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跃彬:机械化和药肥在云南蔗区同样大有作为

农财宝典
+ 订阅

2017年全国甘蔗种植面积1837万亩,其中云南491万亩,随着蔗糖产业不断向甘蔗种植优势区域集中转移,云南已成为我国第二大甘蔗种植和食糖生产基地,相关农业、工业、商贸产值达400余亿元,蔗糖产业成为了云南省仅次于烟草的第二大特色农产品加工业,也成为云南经济发展和边疆民族地区脱贫致富、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柱产业。这其中离不开国家对云南甘蔗产业的战略性规划以及云南省对甘蔗产业的扶持,同时也离不开张跃彬等一批云南本土扎实的科研工作者的辛勤努力。

农业部糖料专家指导组组长、国家甘蔗产业体系岗位科学家、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甘蔗研究所所长张跃彬

1991年,张跃彬从华南农业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云南甘蔗所参加工作,在甘蔗科技上一干就是27年。2005年8月,张跃彬凭借卓越的工作成果、扎实的专业技能、以及对产业的全盘掌握,成为云南甘蔗所的掌门人。今年张跃彬研究员又成为农业部糖料专家指导组组长。南方农村报独家对话张跃彬,探讨云南甘蔗产业发展现状以及未来发展方向。

南方农村报:您能先简单介绍一下当前云南甘蔗产业的发展情况吗?

张跃彬:云南是全国第二大甘蔗产区,与广西同为国家战略糖料蔗生产保护地区。当前云南蔗区保守面积有450万亩以上,去年产糖206.8万吨。全省25个边境县,有20个以甘蔗产业作为当地发展的主要经济来源,产区主要分布在德宏、临沧、保山、普洱、西双版纳、普洱以及红河等地州。云南蔗糖产业的农业、工业、商贸综合产值已达400余亿元,已经成为我们省仅次于烟草的第二大特色农产品加工业,是云南经济发展和边疆民族地区脱贫致富、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柱产业。

南方农村报:您是技术专业出身,这些年除了所内的科技管理工作,您自己主要还从事哪方面研究?有哪些重大成果?

张跃彬:除了项目申请、申报、总结与管理等所内日常工作外,我主要还带着团队从事甘蔗栽培技术方面的研究。例如,甘蔗全膜覆盖轻简高效栽培技术就是我们团队研究推广的,这套技术在保水、保湿、保肥上效果明显,可以减少中后期的田间管理工作,有效提高单产,降低生产成本,原来每亩单产在4-5吨,使用后可以增产至6吨甚至更多。

此外我们还研发出一项重大农机农艺融合栽培技术,叫机械深铲蔸技术,通过这项技术,可以促进宿根甘蔗地下芽的生长,从而延长宿根甘蔗收获年限。比如,通常宿根甘蔗只能种3年,通过深铲蔸技术促进地下芽的生长,甘蔗宿根年限可以达5-6年。

南方农村报:甘蔗所在云南甘蔗产业发展中的定位是怎样的?主要承担哪些方面的工作,有哪些重要的科技成果呢?

张跃彬:云南甘蔗的产业化发展,离不开基础性科学研究,云南省甘蔗所作为省级甘蔗产业科研机构,就是结合云南省甘蔗产业的实际发展状况,解决产业发展的科技需求。目前所里的核心工作可以分为基础性研究和高新技术研究两大板块。其中基础性研究包括高产高糖新品种选育与试验推广、甘蔗高效栽培技术研究以及甘蔗病虫害防控三大方面,除此之外,我们还建立了国家甘蔗种质资源圃,保存有甘蔗种质资源3200余份,是世界第二大甘蔗基因库。此外,在当下食糖产业全球化发展的背景下,机械化和多元化发展也迫在眉睫。因此,我们甘蔗所也成立了甘蔗工程与机械应用技术、蔗糖加工与副产物综合利用两个高新技术研究中心。云南蔗区丘陵山地为主,机械化的发展受制于地形地貌,比广西蔗区更加艰难,但也并非不适宜机械化发展,我们研究出中型机械工程装备在云南蔗区就大有作为,目前还在探索试验,我们想建立丘陵山地地区的甘蔗农机研究及应用体系。多元化发展方面主要是考虑到,单一的白糖制品受国际食糖行情影响较大,糖厂利润单一,蔗农收入就难以保障。因此,在满足国内传统白糖制品需求的前提下,多元化发展其它制糖产品如红糖、黑糖、以及玛卡微晶糖、三七微晶糖等生物功能性糖,优化产品结构,稳固国内食糖产业,这也是我们的重要工作。

南方农村报:您觉得云南甘蔗产业相对其他产区,比如广西,有何优势?

张跃彬:云南是全国第二大甘蔗产区,与广西同为国家战略糖料蔗生产保护地区,尽管规模上与广西相比,云南只占其二分之一左右,但是云南有许多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发展甘蔗产业。可以说,云南发展甘蔗产业有三大优势,第一,云南具有优越的气候条件,丰富的光热资源、较大的昼夜温差不仅使得甘蔗生长快,同时非常有利于糖分的积累,云南甘蔗出糖率在全国来说应是最高的。第二,云南种植甘蔗的社会条件比较稳定,因为其它产区种蔗相比其它经济作物,效益并不突出,而云南蔗区可发展种植的其它作物相对较少,农民种蔗的积极性相对稳固,蔗区面积也相对稳定。第三,云南蔗区靠近缅甸、老挝等东南亚国家,甘蔗种植拥有向境外辐射种植拓展的优势,目前在国外就已经发展种植了58万亩左右,未来境外种植将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南方农村报:您觉得云南甘蔗产业发展有哪些劣势或受到哪些因素制约呢?

张跃彬:主要有两个。首先,比较直接的,就是产区偏远,成本造价会偏高,比如从云南运出一吨食糖到消费区,相比广西,运费平均要贵200元/吨左右。另外一个也是其他甘蔗产区同样面临的问题,就是劳动力紧张,人力成本上涨。目前在云南,耕地和管理已经可以实现机械化,但在播种和收获环节,基本还是以人力劳作为主,并且需求巨大,劳动力成本可以占到总成本的30-40%,甚至更多,这是目前全国甘蔗产区都面临的问题。

南方农村报:云南蔗区农资投入水平怎么样?药肥产品在云南产区有市场前景吗?

张跃彬:甘蔗是长生产期、高生物质积累作物,这就要求在生产的时候,需要投入大量的肥料来补充土壤营养物质,一亩甘蔗地平均需要投入肥料150-200公斤,目前仍以化肥为主。对于药肥产品,我觉得与我们的全膜覆盖轻简高效栽培技术结合非常合适。因为前期覆盖地膜后,中后期植保打药不是非常方便,但如果能结合药肥,在覆膜前把肥料及药效物质都施用了,在短时间内可以真正实现轻简管理的效果,所以药肥配合全膜覆盖轻简栽培技术,在云南市场前景应该很大。

南方农村报:当前,药肥在广西蔗区发展迅速,但同时也受到一定争议,种植户对提前施用药肥产品,等到病虫害发生还管不管用存在疑虑,您怎么看这个问题?

张跃彬:这是种植户的预防意识薄弱的体现,病虫害并不是突然就发生蔓延的,而是有一个过程,药肥的提前施用,可以在一定程度起到提前预防作用,减少病虫害发生的几率,而不是考虑病虫害发生后再去防治。所以这里我建议,药肥产品的未来发展应根据不同的病害发生地区设置不同浓度产品,如在病虫害高发地区,推广使用含农药浓度较高的药肥产品,而在病虫害非高发地区,就可以施用低浓度药肥产品。

南方农村报:未来,云南甘蔗产业想要进一步发展,您觉得可以从哪几个方面侧重突破?

张跃彬:未来云南甘蔗产业的长足发展,有三点核心发展方向。第一,应继续充分利用优越的气候条件继续提高出糖率,保持高糖优势;第二,规模化、机械化的推广应用是未来的发展趋势,云南榨季又在冬天,天气多晴朗,适合机械化作业,因此机械化的推广使用是云南甘蔗从传统生产方式向现代化生产方式转变的重点。最后,社会化综合服务体系的推广应用对于甘蔗产业的发展也非常重要,甘蔗种植端提升后,必须要有配套的服务体系的建设,包括种苗、农资、以及植保等等。

文丨南方农村报记者 林鹏

 


编辑 陈振兴
加载全文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热门评论
快来抢沙发

    继续阅读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