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带光芒的名校“学霸”们,在学习上也并非所向无敌,只不过,他们在解决问题方面有更强的毅力,也更愿意分析思考。今年广东高考理科高分考生曾千洋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曾千洋来自珠海一中,他和同班同学檀廷玉今年高考都以全省理科前十的成绩被清华大学录取。在这样一个学霸云集的班级,曾千洋不算成绩特别突出的孩子,在班主任王吉看来,曾千洋最大的特点就是学习格外专注,消化吸收知识彻底,基础打得比较好。但在高三临近高考的时候,曾千洋也犯过错误。
“高三的模拟考会用到理综试卷,但他经常做不完。”曾千洋妈妈说,儿子常常为了把物理部分答完美,牺牲掉其他科目的作答时间,留给最后一科生物的时间挤压到只有十分钟,导致生物成绩总是提不上来。彼时已经临近高考,生物老师王亮接到了曾千洋妈妈的电话,希望能够帮他解决这个问题。
“那时候已经到了四五月份,比较晚了。”王亮也了解到千洋其实他在知识方面没有问题,只是时间安排不恰当。“我不担心他能力,就怕这样反复的情况会影响孩子信心。”于是临近高考的两个月,她特地找千洋聊过几次,鼓励他放开手脚,同时调整一下答题策略。聊了一两次之后,她发现千洋对学习有自己的想法。“我不会太在意一两次的考试,学懂、学透彻比盲目刷题更重要。”千洋说。王亮说,像千洋这样的孩子,其实是心里有数,对自己有把握的,有时候家长反而比孩子们更焦虑。
最后到了高考,曾千洋不仅完成了理综所有试题,还提前了五分钟。
不过,对于王亮来说,教这些孩子最大的难题不是告诉他们“是什么”,而是满足他们的无止境的“为什么”。
虽然从教已有10年,每次带“学霸班”,王亮都觉得是一次挑战。她感受很深,像千洋这样天分突出的孩子,同时也会具备很好的学习习惯。“他们非常聪明,而且学习非常努力。”
因此,王亮表示每天都必须在学生前打起十二分精神,应对课堂上提出的各种“为什么”和“怎么样”。“高中课本中很多内容都是告诉学生‘这是什么’,但这已经不能满足他们,他们想要知道的是‘为什么’——为什么会发生?过程又是怎样?”王亮说,她在教高三生物的时候,不得不随时把大学课本放在手边,“教他们的过程中我也在不断学习,他们甚至常常会让你觉得,自己知道的真的太少了。”
事实上,这些问题很多时候都远超考纲,偶尔还会让老师无法立刻解答,但王亮依然感到欣喜,一方面说明孩子们的思维水平已超过同段学生,另一方面自己也能顺着这些思路思考,教学相长,从中有所收获。
想了解更多学霸故事?详情请戳:
【采写】曹丹龄
想要了解珠海更多教育资讯吗?扫码加群,与南方+记者面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