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火计划”最大规模博士团闭团,37名博士给惠州留下什么?

南方+ 记者

今天(8月23日)上午,2018年“蓝火计划”博士生工作团惠州分团闭团仪式在仲恺高新区科融创业大厦举行。来自全国23所高校的37名博士研究生,已经完成了在23家惠州企业的驻点科技服务工作,获得企业普遍赞誉。

“更为关键的是,通过这次活动,校企之间、校校之间、校地之间建立了长效的合作模式,带给企业不一样的新鲜血液,为发挥高校和企业的积极性,扎实有效推进校地、校企产学研合作工作带来了新的思考和探索。”TCL电子科技控股有限公司招聘经理秦晓娟表示。

博士团团长、来自武汉大学的博士黄鹏。

惠州亿纬锂能股份有限公司此次将有4名博士生加入,是这一批企业中获得博士生最多的。该公司研究院助理黄梅告诉记者,这4名博士不仅为公司在具体项目的研发方面提供了帮助,更重要的是,为公司和高校之间的联系搭建了桥梁。“与高校的深入联系合作,可以一定程度上弥补公司在研发力量和研发设备上的不足,为我们企业开展科技攻关提供更为长久的帮助。当然,我们企业在高校高校成果转化方面,也可为他们提供平台,可谓是合作双赢。”她说。

来自四川大学的博士王旭。

将继续开展为期11个月跟踪服务

据了解,2009年启动的“蓝火计划”,是教育部为加快高校创新科技成果向社会转移转化实施的一项重大产学研行动计划,组建“蓝火计划”博士生工作团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今年“蓝火计划”博士生工作团将在惠州等全国7个城市开展。惠州不仅继2017年之后,第二次迎来“蓝火计划”博士生工作团的科技服务,37名博士派驻23家企业的规模也是7个城市的“博士团”中最大的。

记者在名单中看到,这批博士来自武汉大学、厦门大学、华南理工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天津大学、重庆大学、东南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21所名校,共有TCL王牌电器、TCL瑞智制冷设备、德赛电池、德赛西威、亿纬锂能、九联科技、索尼精密部件等23家知名企业参与本次行动,每家企业得到1~4名博士生的优质科技服务。他们的集中派驻时间为一个月,服务周期则长达一年。

记者在闭团仪式上了解到,在惠州的这一个月里,博士生工作团的37名博士与服务企业在“政、产、学、研、用”领域无缝对接,共梳理分析企业技术需求和难题68项,提出企业生产工艺优化方案47个,开展专业知识培训讲座35次,撰写调研报告37份,开展各类科研试验19次,累计考察服务企业143人次,有效助推了企业的科技创新。

“此次入驻惠州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通过对接全国一流高校,为企业的技术研发到创新提供支撑,促进了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衔接。通过蹲点服务、交叉走访、考察研讨、交流论坛、导师支持,取得了令人振奋的阶段性成果。” 博士团团长、来自武汉大学的黄鹏博士对南方日报记者表示,虽然为期一个月的入驻企业结束了,但是产学研融合的工作才刚刚开始,在接下来11个月的跟踪服务期里,博士团成员们将继续与企业深化合作,争取在校企、校地、校校合作中取得更多成果。

提效92%,提出抗菌性能研究……博士们做了这些事

博士生进企业,究竟碰撞出了哪些智慧的火花?

在惠州亿纬锂能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矿业大学的刘万英提供了改善锂离子电池电解液浸润性能的优化方案,将电池静置时间由原来的24小时缩短到2小时,很好地提高了生产效率。

上海交通大学的杨凌宇协助惠州华励医疗有限公司提出一种慢性伤口细菌生物膜模型建立及产品抗菌性能的研究方法。

在索尼精密部件(惠州)有限公司,大连海事大学的盛德尊提出了解决点胶机胶水拉丝、粘结、过早硬化的方案,为生产线自动化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解决方法。

在惠州清水湾生物材料有限公司,四川大学的王旭开展了特异性生物材料对污水中重金属的吸附过程探究以及微生物对重金属生物矿化过程与机制的分析,协助企业开展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优化运营规程,改善研发现状。

四川大学的喻伟闯协助惠州市锦好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发部电子工程师开展助听器旧产品改善升级、新产品设计研发等方面的工作,并与结构工程师就助听器腔体设计中的消除声短路、抑制声共振等进行探讨,并提出电路优化方案,还翻译相关英文资料10余份。

东南大学于芳为紫阳照科技有限公司提出了生产车间员工绩效考核优化方案,帮助拟定中高层管理者年终奖金分配方案,对公司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予以梳理、分析,并提出合理化建议,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公司车间的生产效率。

吉林大学的郭敏、天津大学吴武斌进驻惠州市绿之蓝再生科技有限公司后,分析了惠州市垃圾分类回收现状,整理并提出了解决垃圾分类回收的可行性方案,协助公司搭建垃圾分类回收网络平台,一定程度上帮助公司实现“互联网+”的回收模式。

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副主任刘红斌介绍,经过3年多的实践,博士生工作团对加强校地产学研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等都起到了重要作用,还探索打造出了具有中国高校特色的师徒创业圈,即学生在前台创业、教授团队在后台提供技术支撑的新模式,让高校智库支持经济、科技发展的效用不断放大。

【记者】王彪

【摄影】王昌辉

编辑 糜朝霞
加载全文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热门评论
快来抢沙发

    继续阅读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