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将建113公里的深层“地下长河”,把西江水引至珠三角东部地区,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提供水资源的战略支撑。
8月,备受关注的珠江三角洲水资源配置工程在开工前接连迎来重要进展:月初,该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获国家发改委批复;16日上午,广东省政府成功发行该工程首期10亿元专项债券,用于支持这项国务院确定的公益性重大水利工程建设。
历经十年论证、又要五年施工、投入数百亿元建设的这个超级工程为何备受国家、省关注,其又对粤港澳大湾区具有怎样的重要意义?下面让小编跟各位扒扒珠三角水资源配置工程的几个“最”!
【广东之最】
1.投资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
该工程总工期约为60个月,估算总投资339亿元,其中中央投资安排34亿元,预计将于今年底至明年初全面开工。而此前,珠三角水资源配置工程试验段项目已先行启动,为主体工程试验新技术、积累新经验。在此之前,广东单项投资最大的水利工程是2015年底在梅州大埔县动工的韩江高陂水利枢纽,工程施工总工期为66个月,总投资61.54亿元。
2.输水线路最长:
据国家发改委批文显示,珠三角水资源配置工程由一条干线、两条分干线、一条支线、三座泵站和一座新建调蓄水库组成。工程西起西江干流鲤鱼洲,东至深圳公明水库,以深层管道输水方式穿越珠三角核心城市群。
该工程输水线路全长113.1公里,其中干线长90.3公里,渠首设计引水流量为80立方米每秒。深圳分干线长11.9公里,设计流量30立方米每秒。东莞分干线长3.5公里,设计流量15立方米每秒。南沙支线长7.4公里,设计流量10立方米每秒。
3.受水区域最广:
建成后将实现从西江向珠三角东部地区引水,解决广州、深圳、东莞生活生产缺水问题,提高供水保证程度,并为香港特区、广东顺德、番禺等地提供应急备用水源,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提供战略支撑。
【国家关注】
国务院确定的重大水利工程之一:
建成后的珠三角水资源配置工程,将覆盖和影响珠三角数千万人群,建成后将逐步实现西江、东江水源互补、丰枯调剂,退还东江流域及沿线城市生态用水,对生活生产、环境保护、生态恢复、水资源科学配置等各个方面产生深远影响,是国家172项重大水利工程之一。
【全国第一】
发行全国首只水资源专项债券
8月16日上午,珠三角水资源配置工程专项债券首次登陆深交所,第一期10年期10亿元债券被“一抢而空”,发行利率为3.96%,投资者认购倍数1.82倍。这也是国内第一只水资源专项债券,开创了水资源行业发行专项债券先河,创新了大型水利工程融资模式。
该专项债券由广东省政府任发行主体,计划发行总额约182.57亿元,其中建设期142.57亿元、运营期40亿元,未来各年发行额度和期限将视情况而调整。
此次广东省政府成功发行该工程专项债券,充分利用地方债券融资成本相对较低的特点,发挥其惠民生、促发展的公益属性,尽可能降低项目融资成本与工程水价,最终让千家万户受益。
【世界之最】
流量最大的长距离有压管道调水工程
珠三角水资源配置工程在规划、设计及今后的施工、运营等各环节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全线采用地下深埋盾构施工与深埋管道输水方式,在纵深40米至60米的地下建造,最大限度保护湾区生态环境,为未来发展预留出大量宝贵地表和浅层地下空间。正因为如此,该工程设计建设面临诸多挑战,特别是位于珠江口狮子洋段约10公里长海底隧洞,水文地质环境异常复杂,需攻克诸多技术高地。也正因为如此,该工程将创下多项行业乃至世界纪录,为国家再添一“超级工程”。
▋纵深
为何要建?引西江之水润泽大湾区
作为人口最多、经济总量居前的全球最大湾区,以珠三角为腹地的粤港澳大湾区面临着水资源分布不均、开发利用不平衡、应急备用水源不足等问题。特别是自2004年以来越发凸显的东江流域缺水问题,制约着珠三角及大湾区未来可持续发展。
水利专家介绍,在人口、经济集中的东江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已达38.3%,逼近国际公认的40%警戒线,但仍不能满足沿线用水需求。而水资源总量是东江近10倍的西江水系,开发利用率却仅有1.3%。优化东西部水资源配置,成了珠三角亟待破解的问题。
为此,广东省水利厅牵头开展一系列调研论证,在历经近10年统筹谋划与科学论证后,国务院、广东省相继作出战略部署,将珠三角水资源配置工程列入《珠江流域综合规划(2012-2030年)》及全国172项节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之列,并要求加快推进。
8月2日,国家发改委正式签署重磅批文,同意该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并明确工程任务是从西江水系向珠三角东部地区引水,解决广州、深圳、东莞缺水问题,提高供水保证程度,同时为香港等地提供应急备用供水条件。至此,该工程开工前所需核心要件全部完成。
【记者】谢庆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