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秘笈|东华高中秦子达 :痴迷红楼梦最爱宝玉!万万没想到他是这样的理科学霸

教育莞家
+ 订阅

学霸名片  

姓名:秦子达  

毕业学校:东莞市翰林实验学校、东华高级中学  

高考分数:全省理科前20名  

录取院校:清华大学电子信息大类  

特长爱好:读书  

座右铭:切不可自惰,切不可自欺  

学霸故事

秦子达:理科学霸原来是“红楼迷”  

“鲁迅先生说红楼梦是中国小说的巅峰,且红楼梦是为小人物著书立传的。它打破了传统的思想和写法。而刘姥姥这样一个小人物形象正好论证了鲁迅先生的说法……”这是16岁的秦子达参加东莞市红楼梦知识竞赛时写下的答案。  

在这个比赛中,他获得了全市唯一的特等奖。  

眼前这个戴着黑色边框眼镜,穿着一件红色T恤的理科学霸,已经把《红楼梦》完整地读了三遍。他初读红楼梦,是在初中暑假与家人看老版《红楼梦》电视剧时,引起的阅读兴趣。  

高中一年级,他和一位“红学迷”同学一起参加了红楼梦知识竞赛。为了准备比赛,他又仔细读了两遍《红楼梦》,几乎把所有的故事情节都记了下来里。  

“我觉得,看红学家解读红楼梦更有意思。”他已经熟读红学大家周汝昌、刘心武的著作书,这使得他对这部文学作品的理解更加深刻。  

这部伟大的文学作品打开了秦子达的思路,他发现,阅读有深度的文学作品是一次有意思的探索。  

“我最喜欢贾宝玉,从这个人物身上看到了自由、平等、博爱的人生价值观。”秦子达说,他喜欢读书,涉猎范围广,从文史哲到社会科学都感兴趣。  

越过山丘,发现更美的风景在等候  

回望高中三年,秦子达一路过关斩将,他曾经在跟随主流做法和坚持自己想法中徘徊,最终,他选择了坚持自己的想法,独自探索前行。在越过了一个又一个山丘后,发现有更美的风景在等候。  

文学功底好、文笔优美、字迹工整,秦子达手中拿着几张足以称霸文科天下的王牌。但他在综合考虑未来的发展方向后,毅然选择理科。  

当时他有两块短板,一个是数学,另一个是理科综合。  

“高一数学成绩不理想,当时把精力都放在数学上结果还是不见起色。”秦子达回忆说,真正改变自己面临的这种困境的是自己参加了全国高中数学联赛。  

高二这一年,他每天除了学习课内的知识,还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研究竞赛题。他已经不记得有多少个夜晚自己开着小夜灯看竞赛书,“当时经常晚上十二点多才睡觉”。  

那年暑假,他和小伙伴一起到南昌参加竞赛培训。这次培训彻底改变了秦子达对数学的认识,“当时我觉得自己是真正意义上学到了数学知识,领略到了数学美好的地方”。说起这次经历,他的眼睛里仿佛有星星在闪烁。  

竞赛结束后,他开始高三备考。“当我回过头来看课本知识的时候,我发现它们变得很简单”。

南方+记者为秦子达绘制的专属漫画(绘制 薛屏 设计 袁永平)

在克服理综这块短板的路上,他也花费了许多力气。他看了很多学习方法的书籍,但最终发现不能照搬别人的方法,必须和自身情况相结合。秦子达后来发现,建立思维导图,不断地去拓展知识点,对题型和知识点进行及时总结,非常有用。  

此外,在理科生的世界里,刷题是夺取高分的必经之路。而秦子达认为,思考比刷题更重要。  

与其他学霸一样,他曾经也有一个大大的箱子用来装各种辅导书、题册,后来为了精简他把多余的资料扔了,只留下这些快被他翻得发皱的书本。周围的同学都在刷题,而秦子达买的厚厚一沓题册,大都保持着崭新的模样。  

三四本常用的笔记本、几本用来记笔记的辅导书、几本课本、几套老师发的试卷、几只常用的笔,这是高三时期秦子达书桌里的摆放所有东西。  

精神上的勤奋更重要  

“切不可自惰,切不可自欺。”这句话记在秦子达的的笔记本上。  

秦子达认为勤奋有两种:一种是精神上的勤奋,另一种是表现上的勤奋,只是埋头苦干,精神上不加思考。  

“其实后一种是偷懒的做法”。他说,他是个精神上勤奋的人。如果有一道题解不出来,会冥思苦想很久。这是他勤奋的一面,但是不会刷题。  

秦子达爱总结,喜欢自己发现规律。  

当老师让学生多刷题的时候,他不喜欢。他刷题量不够,在考试时遇到一些没做过的题就会出现做题慢的问题,在这方面没有优势。在高三下学期的时候有几次考得不好,爸爸秦志强认为有他心态的原因也有刷题少的原因,这个问题让他感到苦恼。  

最后事实证明,刷题不是最重要的,拥有自己的一套科学的学习方法才是最重要的。  

“我不刷题,我学习成绩就上不来,结果别人考得都比我好。”秦子达当时处于一种彷徨、焦虑的状态。  

“如果你确确实实不愿意做题,你就要相信自己,没有必要关注别人的做法。”他的父亲说。  

在秦子达读高中的阶段遇到了无数的困难,而在这条路上,一直得到来自父母的安慰。他爸妈的手机24小时开机,有什么事,随时电话联系。  

高考前几天,他突然告诉秦志强:“老爸我顿悟了!原来过去归纳的东西是要复习的,我以前以为归纳整理完就行了,没想到一复习就有新收获。”  

因此,考生要找到喜欢的学习方法,不必惶恐,不必盲从,家长要鼓励孩子发挥他的优势。  

孩子需要引导和鼓励  

今年东莞6名进入全省前20名的高考考生中,他是唯一的理科生。面对媒体许多重复的问题,他都耐心、认真地回答,没有一点不耐烦的表情或语气。  

秦子达的谦逊有礼,与父母重视孩子品行培养有关。秦志强认为做人要低调,要有修养。他坦言:“我不能容忍的孩子没有修养”。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慢慢地塑造“三观”,可能受到周围同学和社会上一些观点都可能影响。  

当孩子们在家里讨论班上发生的事情时,秦志强都极力地引导孩子们不要过多的去评论别人,别人做的好的,要向他学习,做的不好的,要多自省。  

他希望自己的孩子不要带感情色彩地去评价一个人。“有时候一个人表达出来的语言和他心里想的东西是不一样的。”因此他常常教育孩子要学会客观的去评价。  

秦志强认为应该让孩子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在他们年纪比较小的时候让树立正面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让他们相信真善美。等到孩子大了,进入社会,自己去理解社会。  

开放而民主的家庭氛围,让秦子达善于思考,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  

秦志强曾和秦子达讨论过“聪明是否是获得良好的学习成绩的主要因素”这个问题。他认为孩子的天赋是最重要的,就尖子生来说,勤奋是每个人的常态,而最后脱颖而出的是那些天赋比较好的孩子。而秦子达则认为,聪明与否不是最重要的,关键要看一个人是否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中考填报志愿时,秦子达执意选择东华。而父母更希望孩子留在自己身边,可以给他更舒适的环境。父子俩也为这件事争论了很长一段时间。  

“老爸,我知道你是为我好,我知道你们是为我好。你们现在可以给我资源让我上高中,那么上了大学呢?我早晚要自己出去闯,我想要早点锻炼我自己的自理能力,总有一天我要去开拓我的生活,而不是一直在你们的庇护下成长”  

眼前瘦弱的秦子达睁大了眼睛,对着说出这句话的时候,秦志强感受到了一种男孩子敢作敢当的力量。这时的秦子达和每个东华学子一样,从踏进学校大门那天起,便埋下了一个清华梦。  

要问父母是高中老师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秦子达会说:“他们带高三的经验丰富,很清楚在什么阶段要调整心态。”。  

在秦子达准备参加数学竞赛期间,秦志强常常跟儿子一起探讨数学问题。他有时候觉得孩子的认识比他还要深刻,在这种时候都会给他表扬,增强他学习的自信。  

每周日下午2时到6时是学校留给学生的自由活动时间,可以由学生自由安排。而这段时间成了秦子达每周和爸爸妈妈一起聊天,吃饭的时间,爸妈一次也没有缺席。秦子达会和爸妈倾诉自己的烦恼,讲讲自己学习上的收获和体会。  

父母的这种陪伴,对秦子达熬过高三起了很大的作用。  

高三第二学期的成绩,是他高中三年里波动最大的。“可能是高处不胜寒吧,有些目标实现不了,他会表现的有点着急。”秦志强说,每当这个时候父母除了给予他学习上的建议,更多的是鼓励他,增强他的自信心。  

6月6日,高考前一天,秦子达打电话给爸爸。  

“老爸,我发烧了”。  

接到儿子电话后,夫妻俩马上赶到学校,带秦子达去附近的医院打点滴。一边打着点滴,一边和秦子达聊天,帮助他调整好心态。

第二天,秦子达没有因为身体不适而出现心理波动,而是带着自信走进考场。  

虽说父母都是高中老师,但是秦子达的学习基本都是靠自己摸索,父母更多是在精神上和心理上给他鼓励和安慰。  

而最后的结果也证明了,长期的付出会给予他回报。  

在秦志强看来,秦子达在高考中属于正常发挥。如果说他为什么比别的孩子考得好,他认为与秦子达在考场上心更安静,受外界干扰更少有关。  

人生定位比分数更重要  

“沉稳”“内敛”这两个词是班主任曹英姿对秦子达印象的评价。  

“他这样的孩子非常少见。”文学功底扎实、文理兼修的秦子达在教学经验丰富的曹英姿看来非常难得。  

带了秦子达整整三年,他的学习情况曹英姿都看在眼里。作为生物老师,她也清楚生物这门学科是秦子达的短板。有段时间秦子达生物科的成绩排在班级中间位置,即便下了很大的功夫还是没能考好。  

曹英姿很清楚这个孩子思维比较活跃,想法过偏导致和命题者的出题意向有偏差。因此,曹英姿特地给他找来专项训练,让他当面做当面给他批改讲解。  

曹英姿认为,一个人自己做题和给别人讲题不是一回事。给别人讲题更能摸清解题的思路,想法也会更周到、全面。因此,生物课上,秦子达常常是那个给大家讲题的学生。即使那道题做错了,老师也让他讲讲自己解题的思路。通过这样的训练,秦子达慢慢克服了自己的心理障碍,渐渐理清了做生物题的思路。  

“得理综者得天下”这句话,在理科生的江湖中广为流传。  

曹英姿认为,理综很重要,要拿下理综,需要适当的刷题,在刷题中提高速度和准确度。理科综合的老师们也不要强调单科成绩,而应讲求总分最大化。同样,语文成绩好可以在理科生中拉开很大的差距。秦子达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在语文上一直保持着绝对的优势。  

高考题的材料题,很多源于大学教材,考试的内容会在原来课本基础上有所拔高。而这也恰好是竞赛中会接触到的内容。  

曹英姿认为,竞赛让学生跳出教材体系,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为他们在大学继续深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竞赛不仅是为了名次,更重要的是锻炼理性思维,学习解题的思维方式。  

在高考备考过程中,每个孩子多少会有压力。适当的压力能让学生化压力为动力。但是如果压力过大,容易转化为焦虑。  

秦子达在高三的时候成绩起伏比较大。身材比较瘦小的秦子达有时候会出现身体不适的情况,影响了考试发挥。曹英姿经常鼓励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强健体魄。  

“分数高低不是最重要的。在秦子达班上,与他实力相当的孩子至少有五个。”曹英姿认为,在一个人成长过程中,心态和人生目标的定位更重要。秦子达身上有一种家国情怀,远大抱负,他吃得了苦,有信心有动力,愿意为自然科学研究献身,这才是他最可贵的地方。  

学霸“秘笈”  

三步走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文/秦子达  

一、我这样学习  

高三一年我总体上遵循了学习与思考、实践与做题、提高考试能力三步走的顺序。  

学习与思考。理解概念之后,我会建立知识体系,把知识串联起来,在大脑中形成一个思维导图。我在高三时把物理、化学、生物三科的知识点都做了思维导图。这个过程也是我理解与纠正知识点的过程。

实践与做题。为提高解题能力,我会做一定量的题目再进行归纳总结,最后开始针对性刷题。在整理错题时我分为四类:概念理解错误、没思路、模型不熟、易错点出错。  

对于经常摸不清套路的题,我会单独拿出来专题攻克,并把成果做成思维导图或者直接文字叙述出来,方便复习。做这项工作前,我会先找找有没有讲解到位的参考书,如果找到了可以直接在书上做笔记,一来省事,二来可以与书中观点取长补短。  

对于一些经常出现的模型,我会刻意记忆。但是做题时切忌有熟题感,如果要运用模型,就要注意条件性。  

另外我会培养自己的应变能力。在高三我看了波利亚写的《怎样解题》,觉得很有收获。一旦遇到有挑战性有新意的题目,我就会提醒自己跳出套路,运用解题方法,并且充分调动大脑。  

提高考试能力。首先是阅读能力。我一般遵循先略读再精读的顺序。略读就是先扫一遍,力求找到题目大意和关键点。  

其次是适应考试,不反其道而行之。比如,语文作文看审题、立意、结构、语言、材料、书写六大块,如果审题已经很困难了(如任务非常多的任务驱动型作文),就没有必要把主要精力放在立意的深刻与语言的精美。  

我还会注重运算能力。对于大数运算,我会放慢速度,一遍过。对于比较复杂的运算过程,如移项中的正负号、开根与平方,我会对常见错误进行整理。  

最后我会把握时间分配。我有个最大输出的意识,保证在一段时间内能拿最多的分,比如理综选择题我定了三十分钟,剩余的时间再去做有难度的题。  

二、我这样调整心态  

高三一年起起落落是正常的,但我并没有过多关注成绩,而是把主要精力放在寻找漏洞上。漏洞是从考试过程中找的。在考试过程中,如果在哪个地方卡住了,或者感觉知识不熟,就一定要留个心,考完及时补上。  

遇到没考好的情况,我会找客观的原因,保持信心。我坚信只有高考才能真正反映实力。  

我还会保持谦虚的心态。放低姿态去做题,见了题就尽力去做,把考试时百分之百的精力放在题目上。  

三、我这样取得进步  

我认为取得进步应当同时做到三点:学习、思考与总结、实践。这正契合着我学习的顺序。  

所谓学习,关键在于寻找外界资源,而不是自己硬琢磨。我曾经把自己想的东西写成笔记本,虽然看起来非常有成就感,但是最终发现效率太低,不如看辅导书或者问老师。  

而很多同学欠缺的可能是思考与总结。认为提高成绩的唯一方法就是刷题仅仅是“外在”的勤奋,我认为还需要有精神上的勤奋,也就是多思考多总结。我会把每天想到的经验记录在日记本上。在适当的时候,回顾以往的随想,就能有所得。  

不仅把学习与思考付诸头脑与纸端,还要随时可以输出。在课堂上我会紧跟老师的节奏,一旦遇到自己不熟练的知识点和题型,就迅速复习笔记。  

其实学习方法是因人而异的。但是我认为大家只要把握好这三点,都一定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取得理想的成绩。  

【策划】戎明昌

【统筹】陈枫 吴少敏 王慧 黎詠芝 

【采写】薛屏(署名除外) 

【摄影/剪辑】李玲

编辑 毛敏
加载全文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热门评论
快来抢沙发

    继续阅读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