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秘笈|汕头市潮阳实验学校宋宇星:做好“加减法”高考就能“冲关打怪”

广东教育头条
+ 订阅

学霸名片

姓    名:宋宇星

毕业学校:汕头市陇田镇仙家小学(小学一年级)、汕头市潮阳实验学校(小学二年级至高三)

高考分数:全省理科前20名

录取院校: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

特长爱好:笛子、二胡、篮球、阅读等

座 右 铭: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学霸故事

宋宇星:发现知识漏洞时最开心

2018年6月25日中午11时51分,宋宇星收到了来自广东省教育考试院的信息,他的高考成绩排位在全省前20名。“有点意外,但很快就平静下来了,也算是实现了自己‘吹的牛’。”宋宇星笑着说。

2017年高考,宋宇星的学长、好朋友余江川以699分的成绩考取了广东省理科第一名。在距离高考300天的动员大会上,宋宇星作为学生代表上台发言时曾鼓励同学们:“余江川学长是我们的榜样,考了699分。我相信,我们也潜力无限,一定有人能考700分以上。”

宋宇星参加学校的辩论赛并获评最佳辩手。

高考放榜,考700分以上的,正是宋宇星自己,他考了理科703分。

拿下高分有何秘诀?宋宇星说,自己在高三时擅长做“加减法”。他用“加法”增加自己掌握的知识点,填补自己的知识漏洞;用“减法”控制自己的笔记本和错题本的题量,真正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

10年民乐队经历烙下最深成长印记

得知自己的高考成绩进入广东省理科前20名,宋宇星当天就给远在上海的汪广明打电话分享喜讯。

汪广明是宋宇星在学校民乐队的指导老师。小学二年级转学至汕头市潮阳实验学校后,他便成为学校民乐队的一员。“我身上最深的印记之一,恐怕就是在民乐队度过的10年,特别是汪广明老师对我影响深远。”宋宇星说。

宋宇星参加的是一个合奏团,成员分别演奏笛子、二胡、扬琴、古筝、月琴等乐器,往往是自己先练习,再把曲谱合奏。汪广明特别重视乐队的团结合作,当有些同学不看指挥,节奏或速度与团体脱离时,他便会厉声批评。

宋宇星小时候表演二胡演奏。

在严厉之余,汪广明也有柔软的一面。在开始参加训练时,心智尚未成熟的宋宇星经常因技艺不佳产生挫败感。但汪广明总是面带和蔼的笑容,耐心指导。渐渐地,宋宇星开始真正能够演奏一两首小曲儿,愈发有信心,也愈发体会到了民乐的魅力。

宋宇星还记得,民乐室远端有个小侧门,他上初一的时候,汪广明嘱咐他每天训练结束后就把那扇门关好上锁,他便规规矩矩地一天天照做。初二期末的某一天,汪广明突然拉住他,正色说道:“你关这个门,看上去是小事,但是能够坚持一天天做,没有一天忘记,这很了不起!将来不管做什么事情,只要把这样的小事一天天做好,必能成大事!”

本来,宋宇星并没有觉察到自己这种平凡的行为的意义。但是从这天以后,他逐渐开始重视做好生活中点点滴滴的“小事”。

热爱文学的理科生

宋宇星的兴趣爱好很广泛,除了乐器演奏,打篮球和阅读都是他坚持多年的爱好。

宋宇星的父亲宋建刚是潮阳实验学校的一名体育老师,母亲也是一名体育老师。从宋宇星5岁开始,父亲便带着他练习打篮球。六七岁时,宋宇星已经能熟练掌握运球、上篮等基础动作。

宋宇星说,投篮要求人把球精准地投入比自己高的篮筐中,对技术有一定的要求,投中后成就感很高。

“学习也是这样,我喜欢给自己定比较高的目标,并努力去实现,这样很有成就感。就算不能实现目标,至少也会尽全力去接近目标。”宋宇星说。

作为热爱文学的理科生,宋宇星曾获得第四届全国中小学生语文素养大赛初赛广东赛区高中组一等奖。

虽然是理科生,但宋宇星对文学非常感兴趣,自幼便热爱阅读。余秋雨的《文化苦旅》、《行者无疆》、龙应台的《孩子,你慢慢来》、《目送》、蕾秋•乔伊斯的《一个人的朝圣》……都是宋宇星喜爱的书籍。

“我是热爱文学的理科生。”宋宇星说,他在高中有一个遗憾,他十分向往进入学校的海韵文学社,却在第三轮面试落选。虽然有些失落,但凭借对文学的热爱,他仍在高一高二时参加海韵文学社举办的文学创作大赛,并在高二时收获一等奖。他一直将这一尊小小的玻璃奖杯摆在自己的书架上,勉励自己坚持做热爱的事情。

做好“加减法”就能“冲关打怪”

谈起高三的备考经验,宋宇星说,自己的复习方法是“加减法”。

“‘加法’主要是填补自己的知识漏洞,增加自己掌握的知识点,增加信心。”高三以来,每次发现自己有尚未掌握的知识点,宋宇星都很开心:“这意味着我来得及再填补自己的一个新的知识漏洞。”

宋宇星获得第三十四届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三等奖。

在高三时,宋宇星发现自己没有掌握物理选修3-3热学的帕斯卡定理知识点,做题时总是出错。于是他前去请教老师,在老师为他讲解之后,才发现自己对帕斯卡定理的理解一直有误。老师又为他讲解了相关习题,让他强化知识点训练。此后,再遇到帕斯卡定理的相关题目,宋宇星都能轻松“冲关打怪”。

而“减法”则是在高三时为自己的笔记本和错题本“减负”。宋宇星说,高三时他重新准备了笔记本,将高一高二笔记当中最精华的部分翻抄了一遍,其他则舍去。“高一、高二时对知识点的把握还不够清晰,到高三很多知识点已经非常熟练了,没有必要再记在笔记本上。”

同时,他裁剪了自己高一、高二的错题本上的确有难度、又有代表性的题目,重新贴了一本错题本。“对我而言,笔记和错题本的题量是要控制的,太多的话就没有时间去真正复习、掌握了。”宋宇星说,做“减法”的同时,他又复习了一遍自己没有掌握的知识点、错题,也相当于做了一次“加法”。

重视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

“宇星的规则意识特别强。”他的父亲宋建刚说,他和妻子一直很注重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

从宋宇星2岁开始,父亲便和他达成了“三次原则”。对于同一个错误,第一次是告知;第二次则是批评;第三次则是小惩罚。

宋宇星和父母的合影。

说着,宋建刚笑着回忆起一段趣事。在宋宇星5岁的时候,宋建刚开着摩托车载他到汕头市区华侨公园游玩,出发之前给了他一个棒棒糖。到达华侨公园时,宋建刚才发现宋宇星一路上一直拿着棒棒糖的包装纸,拿了一个多小时,直到下车找到垃圾桶才将包装纸扔进去。“不能乱扔垃圾”,5岁的宋宇星说。

但这么强的规则意识也给宋宇星带来了“麻烦”。小时候,他跟小朋友一起玩耍时,遇到小朋友乱扔垃圾,就非要对方捡起来,如果不捡就要拉着他去,急得直哭。

“当一个孩子懂得讲规则,他也能明白什么时间该做什么事,形成专注的做事习惯,这对于他的学习、生活都十分有益。”宋建刚说。宋宇星做作业特别专注,效率很高,所以从不用熬夜复习。早睡让他上课从不打瞌睡,专注地紧跟老师的步伐学习,形成良性循环。

宋建刚认为,自己是一个相对细心的父亲,注重培养孩子良好的心态。他从不过多关注孩子的分数,而是引导他反思丢分原因,并给他相关建议。“宋宇星心态特别好,从不为丢分着急,而是把丢分看成查漏补缺的好机会,这一点大概随我。”宋建刚笑着说。

自由组合学习小组  优势互补让学生更优秀

“宋宇星在生活上是个多才多艺的男孩子,擅长吹笛子、打篮球,还特别爱看书。”

“宋宇星是班长,平时帮我处理班级事务井井有条。班会从策划、找素材到主持大部分都是由他完成。”

提起宋宇星,班主任卢飞赞不绝口。

宋宇星是班长,平时帮班主任处理班级事务井井有条。

优秀考生如何培养?卢飞认为,对学生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依靠整个教师团队的力量。“高考不是单科竞赛,更加强调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

在每一次大考之后,卢飞都要和所有科任老师碰头,共同分析考试里各个学科暴露出来的问题,再由各科老师针对相应问题加强对学生的辅导。

“以宋宇星为例,之前他的语文和英语很强,数学和理综就稍微弱势一些。通过‘碰头会’,老师对他各个学科的情况更为了解,也能更有针对性地帮助他查漏补缺。”卢飞说。针对尖子生,各科老师还会将他们每一科里薄弱的环节列出来,重点攻克。

宋宇星和班主任卢飞的合影。

在卢飞班上,包括宋宇星在内,今年总共有7名学生考上清北。“培养学生,我的思路就是‘优势互补’,让大家自己挑选同桌和前后桌,自由组合。唯一的要求就是必须相互促进,有所提高。” 卢飞介绍,宋宇星的理综和数学较弱,就和这几门功课强的同学组成小组,一起进步。

宋宇星

学霸“秘笈”:

越是弱势科目,越要多下功夫

文/宋宇星

高考结束,我很幸运取得了一个还不错的成绩,在此与大家分享一些自己高中学习的方法和心得,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

首先讲一些总括性的思想吧。第一,要认清自己。我们的时间精力都有限,应该花在对自己最有用的地方。所谓有用,无非就是扬长避短。我想着重强调一点:越是自己弱势的科目,越要多花时间、多下功夫。

其次,要重视基础。试题会考查我们对于知识点的理解是否透彻、运用是否灵活。我们要把对基础的掌握从简单的文字内容上升到本质性理解,从而为我们冲击更高的水平搭好台阶。

此外,要学会规划。做规划的最大意义在于使自己的注意力集中于具体事务上,而不是发现无事可做之时再临时脑补做什么以及怎么做等问题,从而更加有条不紊、专注高效。

我始终认为,要相信老师。老师身上始终有太多东西值得我们学习,譬如知识、方法、经验、思维习惯、眼界、心态、性格等。多多和老师沟通交流,往往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宋宇星获得学校2017年海韵杯文学创作大赛一等奖。

在复习和考试过程中,心态也是十分重要的。我们应该着眼于具体的一件一件事,确保自己每天都有收获、每天都在进步,这样看待,便会觉得有无穷的动力与信心。

关于各个学科,我也各讲一点自以为最值得注意的地方。

语文要积累素材,主要是为作文服务,包括名言、佳句、思想观点等,多阅读好的作品实际上也起到了这样的作用。平时有意识地模仿,锤炼自己文章的方方面面。

数学要通过有方向、有限度地刷题,学会总结一般性的方法规律,比如答题思路,常见的切入点等,这样对于提高准确性和速度都非常有效。

英语要试着以翻译的方式去理解文章,每一句话要带有连贯性、完整性去理解它的意思,这样与作者产生共鸣,回答问题时也就十分轻松。

物理要学会归纳情景,把千变万化的题目归为有限个熟悉的模型,找到模型各自的通法,以不变应万变。

化学要以元素为中心,通过种种关联构建知识网络,对各种物质和操作方法等形成足够的熟练度。

生物要足够细致地筛选课本知识,每一个隐藏在角落里的信息都有可能成为试题中决定胜负的节点。

预告

明天与粉丝朋友见面的学霸是全省理科前20名、汕头市潮阳实验学校学生黄潜锷:《黄潜锷:勤奋把我送到了清华大学》,敬请关注。

【策划】 戎明昌 胡智勇

【统筹】 陈 枫 吴少敏

【记者】 马立敏  实习生 雷玥

【摄影】 董天健 实习生 区健滢

【校对】曹柏英

编辑 麦小华
加载全文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热门评论
快来抢沙发

    继续阅读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