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志园地】过半族众为壮族的韦姓

史志清远
+ 订阅

韦姓的主源,跟夏朝分封的诸侯国有关,相传出自颛顼高阳氏裔孙彭祖之后,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老姓氏。彭祖的儿子中有个叫彭寿的,跟夏部落长禹的关系亲密,禹建立夏朝后,封彭寿为伯,称彭伯寿,国称彭伯国。彭伯寿传到孙子一代时,因帮助夏王少康从东夷寒浞父子手中夺回王位有功,故少康又封彭伯寿的另一个孙子元哲于韦(又称豕韦),建立诸侯国,称韦国或豕韦国。商汤灭夏时,韦国被灭,贵族在四散时约定以国名为姓,以示不忘祖先,因而产生了中国的韦姓。

出自彭伯寿别孙元哲之后的这一支韦姓人,历来被认为是韦姓的正宗,韦姓的诸多历史名人都出自这个族系,并形成“京兆”的著名郡望。另外,在汉代时,还有名将韩信的后代改姓为韦,成为韦姓中另一支不可忽视的势力。韩信在佐刘邦建立汉朝后,因功高震主,受到刘邦的猜忌而遭杀害,其子在萧何和蒯彻的保护下远逃南粤(今两广地区),为躲避官府追捕而取“韩”字的右偏旁为姓,改作韦姓。后来,这支韦姓人在两广地区有很大的发展。连山的几部《韦氏族谱》中,在追溯姓源时,也有记载这个传说的。

韦氏在发展和播迁中,宋代以前,黄河流域的显贵家族明显多于长江流域,其中又以京兆(今陕西西安)地区最为集中;宋代以后,韦姓的显贵家族,长江流域则盛于黄河流域,延至近现代,两广地区的韦姓人尤领风骚。在当今中华姓氏人口排序中,韦姓名列第122位,分布较多的省份有陕西、广西、广东、江苏、浙江、安徽、山东等。在清远,韦姓居第59位,1.28万人,多为壮族,连山为主要集居之地。

连山壮族韦姓近7000人,为该县第三大姓氏,主要有三个支派,散布县域吉田和县南数镇。现居福堂贤洞,小三江大获、苍茂的韦姓,祖先始居广西梧州,后分支徙居怀集,明中叶由怀集衍派连山。小三江大获村的开基祖叫法进,福堂贤洞的开基祖叫法应,现已传承到第18代,为连山韦姓中的大支。现居吉田太阳村的韦姓,源于广西南丹县,先世数祖不断迁徙,经广西柳州、钟山等地辗转入连山,时在明朝嘉靖中。现居永丰花罗村的韦姓,来自广西贺县,开基祖名金满,入迁于明天顺八年(1464)。

由于历史的原因,连山韦姓一直生活在社会的最低层,明清两代不见有知闻于当地的历史人物。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民族政策关怀下,连山韦姓人苦尽甘来,不仅政治上大翻身,生活上大改善,而且在文化素质方面也大为提升,据1997年出版的《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志》录载,新中国成立后40年内,连山韦姓人中获得大学本科学历的有:韦仁安、韦青莲、韦祖和、韦留先、韦建仙、韦少娟、韦留真、韦留贤、韦彩凤、韦先积、韦宗庚、韦丽芳、韦继棠、韦先军、韦冬梅、韦其俊、韦乃财、韦世龙、韦小雄、韦士照、韦小红、韦世彪、韦继柒等23人。因工作业绩显著,受到国家部委级表彰的先进工作者有韦家贯、韦承文等。

汉族韦姓,以清新居多(2493人),次为阳山(1036人),再次为英德(996人)。其中清新韦氏,据传是汉代名相韦贤的后裔分支,沙河东社湖墩围建有韦氏宗祠,祠内供奉着远祖韦贤和清西开基祖及各房支始祖的神位,以“一经”为堂号。

这个家族的开基祖叫韦重良,原居顺德鹭洲,约于明末迁来清远,开基于清西沙河南杜村。经过300多年的繁衍和播迁,传承13代,演绎成清西大族,裔孙散布多个乡镇,纯韦姓户的自然村有:韦屋(原属石坎镇,今属龙颈镇)、勒竹兜、庙坑、马安山、焦元里、围约、竹头仔(原属沙河镇,今属禾云镇)等。尤以沙河为盛,多达1800丁口。

这个家族还有分支迁居外地。阳山阳城韦屋韦姓人家,是从沙河分迁去的,始迁祖叫韦清朝,现已发展到150余人;英德水边、浛洸等地的韦姓人,先祖亦出自沙河。

还有一支来自广西平乐县的韦金家族散布清远境内多处地方。始迁祖韦金于明洪熙元年(1425)迁到阳山小江乡下坪罗汉塘暂居,后转迁清远三坑,又再徙今连南寨岗吊屋村定居。韦金生日兴、父庆、稳吉、稳达4子。嗣后,长子日兴重返阳山小江罗汉塘定居,裔孙衍居小江,黄坌等地,成为阳山韦氏之大宗;次子父庆迁居清远县; 季子稳达迁居连山;留居寨岗吊屋村的是第3子稳吉。稳吉生2子:朝轩、朝帝。朝帝的后裔去向不明;朝轩生3子;应乾、应祥、应銮,都留居吊尾村。这个家族在连南寨岗已传到第19代,后裔发展到380余人;另有应祥的4世孙中的一部分于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迁居白水坑,加入瑶籍,已传6代,有裔孙23人。

吊尾村韦氏宗祠的堂联是:“京伦世泽,北振家声”。这幅堂联昭示着他们是京兆韦氏的后裔。这支韦氏从始迁祖韦金始,编制了排辈字派,采用7字句的形式,拟定35辈:金稳公朝应仲幸,英昌高拔积贤培,成名开俊业文才,世运通祖德鸿基,远有志左华荣盛。

感谢关注史志清远微信公众号

加载全文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热门评论
快来抢沙发

    继续阅读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