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琴中心沟围垦史》首发,老市长黎子流忆顺德人奋斗时光

南方+ 记者

8月14日上午,由华南理工大学教授谭元亨、顺德作家协会副主席朱文彬和顺德另一位作家卢萌和参与撰写的《横琴中心沟围垦史》在顺德区图书馆首发。

广州市原市长黎子流与顺德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唐磊晶为当年参与围垦中心沟的代表赠书。欧阳少伟 摄

横琴中心沟原来只是珠海大、小横琴岛之间海面的一片滩涂,地处珠江口西侧、磨刀门东边。“洋船争出是官商,十字门开向外洋。”大小横琴岛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一个重要支点,在100多年前,横琴中心沟已是一个深水港,更是明清两朝几百年间中国对外贸易商埠广州口岸的外国商船锚泊地。

1968年,珠海决定在大、小横琴岛之间的中心沟进行围垦,但因工程艰巨,故报请佛山地委,提出与邻近兄弟县合作围垦开发。

1970年,为响应佛山地委的号召,顺德县杏坛、勒流、龙江、均安、乐从五个公社派出3800多名民兵,历经三天三夜上了岛,参与横琴岛中心沟围垦工程。这些民兵大部分是十几二十岁的青年,其中一半以上还是女青年。没有现代化手段,全靠肩挑手提,战胜各种艰难险阻,众志成城,把浮运水闸按时定位做好。

首发式上,广州市原市长、原顺德县中心沟围垦工程指挥部总指挥黎子流深情回忆当年围垦中心沟的点滴。欧阳少伟 摄广州市原市长、今年已86岁的黎子流今日上午参加了《横琴中心沟围垦史》一书的首发式。上世纪70年代,他曾担任原顺德县中心沟围垦工程指挥部总指挥。

“当时没有钢筋水泥筑堤,我们只能因地制宜,以莨草代钢筋,泥土充水泥,硬是把几公里的西堤、东堤筑了起来。塌了,再筑;垮了,重建,几番反复!”黎子流回忆说,当时没有抽沙船,更没有上吨位的运沙船,他们硬是用上千只小艇组成“大舰队”,靠手提肩挑,铺沙9万多立方米,硬是把深达二三十米、有的更达60米的淤泥“豆腐底”铺成坚实的大堤基座。

“在大海上运沙、铺沙及座闸之际,有5位顺德围垦战士付出了年轻的生命。我10岁开始参加劳动,但回顾过往岁月,从来没有像在中心沟围垦劳动时那么艰苦。”黎子流感慨地说到。

在非常艰苦的环境下,此后连续十数年,前后轮番上岛的有3万多名男女青年。他们用自己的一双手,在中心沟筑大堤、建水闸、挖河道、建公路、搞农业生产,把中心沟围垦成珠江三角洲的桑基鱼塘。如今,当时参与围垦的顺德男女青年都垂垂老矣,他们把青春献给了横琴中心沟,托起来一片14平方公里的土地,并成为了顺德的一片“飞地”。

2010年,为配合国家全面实施横琴开发战略,顺德从大局出发,将中心沟14平方公里的国有土地使用权移交给珠海。如今,中心沟已是国家级横琴新区、横琴自贸区的核心地带,成为镶嵌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医科璀璨明珠。昔日的蛮荒之地变成了战略要地,变成了聚宝盆。

“中心沟与顺德改革开放、奋勇前行的进程一路相伴,为顺德留下了宝贵的、影响深远的精神财富。”首发式上,顺德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唐磊晶表示,中心沟围垦进程闪耀着了顺德人艰苦创业、开拓创新、求真务实、顾全大局的精神光芒,这些精神力量将在推动顺德经济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建设“科技顺德、文明顺德、美丽顺德、和谐顺德、富裕顺德”的现代化进程中起到重要作用。首发式上,《横琴中心沟围垦史》的第一作者谭元亨教授分享创作过程。欧阳少伟 摄

目前,《横琴中心沟围垦史》已入选“顺德历史文化丛书”系列。为了撰写《横琴中心沟围垦史》,创作团队除实地走访横琴岛外,还从顺德区档案馆、佛山市档案馆收集了近千件档案资料,并访问了当年顺德县中心沟围垦工程队龙江官田排、勒流众涌排、勒流龙眼排的部分队员以围垦指挥部的部分队员。“顺德人为了中国、广东的改革开放,很早就做出了贡献,写这本书正是向建设者们致敬,让后人知道横琴中心沟是怎么发展起来的,铭记这段光辉的历史。”谭元亨教授说。

【记者】欧阳少伟

编辑 刘丹萍
加载全文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热门评论
快来抢沙发

    继续阅读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