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的历史可上溯到新石器时代中期。据考证,大约距今6000年前,佛山南海的西樵山已有原始聚居的部落出现,西樵山更是新石器时代南方一个大规模的采石场和石器制造基地。
大量的史实证明,当南粤大地还处于洪荒时期,新石器时代的南海人,就以自己的勤劳智慧创造了辉煌的西樵山“双肩石器文化”,给珠江流域带来了文明。正因为如此,西樵山不仅是“理学名山”,还被誉为“珠江文明的灯塔”。
那么,西樵山的石器文化
是怎么被后人发现的?
刀耕火种、茹毛饮血的石器时代,距离我们已经有数千年之久远,但也并非遥远到不可触摸。从西樵山出土的精致石器上,我们可以寻到远古的蛛丝马迹。
保护
五六千年前的石器媲美现代工艺品
西樵山石器文化的发现,西樵文史专家关祥是重要的亲历者。
今年93岁高龄的关祥,曾是南海中学的历史老师,虽年事已高,但耳聪目明,精神矍铄。从事西樵山文化研究半个多世纪的他,对新石器时代的石器有一定的了解和研究,早年经常带领学生上山搜集西樵山石器。
△93岁“西樵通”关祥老师在翻阅自己的著作——《西樵传说》
几十年的时间里,关祥在西樵山“捡”到不少石器,他将大部分捐献给了西樵山地质博物馆、南海区博物馆、广东省博物馆等单位。2013年,他向佛山市档案馆无偿捐赠一批与西樵山文化有关的文物藏品;2016年,再次向市档案馆捐赠新石器时代西樵山双肩石器等藏品共22件。
关祥老师向小编展示的西樵山石器大小不一,大的有成人手掌的1/3到1/2大小,小的只有半截小拇指大小,由于埋藏环境不同,呈现出浅灰、赭黄、棕红等不同的色泽。
△西樵山细石器
它们大都可以分为柄部、肩部和刃部三个部分,在柄部和刃部顶端相接处形成钝角或者直角,两侧对称,酷似人的肩膀。这样的设计使得它们比较方便被人手所掌握,同时也是它们得名为“双肩石器”的原因所在。
其中的双肩斧、锛适于砍伐,双肩凿可以用来凿木,边缘锋利而锐薄的是双肩割切器,可以像刀子一样割切、刮削;还有双肩石铲,只要再绑上一个木柄,就可以用来起土了……据关祥介绍,其中不少石器都经过北京相关部门的鉴定。
有一些双肩石器经过了非常细致的打磨,浑身散发出圆润的光芒,甚至不亚于现在的工艺品。“可以看出古人在制造工具的过程中,也很注意外形的美观,这个‘抛光’的程序应该是用动物的毛皮或者树皮进行摩擦而完成的。”关祥说。
△打磨光滑的西樵山石器
发现
中学老师揭开石器文化面纱
发现石器的时间要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
“当年,政府发动民工在西樵山挖一条环山沟,我当时在西樵中学教书,经常走过这条沟面,发现好多古代的石器。中山大学考古专业人员考证后,认为这些石器是旧石器时代的遗物,这引起了广东考古学界的注意。”关祥说。
△ 关祥(左一)与西樵山结下了不解之缘。(旧照片翻拍)
西樵山石器的发现,引起了全国著名考古专家贾兰坡的关注。他亲自到西樵山考察,在镇头峰半腰上发现了贝丘遗址。“他认为西樵山埋藏的石器总量非常多,是我国一个大型的石器制造场。后来,包括香港、美洲、欧洲等国内外考古界人士都前来考察,发现石器的地点不单纯在环山沟附近,从山腰到山顶都有发现,一共有30多个点。”关祥说,贾兰坡认为有特征的双肩石斧的出现是一种非常长远的文化类型,将其定义为西樵山文化。
△西樵山石燕岩
西樵山石器发现历史
公开资料显示,1958年,著名考古学家贾兰坡等发现西樵山以细石器和双肩石器为特征的史前人类活动古遗址,成为我国华南史前时期最大的石器制造场,形成独特的“西樵山文化”,开创了珠江文明之先河,和山西怀仁鹅毛口一起被列为我国新石器时代南北方两大石器制造场。经考古专家初步发现,西樵山石燕岩景区水下遗址面积达数十万平方米,是水上遗址的6倍,是迄今发现的国内最大、最完整、最雄宏的水下古代生产遗迹,存在较大开发价值。
1995年,中山大学人类学教授曾骐在《珠江文明的灯塔——南海西樵山古遗址》一书中正式提出“西樵山是珠江文明灯塔”的概念。
2011年7月中旬,西樵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广东珠江文化研究会会长、广东省人民政府参事黄伟宗则提出,西樵山是“岭南与海洋文化千年交汇地”,是珠江文化的“星座”。西樵山的文化地位被进一步确立。
探究
西樵山石器或曾“出口”东南亚
关祥表示,7000年前,西樵山是一个被浅水围绕着的孤岛,一座熄灭了的古火山山丘。生活在珠江三角洲的古人们主要依靠渔猎为生,到哪里去寻找合适的渔猎工具一直是个大问题。
△ 关祥(右一)早年带领相关工作人员考察西樵山。(旧照片翻拍)
古人们经过很长时间的探索,终于在西樵山这座孤岛上找到了最适合做工具的材料:在那里,当年喷薄而出的火山熔岩在冷却之后,形成了以硅质岩为主的地貌,其中蕴藏大量黑色和浅灰色的燧石以及半透明的粗质玛瑙。这种岩石的硬度比较大,但采集并不难,只需使用石锤、骨锤等工具进行敲击即可获得。
他们对这种特殊的石料如获至宝,消息一传十、十传百地在珠江三角洲地区传开,古人们从四面八方会聚于此,把这个本来十分寂寞的小岛,变成了一个巨大的石器制造场。
“曾经在越南出土过石斧,中山大学考古人员鉴定后,认为这些石斧产自西樵山。”关祥表示,西樵山不仅是临海,而且是三江交汇之处,水陆交通非常便利。这里制作的石器沿着通达的水上通道传遍四面八方。渐渐地,又有许多生活在外地的人闻讯而来,到西樵山学习打造这种“高精尖”的劳动工具。
他认为,作为全国最大的石器制造场之一,西樵山的石器经珠江口一路远传到珠江的中游,包括广西、云南、贵州等地,而且通过南海的水域向北传到福建、浙江等地,向南传到东南亚各国。
曾骐在撰写的文章中表示,在距今5000年到4000年的时候,西樵山双肩石器的外运达到了顶峰,整个珠三角地区、海南、广西以及香港地区都可以寻觅到西樵山双肩石器的身影。更加令人感到惊异的是,近几年的考古发现还表明,西樵山的石器文化还流传到了太平洋上的诸岛屿以及东南亚地区,老挝、泰国、柬埔寨一带都曾发现带有西樵山印记的双肩石器。