父亲胡锦雅(1894~1975),广东开平人,少年赴美国。1919年8月胡锦雅考入美国加州板地飞行学校学习飞行,毕业后回国投身民主革命战斗,参加了中国第一架国产军用飞机“乐士文”号的制造,成为中国近代革命空军以及广东民航的先驱之一。
胡振鸿说,“父亲说,中国一定会强大的。所以我从1981年开始,就回到中国经商,因为当时中国是很需要华侨回来投资。三十多年后,看到了如今的中国,真的是不可思议。我对中国,我也尽了我做中国人的能力。”
何慧莲
有时候我们会怪妈妈
你千不找万不找
要找爸爸这种
职业那么危险的
空军抗日英烈何启昭之女何慧莲回忆父亲道,“我父亲在很多人心目中是白马王子,我妈妈是属于很文静的,他们一个是广东人,一个是上海人,生活习惯完全不一样,他们走到一起来,这就是缘分。所以有时候我们会怪妈妈,你千不找万不找,要找爸爸这种职业那么危险的,但我妈妈说这是他的志向,他牺牲在自己的理想之中,这可能就是一种幸福,我们也同意这个观点了。”
其父何启昭,1911年出生于香港,家境富裕。1929年,何启昭怀抱“航空救国”的梦想,投考广东航空学校,成为第四期学员。他在毕业同学录中写道:愿做怒号狂呼的飓风,吹尽故国的耻辱嘲讽。
何慧莲说,“我去到哪个单位都很努力,每一步都踏踏实实去做,我把点点滴滴的东西都看成是父母对我的教诲。人生实现梦想,这是一个灿烂的过程,这个过程我很重视,我也为自己叫好。”
编辑:江英
记者
许晓蕾采编指挥中心记者
版权声明
本作品著作权归南方都市报社所有,如需使用需经书面授权。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020-83002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