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有珠三角,先有西樵山”。西樵山不仅是广东四大名山之一,还被誉为“理学名山”、“南方文明的起源”、“珠江文明的灯塔”。
30年前,西樵山被国务院批准,确定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值此30周年庆祝之际,南方+特地走访了多位熟悉西樵山历史文化、发展变革的学者、官员、市民。让我们一起来听听西樵山的老故事!
“樵山往事”系列之一
今年93岁的关祥,曾是南海中学的历史老师,虽年事已高,但耳聪目明,精神矍铄。他不仅是西樵山石器文化发现的见证者之一,而且从上个世纪60年代就开始研究西樵山文化。
1958年,著名考古学家贾兰坡等发现西樵山以细石器和双肩石器为特征的史前人类活动古遗址,这使西樵山成为我国华南史前时期最大的石器制造场,形成独特的“西樵山文化”,开创了珠江文明之先河,被誉为“珠江文明的灯塔”,和山西怀仁鹅毛口列为我国新石器时代南北方两大石器制造场。
戳视频听93岁老人讲述西樵山石器史↓
几十年的时间里,关祥在西樵山“捡”到了不少石器,并捐献给了西樵山地质博物馆、南海区博物馆、广东省博物馆等单位。2013年,他向佛山市档案馆无偿捐赠一批与西樵山文化有关的文物藏品;2016年,再次向佛山市档案馆捐赠新石器时代西樵山双肩石器等藏品共22件。
在关祥家里,他向记者展示了自己保留的一点收藏。这些石器大小不一,大的有成人手掌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大小,小的只有半截小拇指大小,由于埋藏环境不同,呈现出浅灰、赭黄、棕红等不同的色泽;有的石器光滑如新,几乎可媲美现代工艺品。
这些石器大都可以分为柄部、肩部和刃部三个部分,在柄部和刃部顶端相接处形成钝角或者直角,两侧对称,酷似人的肩膀。这样的设计使得它们比较方便被人手所掌握,这也是它们得名为“双肩石器”的原因所在。
“当年,政府发动民工在西樵山挖一条环山沟,我当时在西樵中学教书,经常走过这条沟面,发现好多古代的石器。中山大学考古专业人员考证后,认为这些石器是旧石器时代的遗物,这引起了广东考古学界的注意。”关祥回忆说。
“后来,包括香港、美洲、欧洲等国内外考古界人士都前来考察,发现石器的地点不单纯在环山沟附近,从山腰到山顶都有发现,一共有30多个点。”
【记者】盛正挺
【视频拍摄】肖霞
【视频剪辑】杨馥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