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年企业家访谈录②从小小作坊到酱料王国,李锦记靠什么“保鲜”百年?

南方产业观察
+ 订阅

改革,激活了市场的活力;开放,开启走向世界的进程。大潮涌珠江。得改革开放风气之先的广东,以勇于创新的精神,形成了富有竞争活力的市场化机制,涌现了一批敢为人先、屹立潮头的时代先锋,培育了一批具有市场意识、国际眼光的企业和企业家。

伫立新时代,开启新征程。那些曾经引领了无数次“率先”、创造了无数个“第一”的市场弄潮儿们,面对新的市场竞争新的发展挑战,要如何实现自我突破自我超越,重新出发再创辉煌?

值此改革开放40年之际,南方日报推出“市场的力量——改革开放40年企业家访谈录”全媒体系列报道。请跟随我们的记者,走进市场,走入企业,与企业家们面对面,倾听那些激荡的历史回响和澎湃的未来展望。



(点击观看视频)

有华人的地方就有李锦记、蚝油和蒸鱼豉油的“开山鼻祖”……说起李锦记,相信很多人都不陌生。始创于1888年的李锦记,堪称调味品市场“元老级”品牌,拥有“亚洲第一食品品牌”的美誉。

站在李锦记集团香港总部北望,便是辽阔的中国大陆疆域。李锦记起步于广东,先后迁往澳门和香港,在改革开放后重归故土获得飞跃发展,在行业内创下多个“第一”:首次进入太空的中国酱料品牌;首家以零缺陷通过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审核的中国食品企业;首家最全面运用SAP系统管理的调味品企业,真正做到了“从田间到餐桌”的全过程控制……

(南方日报记者走进李锦记酱料集团总部)

130年来,李锦记从原来只有蚝油和虾酱的渔村小作坊,发展到有蚝油、酱油、辣椒酱、方便酱及XO酱等220多款产品,远销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酱料王国,在欧美、东南亚,甚至在地图上很难找到的一些岛国,都有李锦记的产品在销售。近日在接受南方日报记者采访时,李锦记酱料集团主席李惠中对未来充满憧憬:“李锦记的使命是在全球发扬中华优秀饮食文化,市场目标是做到世界第一!”

李锦记酱料集团主席李惠中为南方日报记者介绍李锦记系列产品。

“要成就一番大事业,必须要回到中国内地去”

早在1888年,李锦记的创始人李锦裳在广东珠海南水发明蚝油,并创立李锦记。1932年,李锦记将总部迁至香港,同时拓展海外市场。

1978年,在中国内地实行改革开放的消息传到香港之时,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当时李锦记家族的第三代李文达已执掌家业。在李文达看来,诞生在广东珠海的李锦记“要成就一番大事业,必须要回到中国内地去。”

通过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等途径,李锦记的产品逐渐进入到内地市场。然而,这些精心挑选的酱料进入内地市场后,并没有获得预期的效果。原因主要是两方面:第一,产品比较贵,有消费意愿并买得起产品的人群还不够大;第二,大陆和香港的生活方式有很大的差异,大陆的菜式相对比较传统,即使是在餐馆中,蚝油等李锦记的名牌酱料都不是烹调中的必需品。

在李锦记香港公司的展厅内摆放着早年生产蚝油的工具。

虽然“遇冷”,但李文达非但没有失去对内地市场的信心,反而决定先在内地建一个生产基地,同时再培育市场,等待着它慢慢成熟。1993年,李锦记的广州黄埔厂房正式开始运营;1995年,福建福州厂竣工,迅即投入生产,同年,为了有更大的空间去生产多种酱料,李锦记开始在广东新会筹建新的、更大的生产基地。黄埔和新会工厂的相继运行,一方面实现了李锦记产品在中国内地的本土化生产,大幅降低了产品价格,让更多的消费者买得起;另外一方面,因为生产基地更加贴近客户,使得李锦记更加了解内地市场特性,并迅速提高了品牌在内地的知名度。

内地两大生产基地的启用,为李锦记的快速发展插上了翅膀。此后,李锦记在中国内地的市场占有率和品牌影响力逐年提升。目前,庞大的内地市场已经替代美洲占据李锦记全球市场的最大份额。

“当时,很多企业只是把内地作为生产基地,产品还是供应海外市场,但李锦记一早定下的策略就是要让产品进入内地市场。”作为李锦记第四代后人的李惠中,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学成回港,随即加入李锦记协助父亲李文达管理酱料业务,在他看来,“回顾最近几十年的发展,李锦记所迈出的每一步、所获得的每一份辉煌成绩,都与改革开放所带来的一系列发展机遇密不可分。”

随着中国不断融入世界,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背着行囊、游走世界,大家会发现,李锦记几乎无处不在。无论是在华人聚集的唐人街,还是在同属东方文化的酱油大国日本,甚至在饮食文化历史悠久的法国,到处都有李锦记的产品和广告。

2012年6月23日,神舟九号航天员在天宫一号空间站进午餐,其画面通过中央电视台的转播传遍了全世界。航天员所吃的调味品就是由李锦记酱料集团特别设计、开发和供应的,由此,李锦记实现了“无人的地方都有李锦记的产品”的新目标。

“老”品牌能否持续焕发新活力?

在清华大学宁向东教授所著的《家族精神:李锦记传承百年的力量》一书中写道,优秀企业除了它的基因之外,一个时代所能提供的种种机缘,也是它得以出类拔萃的重要理由。李锦记从一个小小酱料作坊起步,能够成为今天这样一个令人钦佩的企业,很大程度上应该在于中国大陆改革开放政策所提供的历史机遇,在于这个家族勇于抓到这个机遇,踏上中国经济发展的轨道。

经过数十年的深耕,李锦记产品在中国内地早已成为脍炙人口的知名品牌。改革开放之初在中国内地“遇冷”的情景,早已不复存在。随着《“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发布,以及消费不断升级下消费者需求的改变,在新的历史时期,李锦记又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面对新的消费趋势和行业竞争,传承了百年的老字号李锦记,能够一直“保鲜”下去吗?对此,李惠中表示:“作为一家有着百年历史的民族品牌,李锦记时刻保持与时俱进。在李锦记没有守业,只有不断创业。李锦记在传承的同时,保持永远创业的精神,在坚守质量百分百的基础上,不断围绕市场消费变化创造更多对味产品,满足人们的各种口味需求。”

顶着“蚝油发明者”光环的李锦记,并没有固步自封,而是不断了解消费者的需求和时代的改变,先后创新推出了李锦记蒸鱼豉油、李锦记XO酱、李锦记豉油鸡汁等经典产品。而围绕着酱油,李锦记开发出了一系列产品,包括精选生抽、草菇老抽、蒸鱼鼓油等。今年7月,李锦记推出了主打“0添加”的醇酿米醋、醇酿陈醋、醇酿香醋等系列新品,正式宣告进军食醋市场。这些创新举措不仅让消费者有了更多口味选择,同时也让李锦记在保持百年品牌厚度的同时,又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葆有旺盛的生命力。

对话

李锦记酱料集团主席李惠中:让中国味道飘香世界

李锦记酱料集团主席李惠中。

南方日报:调味品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市场竞争也十分激烈,其中的百年品牌并不多见。是什么让李锦记能在130年间经久不衰?

李惠中:李锦记的核心价值观里有一条“永远创业精神”,它时刻提示李锦记在品牌和产品上要与时俱进。从1888年创立至今,李锦记始终秉承“永远创业精神”,在传承卓越品质的同时,从未停止过创新的步伐。

产品品质是食品企业的生命线,李锦记之所以能够得到消费者的青睐,还得益于李锦记始终将食品安全放在首位。在李锦记,有一个人尽皆知、且看似不符合算数原理的公式:100-1=0,这是李锦记特有的百年鲜味方程式。意思是做100件事,就算只有一件做错了,也等于白做。

南方日报记者对话李锦记酱料集团主席李惠中。

南方日报:如今消费者越来越注重健康,在产品研发、新品推出等方面,李锦记是如何满足消费者的健康消费新需求的?

李惠中:在食品安全、健康营养大趋势下,李锦记引进了先进的工艺设备,提高效能,保证品质,更围绕市场需求推出了一系列新产品。近年来,李锦记一直致力于打造薄盐生抽、薄盐醇味鲜、零添加醇味鲜、有机醇味鲜等健康酱油系列产品,旨在响应国家政策、顺应消费趋势,在保障产品品质的同时,让消费者吃出美味、吃出营养、吃出健康。

李锦记的产品创新不只是停留在蚝油与酱油领域,为了满足当今人们对安全、健康、美味和方便的多重需求,我们还推出了焙煎芝麻、芥末芝麻和千岛风味三种口味的沙拉汁、多款主打“0添加”的食醋新品,以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未来,李锦记将不断与时俱进,让李锦记在满足消费者口味需求的同时,也一并奉上满载中国特色的文化大餐,让中国味道香飘世界。

南方日报:能否跟我们分享下李锦记“思利及人”的企业核心价值观?

李惠中:李锦记百年传承的基石,就是来自于“思利及人”这一企业核心价值观。“思利”必须要“及他人”,造福社会、共享成果就是李锦记刻在企业血脉里的公益精神。“思利及人”强调的是要“惠及更多的人”,做事先思考如何有利于我们大家。“思利及人”包含“直升机思维”、“换位思考”、“关注对方感受”这三个要素,意思是做事要有直升机思维,全局思考,站在发展的角度考虑整体的利益,同时要学会换位思考,关注对方感受,设身处地地从对方的角度来考虑。


【采写】赵兵辉 郑洁琳

【摄影摄像】马华

【视频制作】郑洁琳

【策划】陈韩晖 罗彦军

【统筹】程鹏 李啸啸

(长按二维码,订阅“创业纪”南方号)

南方日报报道页面链接 百年“酱料王国”,有啥“保鲜”秘诀?

编辑 马华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