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地理:“借船出海”,首家“三来一补”企业从虎门起航

南方都市报
+ 订阅

虎门销烟,让“中国近现代史开篇地”的虎门家喻户晓。

另一个时代标签——中国改革开放先行地,同样让虎门广为人知。

中国首家“三来一补”企业——太平手袋厂,旧址坐落于虎门解放路7号,距离现在的虎门会展中心仅数公里。“三来一补”,是指来料加工、来料装配、来样加工和补偿贸易。1978年,东莞在虎门引进太平手袋厂,使其成为中国加工贸易的“源”,其“流”随后遍布珠三角;2018年,虎门会展中心已经跃居东莞四大会展中心之列,并成为虎门对外展示的窗口、服务提升产业的载体和招商引资的平台。

1979年4月,虎门龙眼村引进中国农村第一家“三来一补”企业——龙眼发具厂,拉开中国农村经济改革序幕。此后,东莞各村镇相继利用原有的饭堂、会场做工厂,承接各种“三来一补”业务,带动这种模式迅速在珠三角及全国推开。

中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在文章《珠江模式的再认识》中提到,被称为“借船出海”方式的“三来一补”,让东莞迅速积累起产业发展的资金。此后,东莞的城乡经济又从“借船出海”转向“造船出海”,由外商独资经营与和外商合资经营的企业逐年增加。

改革开放40周年的今天,东莞正在转型为一个以生产高技术机器人和自动化设备为重点的智能制造基地。

虎门大桥。 孙俊杰 摄

1

中国首家“三来一补”企业

那年,26岁的唐志平,在太平公社的东莞二轻局下属企业——太平服装厂负责供销业务。7月末的一个傍晚,广东华润公司和广东省轻工局负责人带着一名商人来到厂里。商人来自香港,叫“张子弥”。简单寒暄过后,张子弥掏出一个黑色手袋和半成品配件。他没有给图纸,只是要求太平服装厂对着款式仿造出一个手袋。唐志平后来才知道,那是当年欧洲最流行的款式。

那是1978年夏。当年7月6日,国务院下发22号文件,针对广东、福建两省制定了《对外加工装配和中小企业补偿贸易办法试行条例》。文件下发后不久,广东省决定在东莞、南海、顺德、番禺、中山5个县先行试点。7月29日,太平服装厂就接到港商张子弥的首个“任务”。

40年前的虎门,还分为虎门公社和太平公社。太平是个约一平方公里的小镇,田野交错,仅有一条“宝太公路”通往深圳,连接罗湖海关去往香港。那还是一个让人躁动不安的时代,十一届三中全会还没召开,安徽小岗村18位农民还没开始冒险“大包干”,四川向阳镇还在酝酿乡村政权的变革。但改革的力量已蓄势待发,在全国正依照各自的发展逻辑破土欲出。

时任太平服装厂厂长刘艮和唐志平纠结许久:跟外商一起合作,有没有资本主义成分?有没有资产阶级思想?搞三来一补会不会犯错误?特殊年代,这是他们不得不考虑的因素。张子弥离开后,他们还是拍板决定:做!中央文件下发到广东,就是鼓励大家要敢于迈出第一步。

他们召来厂里的优秀技术工人陈雪萍和蔡少英。当晚,4个人熬了一个通宵,用缝纫机做出几乎一模一样的手袋。天刚亮,就马不停蹄地送到张子弥下榻的东莞宾馆。

没来东莞之前,身为香港信孚手袋制品有限公司老板的张子弥正面临严峻考验,香港荃湾的两家工厂,已被不断上涨的成本逼到濒临倒闭边缘。国务院颁发《开展对外加工装配业务试行办法》半个月后,有着灵敏商业嗅觉的他,辗转到珠三角多地物色合作伙伴。他出过相同的考题,终于在虎门找到满意答案。考验通过后,双方坐到一起谈合作,谈判很顺利。

1978年8月30日,张子弥与东莞二轻局签订一份为期五年的合同,那张标注“粤001号”的三来一补协议在东莞诞生。回到香港后,张子弥关闭了荃湾其中一间工厂,用货柜车将大大小小的设备运到虎门。

9月15日,由原太平竹器厂厂房改建而成的东莞太平手袋厂挂牌成立,东莞第一家“三来一补”企业正式揭开面纱。随后工商批复的“粤字001号”批文号显示,它是全国第一家引进的“三来一补”企业。

从香港运来的先进设备让工人们大开眼界,然而让工人们惊讶的事情更是接踵而至。张子弥要求实施计件工资,此举给“大锅饭”时代的平均模式造成巨大冲击。计件工资实施一个月后,普通工人的工资就达到80—100元/月,远远超出在服装厂时的18—38元/月。尝到甜头的工人们干劲十足,主动加班加点甚至熬通宵赶货。不到五个月,太平手袋厂陆续合并了周边同属东莞二轻局的竹器厂和综合汽配厂,生产面积从当初的200多平米扩大到10000多平米。

半年后,张子弥关闭了在香港荃湾的另一间工厂,所有设备都搬到太平手袋厂,首期投入近300万港元。巨额投资带来的经济效应立竿见影:太平手袋厂在一年后的加工费差不多达到200万元。

工人们领着令人羡慕的工资,整个小镇沸腾了。

太平手袋厂车间。 张永通 摄

2中国农村首家“三来一补”企业

太平手袋厂挂牌成立时,距离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尚有三个月。三个月后,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向莞邑大地。距离太平几公里远的虎门龙眼贫穷落后,村民靠种水稻、玉米、花生、木薯为生,大队自办了一家木薯加工厂和一个榨糖厂,加起来也才50多名工人。龙眼村民迫切希望找到属于自己的001。

1979年初,时任龙眼生产大队党支部书记的张旭森很是焦急。他从龙眼村民张细的口中得知其两个在香港的弟弟张铭和张超打算回大陆投资,便邀张氏兄弟回家乡开厂。

虎门公社一名领导得知情况后,提出反对意见。张旭森与他唇枪舌剑到最后也没有结果,于是连夜起草了一个报告,前往广州找到当时正在学习的东莞县虎门公社党委书记黎桂康。

黎桂康返回虎门召开紧急党委会议,经过两天激烈讨论,大部分人最终同意龙眼与港商合作办厂。虎门公社迅速把报告往上递。没想到,办厂的申请报告很快就得到广东省政府批复,批文是“粤三来一补企业003号。”

1979年4月,张氏兄弟在龙眼投资的“龙眼发具厂”在村内破旧的张氏宗祠开业了。

若干年后,广东省整理改革开放的诸多线索时,确认龙眼发具厂是全省第一家落户农村的“三来一补”企业,同时也是中国农村第一家“三来一补”企业。有学者认为,从“全国农村引进的第一家外资企业”的意义上来说,它也是001号。

“改革开放对国际投资者有巨大吸引力,对于东莞也是千载难逢的机遇。怎样把这批投资者引进东莞?”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东莞市委原书记李近维生前曾回忆说,在运用外资的方式上,合资、合作、独资、“三来一补”等都是国际通用的办法,“但当年,我们一下拿不出那么多钱搞合资,‘三来一补’易于操作,适合当年刚刚洗脚上田农民的经营水平。”

洗脚上田的农民,在时代的洪流中开始迸发出惊人的能量。龙眼发具厂起初只有30多个工人,但来料加工量大,厂内的工人无法完成,只能外发加工,整条龙眼村的村民都参与进来。一个月后,每户都有数百元进账。

张氏兄弟的投资也得到丰厚回报,见到原材料的进口和出口比较畅顺,他们索性把在香港与发具厂配套的发芯厂、烫金厂、洗发水厂等都搬了回来。不到三个月,龙眼村内多了十来间工厂。

得知张氏兄弟在内地尝到头啖汤后,许多港商也跃跃欲试,加入回内地办厂的行列。当年在村里帮忙打理龙眼发具厂的张细忙得团团转,他干脆在村内盖起一座小楼,专供供应商和投资商作会所用。每天,从龙眼村口经过的宝太公路来回穿梭着各种货柜车,往返香港与东莞之间,热闹异常。

太平手袋厂旧址,如今已建成商住楼。

3

东莞首家台资企业

1978年至1988年这十年,“东莞奇迹”被后来的记录者频频提及。它如燎原之火,蔓延全省乃至全国。公开数据显示,到1994年2月,广东的“三来一补”企业出口额已达150.8亿美元,占当年全省出口贸易额的30%,占全国该类出口总值的83%。到2002年,“三来一补”企业数量更是达到顶峰。

其间,张旭森仍在不遗余力地为龙眼村引入新鲜血液。2018年4月21日,万泰光电(东莞)有限公司迎来30周年盛典,万泰集团董事长张铭烈回忆起当年落户龙眼时感慨万千。他要感谢的人员名单中,张旭森被排在非常重要的位置,“没有他的帮助,我们在当时根本不可能租得到3000平米的厂房。”

万泰光电,是台湾上市企业万泰集团在大陆投资的万泰光电(东莞)有限公司,1988年3月在虎门龙眼正式投产。它不仅是落户东莞的首个台资企业,30年间还曾先后走出200多个线缆行业的老板,被誉为国内线缆行业的“黄埔军校”。

1979年,张铭烈和大哥联手创立台湾万泰电线。之后一路狂飙突进,至1987年,万泰电线已成为台湾最大的电线生产企业之一。当时台湾生产成本锐升,改革开放的祖国大陆,是张铭烈非常看好的新兴市场。但彼时两岸关系刚刚缓和,还不能直接来大陆投资。

张铭烈决定“曲线投资”—-先在香港注册成立香港乐豪有限公司,筹划以港资企业的身份和来料加工的名义进入大陆。为考察大陆设厂的可能性,他转道香港,考察毗邻的深圳和东莞。后来在一位港商的引荐下来到虎门。

“那时东莞还没有台资企业,我是悄悄来的,”张铭烈到虎门考察时,当时好多村组管理区都还没建厂房,唯有龙眼管理区例外。在时任龙眼管理区党工委书记张旭森的帮助下,1987年张铭烈在龙眼租下3000多平方米厂房。1988年3月正式开厂,当时的名字也不叫“万泰”,叫泰兴电线厂。

1988年,国务院第十次常务会议通过《国务院关于鼓励台湾同胞投资的规定》,越来越多的台湾人像张铭烈一样,从香港、深圳辗转深入东莞考察、投资。

1988年,国务院批准东莞由县升级为地级市。这一年,东莞各个镇区都开足了招商引资的马达。以海外侨胞为宣传对象的《东莞乡情》杂志,会不时刊登铜版纸印刷的工业区广告:“XX工业区依傍广深公路、紧靠太平海港,交通便利。”“XX工业区有大量外地劳工涌入,用电设有专柜,电力充沛……”

纵观改革开放东莞前30年的外资,第一批是港商直接来东莞投资,这是“三来一补”产业最原始的积累。最初这个“东莞奇迹”所造就的“东莞模式”,在后来的十年再次迎来新机。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再次形成挤压力,台湾的电子和IT产业作为东莞市第二批投资大户纷纷转移和落户,这次被命名为“集聚效应”的产业转移。

数据显示,1998年,东莞外贸出口总额(海关口径)实现130.6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4.90%,增速高出全省平均增长速度13.3%。1998年东莞出口总额超过广州,仅次于深圳、上海,跃居全国大中城市第三,稳居全国地级市第一。

那一年,全世界排名前100位的企业有12家在东莞投资办厂,杜邦、雀巢、诺基亚、汤姆逊、飞利浦、索尼等一大批国际大公司都在这里投资办厂或进行技术合作。东莞生产的高级电脑磁头产量占世界市场的40%;微型马达占世界市场的20%;保险粉出口量占世界市场的1/3;另外,鞋类、玩具、服装等产品产量在世界上也占有重要地位。

太平手袋厂创于1978年,是全国第一家“三来一补”企业。 张永通 摄

4

新时代的传奇仍在延续

时至今日,以东莞制造为代表的中国制造转型升级之路仍在继续,盛极一时的“三来一补”企业或关闭、或迁移、或转独资、或转型蜕变。

曾经的“粤字001号”太平手袋厂现在已无迹可循。1996年,太平手袋厂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倒闭,2007年厂房被彻底铲平,如今虎门解放路7号的旧址上已经盖起商住楼。而更名为海龙美发用品厂的龙眼发具厂,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假发生产企业,原址变成一个规模宏大、厂房新颖的工业园区。历史的车轮终将载着人们走向更为精彩的未来。

2005年,虎门位列全国千强镇榜首,一时风头无两。此后12年,虎门在这份榜单上的排名未跌出过前十;曾是“广东四小虎”之一的东莞,2018年已是7580亿元的经济体量,是30年前的200多倍。市场主体突破100万户,智能手机年出货量3.56亿台。东莞经过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这十年的阵痛、摸索和尝试,成功走出一条路子,正在转型为一个以生产高技术机器人和自动化设备为重点的智能制造基地。

太平手袋厂的厂房被铲平的第7年,万泰集团和太平手袋厂直线距离中间的虎门镇太宝路139号,作为东莞互联网电商产业园区标杆之一的虎门电商产业园诞生了。2016年,24岁的蔡佳威来到虎门电商产业园,从电商小白起步,加入淘宝创业的大军,开启属于自己的事业春天。

蔡佳威的公司,位于虎门电商产业园某栋二楼。从公司窗台望过去,斜对面一楼的一家电商公司墙上写满了90后风格的励志口号,清一色的年轻男女们聚精会神地对着电脑屏幕,手指在键盘上快速飞舞。每天从傍晚到凌晨,门口打包、发货、运货从未间断。一批又一批货物,从虎门发往全国各地。这家电商企业,一年的销售额超过1亿元。

在服装之都虎门,这样的成绩足以秒杀众多传统服装销售企业。甚至在十多年前,虎门传统服装批发的鼎盛时期,几乎没有多少家企业能望其项背。别说1个亿,年销售额哪怕能超过5000万元,都能成为行业内津津乐道的话题。

互联网电商,为虎门服装产业带来实实在在的改变。2017年,虎门电子商务通过第三方平台实现销售额415亿元,增长7.8%。年快递业务量3.1亿票,约占东莞全市四分之一。财富神话,在新时代的虎门,仍然不断被书写着新的传奇。虎门电商产业园自2014年开业至今,380多家电商企业、40多家公共服务机构,在园区6万多平米的电商公共服务区、O2O厂货直供区、电商主体区、物流区、孵化区和生活区内,保持着24小时持续高效运转。据不完全统计,2016年,该园区电商企业一年销售总额就近50亿元。

迈入新时代的虎门,也正迎来新一轮发展的难得机遇。粤港澳大湾区、滨海湾新区,京港高铁香港段、穗莞深城轨通车在即,深茂铁路、虎门二桥、深中通道加快建设,为虎门加速新一轮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

【名词解释】

三 来 一 补

三来一补是“来料加工”“来料装配”“来样加工”和“补偿贸易”的简称。来料加工指境外投资者提供原材料,委托我方工厂加工成为成品。产品归境外投资者所有,我方按合同收取工缴费。这样的经济贸易合作模式,在改革开放之初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我国大量劳动力就业的问题,从吸引外资、技术引进、及生产制造工艺学习上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改革故事

太平手袋厂第三任厂长唐志平:到江西招全国最早一批农民工

唐志平曾参与创办全国第一家“三来一补”企业——太平手袋厂的谈判。1985年成为太平手袋厂第三任厂长,在任时间最长。

他说,太平手袋厂的到来,不仅解决了虎门(太平)人的就业和温饱,还让他们学会了先进的管理模式和生产、品质要求,有了与国际接轨的意识。

1979年1月3日,张子弥无偿送一辆免税丰田面包车给太平手袋厂。车内有空调,比当年东莞县委书记坐的无空调吉普车还新鲜。太平手袋厂在东莞站稳脚跟后,张子弥带来的聚集效应如雪球般越滚越大。

唐志平记得,当年隔三岔五见到张子弥带着香港老板到厂里参观。过了没多久,跟太平手袋厂配套的刀帽厂、印花厂、模具厂、五金电镀厂等相继落户虎门。

来往的港商多了后,那辆面包车派上更大用场。唐志平经常跟工友们开着它接送港商,“我当时最怕的就是下雨天。”那时,宝太公路全是泥路,遇到雨天泥泞不堪,面包车会陷入泥潭里动弹不了,唐志平只能光着脚帮忙推车。

两年后,太平手袋厂发展势头迅猛,员工达到700多人,几乎是举全太平公社之人力。“我们把镇上的人都找遍了,但还是不够。”唐志平开始帮工厂外出招人。

1981年,唐志平前往江西省的一个县,找当地劳动部门寻求合作。该县培训了近200名当地农民工,用几辆大巴车千里迢迢送到虎门。这批被视为中国最早一批的农民工,让唐志平印象深刻。“手袋厂给他们发工资,工作量跟虎门人一样,工资也一样。江西那边还专门派管理人员过来,管理工人的生活和工作。”

大 事 记

● 1978年9月 全国第一家“三来一补”企业——太平手袋厂,在东莞虎门成立

● 1978年12月 东莞来料加工装配业务领导小组成立,下设办公室。成为全国首个加工贸易装配办公室

● 1979年4月 全国农村第一家“三来一补”企业——龙眼发具厂,在东莞虎门成立

● 1988年3月 东莞第一家台资企业——万泰光电,在虎门龙眼管理区成立

● 2005年9月 国家统计局从近2万个建制镇进行综合测评,东莞虎门镇以164.4的综合指数名列千强镇之首,为全国综合实力千强镇第一名

● 2014年 东莞互联网电商产业园区标杆之一——虎门电商产业园成立

参考资料:东莞年鉴

专题统筹:赵勇

采写:南都记者 莫晓东

摄影:南都记者 方光明

(除署名外)

更多报道请点击专题改革开放四十周年

编辑:黄艳华

加载全文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热门评论
快来抢沙发

    继续阅读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