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东陂林场:惠州最年轻林场

博罗发布
+ 订阅

守得青山见月明

惠州最年轻林场生态文明建设进行曲

(来源:东江时报)

水东陂林场处于惠州市博罗县、龙门县与河源市东源县的结合部,先天条件优越。

水东陂林场一处生态景观。

水东陂林场的护林员,他们用自己的坚守为林场播种着绿色希望。

水东陂林场的防火林带。

水东陂村旧址。

杨杞

国家二级保护植物半枫荷。

野百合

木莲

瀑布边生长的飞机兰,学名叫橙黄玉凤花。

兰花

群山与密林,让水东陂林场内有丰富的植物资源,共有维管束植物(除苔藓植物)910种,占广东省5731种的15.9%。这里有国家二级保护植物半枫荷,还有木莲、山茶、杨杞、兰花、野生灵芝、四叶参、石仙桃等。雨后,林子里的山笋相继冒出,肥硕脆嫩,招人喜爱;数千亩湿地松迎风摇曳,林海如云,苍茫起伏。

在惠州10个市属国有林场中,水东陂林场“出生”最晚,成立不足40年,可谓最年轻林场。但它,却在去年被市林业局确定为现代化林场建设示范单位。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一个年轻的国有林场如何带出 “示范”效应?从少年到青年,遭遇低谷却坚守青山,艰难前行时力求转型,在水东陂林场,山与水,林与场,树与人,共同讲述了一个惠州林场的“绿色故事”,上演着一首生态文明建设的进行曲。

· 开辟53公里防火线

1979年,水东陂林场成立,当时的名称还叫 “鸡笼山林场水东陂分场”。对于惠州国营林场而言,水东陂林场算得上年纪最小的,其他9个市属林场多数创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足足大了它二三十岁。

虽是小弟,但水东陂林场的先天条件可以说是优越的:它处于惠州市博罗县、龙门县与河源市东源县的结合部,属桂山山脉体系,在林场最北是海拔982米的林场第二高山——— 南山,在山顶眺望,河源万绿湖一览无遗;这里林木资源丰富,山峰连绵,原始次生林木繁茂;水东陂水库就坐落在林场中,这座建成于1976年的水库不仅能起到积蓄水源的作用,更是让林场山水相连。

不到40年的水东陂林场,第一个10年被林场人称为“消灭荒山”期,这也是艰难的创业阶段。这个10年,水东陂林场职工的主要工作,是人工播种造林、育苗造林、抚育除草、开设林区道路与集材路、开设外围防火线。

林场创建初期,博罗县政府专门组成工作小组,抽调了不少鸡笼山林场经验丰富的工作人员到此,石学武就是其中一个。那年他46岁,在鸡笼山林场已经工作了19年,1983年来到水东陂林场,石学武的主要工作是“开外围防火线”和育树苗。林场成立初期,除了需要育苗植树造林消灭荒山外,同时还要在高山峻岭杂草丛生的山脊线上开辟出外围防火线。当年,他常常背着蚊帐被子上山,一趟下来就要十天半个月。水东陂林场外围防火线宽12米,于1992年开始陆续栽上防火性能极佳的荷木,一行6棵,形成了生物防火林带,为林场大面积森林筑起了“防火长城”,起到了重要的防火作用。

历时3年,石学武和众多林场职工完成了开设水东陂林场总长53公里的外围防火线。期间他还带着职工培育苗木,种植松树、杉树和本地树种,将建场时的荒山及火烧迹地等变成青山。随后,石学武成为养林队长,负责护林队伍管理。

绿了荒山,白了青丝。建场时的第一批水东陂林场干部职工80多人,如今已经银发满头。当时他们进来林场时多是三四十岁的青壮年,是最能干的年纪,用镰刀锄头和胶鞋草帽“种下”第一片绿色希望。而他们中的10多人,却再也无法看到共同养大的“孩子”现今的模样。

· 发不出工资的日子

1984年,水东陂林场开始产出木材。女职工撑起半边天,娘子军成为林场木材转运的主力,拼起力气她们完全不输男儿,一根六七百斤的枫树木材,6个女职工组成一组,抬下板车,扛上卡车。

能产出木材,对于林场来说就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进入第二个10年,林场逐渐迎来植树造林与木材生产高峰,职工人数一度达到最多的220人。那时的林场工作,可以用“繁忙”一词来概括,而职工的日子也好过,有的女职工不请假干一个月有1200多元的收入。

然而,好景不长,刚过完少年准备进入青年的水东陂林场,与广东众多国有林场一样,在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遭遇了“惨跌”。彼时,市场风云变幻,钢材、水泥、塑料等工业品产量剧增,建筑木材需求量急剧萎缩,价格大幅下跌。靠山吃山的珠三角国有林场效益一落千丈,陷入 “断炊”危机。即便是惠州最年轻的水东陂林场,也躲不过这场危机。

此时,也是水东陂林场一代与二代的交替期。第一代职工收入锐减,心理落差大增;而第二代职工是在几年前效益好的时候大量新招的,没干几年就遇到危机,措手不及。水东陂林场资源管护股股长张子生就是这个时期进入林场的,他从广东省林校毕业后分配到水东陂林场分管生产,小伙子信心满满雄心壮志,然而没干几年却遇上领不上工资的“尴尬”。

“那时,水东陂林场的日子艰难到长期拖欠社保金,经常发不出工资。职工平均工资大概六七百元,我们常常3个月或者半年都领不到工资,日子很惨。”水东陂林场副场长黄伟强回忆。他与张子生一样,也是90年代那批进来的二代人,遭此 “变故”,对信心的打击不是一般大。

这一时期,水东陂林场元气大伤,“自此之后,有较高文化素质或林业专业学历的人员都不愿进林场,即便进来了也留不住”,黄伟强感慨,“能留下来的,都是意志坚定的。”

· 再穷也要守住这片山

穷则思变。这个“变”,方式有很多。对于林场来说,最直接的,也最快能来钱的,是加大木材的采伐量。但是,成倍地加大采伐量,造成的后果是种树生长的速度赶不上砍树的速度,不出几年林场就会被砍光,“之前辛辛苦苦的成果不等于毁了?”这个方式否了!至今,水东陂林场依旧坚持着树木可采伐的年限:杉树27年、松树31年。

还有一条路子,那就是将林场部分土地外包或联营种植桉树、果树,当时林场面积9.3万亩,加上两个“场带村”3万亩面积,林场有12.3万亩的土地,将其中一些土地外包出去,由私人或集体种植作物,是一个短期内能“收钱”的有效方法。“林场外包出去,确实可以坐收租金,但承包的人如果种植桉树或者大面积毁林种果树,单一种植桉树与果树,这不利于形成良好生态功能的森林,林场的生态不等于毁了?”这个方式也否了!水东陂林场几代领导班子坚守不外租土地种植桉树的底线,至今,水东陂林场没有一亩地外包,也没有种植过一棵桉树。

水东陂林场的矿产资源丰富,就是泥土也是宝。“曾经有老板到林场,发现林场山里有大量瓷泥,质量很好,开了大价钱要买泥。但是,土地是树的根本,开采了土地,不等于断了树林生长的根基?”而且开山挖土会造成严重水土流失,这个生意一样也否了!

快速生钱的冲动被断绝,留下来的是咬牙的坚持。惨淡一直持续着,而两个“场带村”需要林场承担起不少社会责任,投钱支持村农田水利建设、村小学建设、建村医疗站、道路建设维修、村民扶贫等等,无疑让林场经济雪上加霜。

·“生产型”向“生态型”转变

沿着水东陂林场护林员走出来的小路上山,站在山腰上远眺,海拔1047米的红花嶂和982米的南山正好南北遥相呼应,原生阔叶林和次生针叶林交替出现,大量新栽的本地树种已经成林。

进入新世纪的前10年,水东陂林场在苦苦前行中,迎来转型。2001年

林业推行人事、劳动、分配“三项制度”改革,以转换经营机制,适应市场机制体制。2005年11月,市委、市政府出台了 《关于建设绿色生态惠州的意见》,对林业生态建设提出新方向。

水东陂林场为响应建设绿色生态惠州的需要,林场从2000年起采伐量严格控制,并逐年递减,而且还将8.4万亩的山林划定为生态林。那时开始,林场从“生产型林场”向“生态型林场”转变。

此时,多数国有林场都在转型,各个林场情况不同,没有典型的参考对象。在有限的财政补贴下,如何少砍树多种树,甚至要种樟树、木荷、枫香和黎蒴等当地树种,这成为水东陂林场上下需要思考的。

“青山依旧要守,就是守的观念要改改。”此时的水东陂林场职工,危机带来的低收入让他们对改变有些抵触,待遇没上来还要少采伐,还要科学补种,投入的成本更大,日子岂不是更难过?

但抱怨归抱怨,林场人永远是做得多说得少,为了林场更好的将来,在市林业专家的指导下,水东陂林场一类生态公益林面积稳步提升。林场对生态林的护林要求更高,“那时冬季巡山,走在山里,北边一侧的身子没有日照冷得僵硬,南边一侧的手臂刚好能晒下太阳可以活动,整个人真是深刻体会到了什么是‘冰火两重天’。”黄伟强说。

据林场最新统计,目前水东陂林场拥有省级生态公益林7.1万亩、市级生态公益林1.3万亩,生态公益林共8.4万亩,占林场总面积的88%,成为惠州市北部的绿色生态屏障。

· “林场人迎来春天”

去年7月,退休17年的水东陂林场老职工黄镇华,那个月的退休金有5000多元,这让全家不太敢相信。“当时有个80多岁的老职工,卡里一下子多了1万多元,他着急地找到场部,说是不是发错钱了,非要退回不可。”水东陂林场第六任场长朱晋圮笑着想起一件事。

这一切,源于2015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有林场改革方案》和《国有林区改革指导意见》。这被林场人称为“林场春天”的方案,为国有林场的改革指明了方向。

2017年6月,《惠州市属国有林场改革实施方案》出台,提出通过改革全面提高我市森林资源总量和质量。《方案》分两阶段进行改革,从2016年到2019年,将市属国有林场定性为实行财政差额补贴的公益二类事业单位,林场实行自然减员,由市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对市属国有林场进行补贴。2020年起,将市属国有林场定性为公益一类事业单位,市财政全额拨款,林场所有收入上缴市财政,并停止商业性采伐,实行财政收支两条线管理。

“我们迎来了春天。”水东陂林场的职工笑着说。在2011年以前,林场职工的平均工资是800多元;2011-2015年,职工平均工资在1800元左右。2017年7月,黄镇华小女儿黄小凤开始领到4000元的工资,而她是典型的林场二代,包括她在内,全家有4位亲人在林场工作。

未来

水东陂林场拟建“彩色森林”

9.3万亩的林场,生态林就有8.4万亩,水东陂林场可以说就是一座森林。这座森林里,还有一座小型水库——— 水东陂水库。青山绿水,山水相映,景色常美不胜收。早在2007年6月,我市6个省级森林公园的总体规划通过专家评审,其中就有水东陂森林公园。

2017年,市林业局将水东陂林场确定为现代化林场建设示范单位。

如何打造现代化林场?前进中的水东陂林场依旧在探索,历史遗留的问题正得以一步步解决。原本,水东陂林场创建时带有两个农业行政村,分别为李洞村和荷树塘村,农业人口1420人,两个“场带村”总面积3万亩,受地域条件限制,经济比较困难,林场几乎每年都要为此承担起社会责任。按照国有林场改革的要求,2017年10月起,两个“场带村”正式划归博罗县公庄镇管理,全面脱离林场管理。

卸下负担,如何让绿水青山变成真正的金山银山,水东陂林场提出自己的思路:推动生态公益林向生态景观林转型,通过建设和发展生态旅游、森林康养、林业科普和林下经济等举措,勇担生态保护和生态发展的重任,实现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有效转变。“近年来,林场逐步减少对木材生产的依赖,通过对生态低效林的改造,优化和提高生态等级,我们有计划、规模化种植了数千苗枫香、樟树等多色本土树种,并在通往场部主干道旁改造种植枫香、中国红等观赏乔木。”朱晋圮介绍,水东陂林场计划打造一个在不远的未来,能够在惠州乃至广东独具特色的“彩色森林”和“彩色走廊”,让林场成为林业科研基地、木材战略储备地、美丽森林聚集地、生态产品示范地和百姓向往的目的地。

“那时的水东陂,又是一个‘塞罕坝’。”林场的职工们说。

加载全文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热门评论
快来抢沙发

    继续阅读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