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探营丨正超电气:智能制造与传统优势产业相结合结硕果

南方+ 记者

根据汕头2018年上半年的“成绩单”,汕头新产业不断壮大,仅上半年,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9.1%。新产业、新动能如何实现汕头高质量发展?记者走访汕头高技术企业,试图破译汕头高技术制造业背后的“密码”。


广东正超电气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正超电气”)是一家有着37年发展历程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是国家电网、南方电网、华能集团等发电公司、中广核、中核总的优秀供应商;是全国高压开关设备、电力行业高压开关设备、低压成套开关设备标委会成员;是广东省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广东省高低压开关设备研发中心、中广核核电设备国产化研发中心成员。

日前,中央电视台《走进中国》栏目走进正超电气,采访其作为核电设备供应商背后的故事。正超电气也是此次栏目选中的广东省内仅有的两家企业之一,也是此次采访的唯一一家民营企业。正超电气为什么这么牛?

中国核电事业背后,也有汕头企业正超电气的一份贡献。

担当社会责任深耕核电领域

近几年,尤其是在核电技术方面,正超电气为核电厂研发、设计、制造安全级低压开关设备全系列产品,在抗核辐射、抗老化、抗地震和LOCA技术取得创新突破,实现核电低压开关设备国产化目标。

凭借对关键技术的创新,正超电气获得国家核安全局颁发的民用核安全设备设计许可证和制造许可证。记者获悉,该品类设备许可证目前全国仅有两家获得。正超电气总经理吴厚烽告诉记者,正超电气如今在配电领域取得的优势和成果,背后也有一段关于“坚守”的故事。

2011年爆发了福岛核危机后,国内谈“核”色变,许多专家纷纷对核电项目提出质疑,一时间,整个核电行业进入寒冬,国家更是对核电项目提出新要求。在此背景下,许多同行对核电产业链失去信心,纷纷转行到其他更具经济效益的项目。

机会往往在于别人选择退却的时候,你选择了坚守,”吴厚烽说,那段时期,正超电气顶住压力,继续进行产品研发,对员工开展培训,提高执行核电项目必要的综合能力,等待核电行业慢慢苏醒,“这也是正超电气坚守企业社会责任的体现。”

蜇伏了3年多,当中广核集团为“华龙一号”三代核电技术示范电站寻找合适的供应商之时,正超电气进入他们的视线。由于一直保持着对行业的关注,双方沟通起来无障碍,中广核很快确定了与正超电气的合作。

中国核电事业背后,也有汕头企业正超电气的一份贡献。

此后,正超电气主动承担“华龙一号”核电机组配套电气产品的研发任务,目前已完成配套的安全级全系列配电设备的研发、试验,并通过国家核安全局鉴定,为第三代核电技术的项目建设及出口海外奠定基础。 

2005年至今,正超电气已研发了55台配电设备,已执行完毕和正在执行的核电机组18台,供货量接近20万台,位居全国前列。

正超电气配电设备供货量接近20万台。

定位智能电网的“服务配角”

吴厚烽对企业的定位是智能电网的“服务配角”。他认为,智能电网就是在现有的人力资源基础上,通过更精准更科学的手段来有效管理越来越多的运行设备。他时常在思考,要如何以电网用户为中心,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实现技术革新,并且以产品为载体,延伸出更多增值服务和功能,使产品有更多竞争优势。

新能源充电桩是正超电气近几年的又一个发力项目。至目前为止,正超充电桩项目供货业绩已超6000万。吴厚烽以珠海充电桩项目为例,他向记者介绍,产品在珠海华发新城、格力康乐园等公共汽车站经受住每桩每天 16 小时约 100 车次、零故障的持续高强度充电考验,产品性能适用于沿海地区的恶劣环境和持续充电需求 。

正超电气的充电桩项目在珠海落地。

在项目执行过程中,他们除了满足供电局的需求外,还挖掘公交系统使用者的痛点,解决了分体式充电机电源柜与分体桩长距离信号传输易受干扰的技术难点;解决了识别码匹配充电技术,为公交系统量身定制“一键充电”的快速通道,为供电局打通充电数据统计分析的壁垒。

此外,正超电气还在业内首推自主研发的“互联网+精益服务”软件平台,将已运营的充电桩的一切资料上线到正超享服平台上,在现场每个供货产品机柜上均植有“二维码身份证”,司机可随时扫码获取相关信息,包括用户使用说明书、充电桩安装图纸,器件配置表等文件,以及充电操作指导视频等,有助于使用者便捷了解充电桩的相关参数和功能。 

“充电桩属于新产品,运行人员操作上还相对生疏, 用户体验差。此举可以使司机学习使用设备更直观更高效更及时,确保公交车在每天16小时工作时间内能够准时发车和顺利充电。”吴厚烽说。

每台充电桩,都经过智能化处理,更加便于使用和管理。

吴厚烽手机一直保存着一张绿色植被的照片,他告诉记者,这是珠海项目时隔半年后,他在现场无意间拍摄到的。“那些装机完毕后的木箱子,被放到了一边,竟然也长出了一株株绿植,而且长势喜人。”这些茁壮成长的绿植,给了吴厚烽深刻的感触,他希望正超电气能够继续在新能源领域有所作为,为国家环保事业做贡献,营造让更多绿色植物能够生长的环境。

吴厚烽手机里一直保存着这张照片。

【全媒体记者】余丹


编辑 小于
加载全文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热门评论
快来抢沙发

    继续阅读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