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少了,空间大了...中国人的休闲行为有这些变化!

南方+ 记者

记者从中国旅游研究院获悉,《中国休闲发展年度报告2017—2018》于近日发布,该报告由中国旅游研究院组织专家团队编写,基于大规模居民休闲行为调查和长期系统研究,直观展现了2017年居民休闲行为、休闲城市竞争力特征,并就国民休闲发展提出了建议。

居民休闲时间减少 需多方面政策跟进

报告显示,我国居民休闲时间不断减少。2012年我国城镇和农村居民分别有1774小时和1766小时的休闲时间,到了2017年分别减少为1407小时和1441小时。与其他国家对比,德国居民年休闲时间为2190小时,我国居民年休闲时间总量仍有较大差距。

报告提出了导致居民休闲时间较少的两大原因。首先是工作和家务劳动时间挤占休闲时间。《劳动法》规定“劳动者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八小时、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四十四小时”,但事实上加班情况较为普遍。“996”工作制盛行,部分劳动者每周工作长达72小时。因此报告建议增强劳动者话语权,保障劳动者休息权利。报告还提到,我国学龄前教育和老年人长期护理体系尚不健全,很多劳动者需照顾老人和儿童,导致他们的休闲时间被进一步挤占。因此,报告还建议政府增加学前教育和长期护理公共服务供给,为居民腾出休闲时间。

第二方面原因是带薪年休假天数少。我国每年法定节假日为11天,与欧洲发达国家差距不大,但带薪年休假方面却有较大差距。我国职工可享受5至15天的带薪年休假,但全国的整体落实率仅为50%左右。因此,报告建议提高带薪年休假的落实率,在条件具备时,可研究增加法定带薪年休假天数。

报告还指出,我国居民节假日休闲存在过于集中的问题。由于带薪年休假落实率不高,多数职工依靠法定节假日来满足出游需求,已落实带薪年休假制度的单位中,大多数职工在暑期集中休假,这些都易使出游需求集中爆发。因此应当鼓励职工弹性休假,同时还应鼓励推行中小学春假秋假制度,为居民选择出游时间提供更多弹性空间。另外,报告还称我国法定节假日和带薪年休假存在碎片化的问题,碎片化休假制约了休闲质量提升。因此,应鼓励职工一次性休完假期,限制企业用报酬换取职工不休年假。

休闲空间拓展 十佳休闲城市脱颖而出

报告显示,2012至2017年间,城镇居民休闲空间范围不断扩大,远距离休闲(离家10公里以上)比重增加。2017年城镇居民周末、节假日远距离休闲比重分别为13.0%、37.1%,远程景区和郊野成为城镇居民的重要休闲空间。而农村居民的休闲空间则主要局限于家庭周边,远距离休闲比重长期低于2%,虽近两年有所增长,但仍然低于10%。

此外,休闲空间仍存在不足之处。报告首先指出了社区休闲空间缺乏的现象。社区周边是使用率最高的休闲空间,直接关系到居民的休闲质量。因此,报告建议城乡规划应实现居住区与休闲设施的“闲住平衡”,建设居民步行可达的“15分钟休闲圈”,让居民在15分钟步行范围内能享受到公园绿地、餐饮购物、体育健身、文化娱乐等休闲服务。

同时,生态空间存在可进入性差的问题。郊野的森林、草原、湖泊、湿地、山脉等作为重要的旅游休闲空间,其现状是可进入性较差。报告建议应建设遍布城乡的绿道网络体系,让郊野生态空间成为可亲近的休闲空间。

报告还构建了一套中国休闲城市竞争力评价体系,包括休闲需求拉动力、休闲经济影响力、休闲产品供给力、基础设施承载力、生态环境吸引力等五大子评价体系,最终评出十佳休闲城市,它们是深圳、北京、广州、拉萨、厦门、南京、上海、苏州、杭州、武汉。

【记者】郑洁琳

【实习生】覃思

编辑 马华
加载全文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热门评论
快来抢沙发

    继续阅读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