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千分之一的海龟能存活到成年?现代科技为“海洋大使”保驾护航

南方+ 记者

“海龟对于自己的产卵地有非常高的忠诚度。”

8月10日,来自惠东港口海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下称海龟保护区)的工程师陈华灵指着保护区内的海龟产卵沙滩说,这是一片未曾受到人类活动污染的沙滩,它的面积达1400公顷,海岸线长达1000米,视野开阔,海风舒爽,是中国大陆上海龟的最后一张产床。  

惠东港口海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海滩,面积1400公顷,海岸线长达1000米,是中国大陆架唯一有海龟上岸产卵的海滩。

海龟上岸产卵需要一定的自然条件,对于温度、湿度、沙子的软硬程度,包括周围的声音环境都有一定的要求……这一切在这里都能得到满足,尽管如此,对于陈华灵的团队来说,能在这张海龟的产床上遇到海龟上岸产卵也并非易事。  

海龟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誉为“来自海洋的神奇大使”。而国外有研究表明,由于天敌众多,且受渔业捕捞、滨海开发及非法贸易影响,海龟成活率极低,通常只有不到千分之一,甚至万分之一的海龟才能存活到成年。因此,保护区力图在海龟产卵、繁殖、保护中运用各类现代科技手段来让海龟保护工作更加有效。  

海龟的性别与孵化时的温度息息相关  

据陈华灵介绍,海龟于每年的6-10月开始产卵,每次产卵数量为4-7窝,共500枚左右,庞大的产卵数量可以帮助海龟们规避自然灭绝的风险,得以繁殖下去,“在残酷的自然竞争中,以数量取胜。”  

“海龟产卵需要严苛的自然条件,对于温度、沙子的软硬程度、声音状况都有严格的要求。”陈华灵进一步分析,海龟属于温度依赖型性别决定,也就是说海龟的性别与孵化时的温度息息相关。  

海龟湾的沙子细腻柔和,为海龟上岸产卵提供了良好的自然场所。

而海龟产卵最适宜的温度是30摄氏度左右。如若温度高于30摄氏度,那么孵化出来的海龟大部分为雌性。如若低于29摄氏度,则大部分为雄性。“正因为6-9月保护区的气温正好是海龟产卵所需的最适宜的温度,从而也保证了海龟在大自然生态中的性别平衡。”陈华灵说。  

此外,海龟对于产卵地的砂质和声音状况也有一定的要求,沙子需要软硬程度适宜,判断标准为可以轻易捏成团,也能轻易打散。“太硬会刮破海龟蛋外壳,太软无法起到保护作用。”陈华灵进一步解释。  

海龟产卵也需要相对安静的产卵环境。这指的并不是完全寂静的自然空间,而是声音频率相对一致的声音环境,如海浪声。  

保护区内设有海龟馆,人工繁殖的海龟和救助的海龟在这里进行饲养。图为保护区工作人员在接受南方日报记者采访。

陈华灵认为,海龟保护区之所以会成为海龟的青睐之所,是因为保护区满足了海龟产卵的各种条件:地处低纬度,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雨量充沛,阳光充足,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22℃,为海龟产卵提供了适宜、舒适的温度;沙滩带沙粒直径为0.05~0.2毫米,大小适中,沙质松散均匀,为孵化下的海龟蛋,提供了安全的环境。  

而除此之外,海龟到此上岸产卵也与海龟的一个自然特性相关。即不管游多远,去到哪个海域,它们产卵时,总会游回自己的出生地。  

而海龟保护区作为海龟传统的产卵场,在这里出生的现存海龟,也会回到这里进行产卵繁殖,“也就是说海龟本身具有的对产卵地有较高忠诚度的特性,使得海龟保护区成为中国大陆架海龟的最后一张产床。”  

人工产卵亲龟难寻 放养之前需野化  

走进海龟保护区的海龟馆,通过人工繁殖的小海龟,正悠闲地在水池中游来游去……  

海龟保护区监测的数据显示,近10年保护区上岸产卵的海龟仍然在个位数之间徘徊。人工繁殖无疑成为恢复我国野生海龟资源的一项重要举措。尽管这项技术起源于国外,但目前在我国已越发成熟,“现在的孵化率已经达90%以上。”陈华灵用数据来证明这一观点。  

“海龟人工产卵需要经历几个步骤。”陈华灵一边观察着眼前人工孵化的海龟一边介绍说,首先是挑选适龄、无疾病的亲龟,这是摆在科研人员面前的第一道难关。而这一道难关是无法以科技干预的,它只能依靠自然的力量和培育的随机性来决定。接下来由科研人员创造出适合海龟产卵的环境,例如光照、温度、湿度等。  

陈华灵认为,现阶段真正的难题在于如何在合适的时间放养海龟,如何寻找出存活率最高的海龟年龄,对于这个难题的突破,保护区正在进行研究。  

萌萌的小海龟在这里慢慢成长。

记者在惠东港口海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海龟馆内见到了很多人工繁殖的海龟,种类以绿海龟为主。因为这些海龟常年与工作人员生活在一起,他们对于人类的防备心是很低的,而这也是保护区工作人员较为担心的一点。  

“因为海龟常年生活在海滩处,距离人类活动较近,如果没有较强的防范心,很容易被捕,安全难以保障。”海龟保护区一位工作人员说,据研究显示,小海龟自出生以后的24小时内,死亡率高达20%-40%。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保护区的工作人员会在放生之前,对海龟们进行模拟训练,这个过程称为“野化”。工作人员会模拟海龟真实的生存环境,向水池内放入食物、人类活动的残余例如塑料袋、垃圾等,还会放入海龟的天敌和竞争者例如螃蟹、鱼类等。工作人员也会模拟人类的捕捞动作,让海龟拥有躲避防范的能力,更好地生存。  

上万只海龟携带“海龟电子身份证”  

为了在放养之后,更快更准确地了解海龟的生活状态和洄游路线,海龟养殖人员会选择利用卫星追踪器和向海龟体内植入芯片来获得信息。  

据陈华灵介绍,海龟保护区自2002年开始就有对海龟放养的情况进行跟踪,所采用的技术以卫星追踪器为主。卫星追踪器现在的价格是2万元左右,最长监测时间为6个月,可以监测海龟们生活所在地温度和湿度的条件。通过这种技术可以评估海龟与之前放养的母龟的生活习惯之间的差异,得到相关数据之后,能够对后续的海龟养殖和放生有一定帮助。  

而这种卫星追踪器拥有较快的数据反馈速度,在海龟放生之后3-5分钟之内,就能收回相关数据。至今为止,保护区共放生出了10余只携带着卫星追踪器的海龟。它们带来的数据是,海龟从保护区放生之后,往北洄游可达日本,往南会到海南及越南、菲律宾等地。  

此外,海龟保护区工作人员在放生海龟前,还可以通过在海龟体内植入芯片的方式来对其进行跟踪。  

“芯片就相当于人类的身份证。”陈华灵比喻道,当海龟被渔民误捕或者被市民遇见,海龟养殖人员能够通过这项技术得知海龟的产地、年龄、放生时间等信息,更好地进行保护和救助。迄今为止,从海龟保护区放生出去的,携带着“海龟电子身份证”的海龟数量已达上万只。  

为了让大众更好地了解海龟,保护区设置了标本馆。

生存面临四类威胁 救治需专业  

据媒体报道,尽管人们不断增强对海龟的保护,但由于几百年来人类一直在捕捉海龟,全球范围内的海龟数量仍在急剧减少。陈华灵则认为,海龟现在面临的威胁主要有四类:渔业捕捞,海洋垃圾污染,栖息地、产卵地的丢失,海龟非法贸易。  

其中,因为海龟无法分辨在水底的水母以及塑料垃圾袋,常常误食垃圾,造成食道堵塞,无法进食,成为导致海龟死亡的主要原因。因为旅游用地、城市用地的不断开发,导致海龟的栖息地、产卵地不断减少,也是海龟数量不断锐减的原因之一。  

基于此,海龟救治对于提高海龟数量就显得非常有价值。比如海龟被船板、渔网刮伤之后,往往难以被轻易发觉,这就需要专业人士进行救治。  

因此,陈华灵呼吁,如果市民遇到了受伤海龟,可以第一时间联系当地海洋与渔业主管部门或海龟自然保护区等相关部门进行救治。  

记者在惠东港口海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就见到几只被救助回来的海龟。他们生活在海龟馆的养殖池里,大多都已痊愈,拥有活泼矫健的四肢,也常常与游客和工作人员互动。  

陈华灵告诉记者,在救助或者收养海龟之后,工作人员会对海龟进行全面的检查,尤其是对海龟四肢下隐藏部位的伤势进行处理,恢复时间一般需要3个月左右。  

【策划】张志超

【记者】黄进 唐子湉 实习生张堰轩

【摄影/视频】彭奕菲

【校对】杨远云

编辑 陈明诗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