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中心的一座石山被削平,却惊现一座大型古墓。
一万多件重磅文物的现身,揭开两千多年前一个岭南古国的兴衰秘闻。
《宝览南粤》连续两期走进广州西汉南越王博物馆,穿越两千年,重新回到那些通过文物重塑,细致真实的南越故事中。
这一期,我们将通过三个关键词,带大家纵览南越国的历史和南越王墓挖掘的过程,更多相关宝藏也将陆续呈上。
南方艺见将持续推出《宝览南粤》系列,喜欢的读者记得“点关注,不迷路”
▶▶关键词:老干部
老干部STYLE,并不止这两位。
2000多年前南越著名老干部,就是南越的第一位国王赵佗。
▷南越国创立者赵佗原本是秦朝的将领,祖籍河北,年少善战。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派大军南下,统一岭南,随军南下的赵佗被任命为南海郡龙川县的县令。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领导农民起义反抗秦王朝的暴政,赵佗趁机拥兵自立,于公元前203年建立南越国。
▷公元前196年,赵佗接受了汉朝封赐的“南越王”印绶,从此南越国成为西汉王朝的属国。
▷这位曾被毛泽东评价为“南下干部第一人”的赵佗,足足活了102岁,在位67年。真是名副其实的“老干部”。
因为他活得太久了,以至于他的儿子都死了,留下的王位只好由其次孙赵眜(划重点,这位的名字后文会反复出现哦)来继承。
赵佗的长寿秘笈,至今是一个谜。不过西汉南越王博物馆馆长吴凌云这样分析:“一是不近女色;二是不听靡靡之音;三是勤勉工作;第四点我想从他的政绩来讲,他一定是乐观向上的。”
这四碗老干部养生“浓鸡汤”,大家趁热喝了吧!
▶▶关键词:大一统
1983年6月9日,位于广州解放北路的象岗山上,当推土机把50米的石山削去17米的时候,一位工人惊讶地发现,铁锄下竟有一座大型地下建筑。
当时的考古队长、著名考古学家麦英豪生前最后一次接受媒体采访时,曾向南方日报记者独家揭秘当时进入墓道所见的情形。
“好多大缸下面有盖印,写着‘长乐宫器’,长乐宫是西汉王朝的最高宫殿,仿照汉朝名字,墓主肯定不得了,是个大人物。”
考古专家还发现墓主人竟身穿一件丝缕玉衣下葬。
这件玉衣全长1.73米,共用2291块玉片,以丝缕缝系、麻布粘贴编缀而成。
史料记载,汉代帝王和诸侯死后都要穿玉片连缀而成的殓服,墓主尊贵的身份不言自明。
同时由此可见,在两千多年前,南越国的统治阶层,从宫殿官署的命名到墓葬规格等,均以当时的西汉王室规格为风向标,反映了岭南社会完全和中原保持了一致,真正实现了汉帝国的大一统。
▶▶关键词:南越STYLE
从墓葬的规格,已经暗示了这座古墓主人不凡的身世,但他究竟是谁?一个戏剧性的考古发现出现了!
一位考古队员突然发现了一件金黄色的印章,上面清晰地刻着四个字——文帝行玺。
南越国共有五代王,其中,被称为“南越文帝”的只有第二代王赵眜(划重点,就是直接继承爷爷赵佗王位的那位)。
除了是墓主人身份的直接物证,这枚雕刻精致的文帝行玺还见证了南越国盛极一时的辉煌历史。
有趣的是,用玺印本是继承了中原的文化,但用龙做钮做印又是一种本土的创新。由此看来,这个印章的设计可谓是“南越 style”。
在南越国时代,龙和凤就已经是王族最喜欢使用的图案。
覆盖在墓主人右眼上方的龙凤纹重环玉佩,堪称极品。
它还体现了中国哲学观当中最核心的一个字——和。阴阳调和,龙凤呈祥,这么好的寓意,这么高的颜值,难怪广州西汉南越王博物馆要选它为“馆徽”。
公元前111年,南越国国力衰微,内斗不断,最终被汉朝所灭。
虽然南越王朝早已烟消云散,但这个统治岭南93年的边陲古国的兴衰,却是汉代大一统盛世的生动见证。
从这些珍贵的国宝中可以看出,中原文化与岭南文化的融合发展。广州的“包容”和“创新”,正是千年前老祖宗延续下来的优良传统。
●广州人为啥爱吃会吃?“吃货”南越王如何带了个好头?
●两千多年前,广州最早的“海淘”长啥样?
●南越“玩”国怎么完美演绎“王会玩”?
下期《宝览南粤》将为你一一解答,还会有“复活”的圆雕玉舞人为你献舞。
广东省文物局、南方日报、南方+客户端
联合出品
支持单位 | 广州西汉南越王博物馆
出品人 | 刘红兵 黄常开 龙家有
策划 | 胡键 陈志 何斌
监制 | 孙国英 王溪勇 罗彦军
执行统筹 | 李培 毕嘉琪 丁晓然
编导 | 毕嘉琪 王良珏 杨逸
摄像/灯光/剪辑 | 王良珏 何志豪 郑一见
配音 | 彭博 袁梓锋
海报设计 | 郑炜良
联络推广 | 刘丽团 黄冬凌 黄巧好 管志雨
编辑 | 梁燕 实习生 甘子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